谁曾预言于谦最后的结局

作者&投稿:代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观看了《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明朝大臣于谦的形象走进我的视野,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于是,我又读了《大明王朝1449》这部历史小说,查阅了部分研究于谦的历史资料,将他的诗词作品全部拜读了一遍。

自此,对于于谦的认知就不仅仅是一首《石灰吟》,不仅仅是一位清官。于谦的形象如同一尊金像,在心灵的天空中冉冉升腾,光芒四射。他的正直忠勇、盖世才华和无暇的品格仿佛一道道金光,穿过560年苍茫的历史,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然而,这位在明王朝“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的千古名臣,最终却未得善终,下狱被杀。唏嘘之余,细思甚痛!

一、于谦为什么是千古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能建立功勋、流芳百世的大臣有之,但兼具文才武略、品德高尚的大臣却不多。于谦就是其中之一。

于谦被后世称为“救时宰相”,指挥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挽救明王朝于危难之时,为明朝的存亡建立了不世之功。是一位与岳父齐名的民族英雄。

于谦一生劳碌奔波,担任地方巡抚十八、九年。在调任兵部侍郎的第二年,蒙古兵南下进犯明朝疆域。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做了阶下囚。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朝廷投降。一时“京师震恐,人心惶惶”。有人提议南逃,有人提议投降。在国无主君、帅无强将精兵的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说服皇太后,拥立朱祁玉为新帝,挫败敌人阴谋,又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于谦亲自指挥,布兵九门外,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死伤惨重,不得已退兵。

于谦是一位有建树的军事家。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军队制度影响很大。

于谦还是一位品行端正的政治家。性格刚毅,公正严明,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于谦巡抚江西、山西、河南各地期间,平冤案,惩贪官,治权贵,尽职尽责,施政有方,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为政府积蓄了一定的财力,政绩斐然,声誉远扬。明代宗执政的八年时间里,于谦深得皇帝信任,除弊革新,执法严明,行事政令皆以社稷为重。是国家的肱股之臣。

上述这些,在电视剧和历史小说里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表现。

于谦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思想家。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体现出““重名节、轻功名”,“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于谦所处的明王朝具有先进性,在今天也应该成为政府官员、国企领导遵行的职业道德标准。

于谦做官三十余年,从纪检员做到国防部部长,位极人臣,权倾一时。但他始终兢兢业业,公正廉洁,忧国忘家,以国家为重。在明王朝处于危难之时,拥立新君以保社稷,全然不计个人得失。“宁犯难而存国,制群奸于股掌,可发不发,宁危身以安君,完万事于一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实为言行一致的表率。

于谦也是一代伟大的诗人。“文有奇气,而主于理,诗词清逸流丽,人争诵之”。诗中表达的归隐情怀与慷慨悲凉的风貌,影响了当时的诗坛风气。

他的诗文因冤案流失许多,现存有诗词420多篇。诗句清新脱俗,隽永朴实,咏物寄情。词风慷慨悲凉,直叙情怀,反映民间疾苦,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志向和“重名节,轻功名”的思想。他的诗作《石灰吟》《咏煤炭》是传世名作,许多诗句成为千古名句。如“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

于谦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是成语典故“两袖清风”的主人公。他一生为官清廉,悯恤百姓。他的诗作《悯农》《荒村》等,描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悲苦,反映出他的爱民思想。关于他清正廉洁的故事,相传颇多。

明英宗执政时,重用太监 王振 。王振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大臣官员都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还写诗《 入京 》以明志:“绢帕蘑菇及 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生活简朴,从不居功自傲。对明代宗赐给他的府第、蟒袍,玺书等,坚辞不受。至蒙冤被抄家时,家无余财,只有正屋紧锁,明代宗所赏赐的玺书、袍服和剑器,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于正堂。抄家的锦衣卫都深受感动。

据史料记载及历代史学家的考证,于谦的品德几乎无可挑剔。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出于书香门第,家风淳厚。在朝忠心报国,对待家人亦情深意重。

他的《忆老婢》表现出对家中下人平等对待的人文情怀。而《寄内》则表达出夫妻恩爱,以及对妻子辛勤持家,自己财力菲薄、长年在外、难以顾家的愧疚之情。在他50岁时,妻子亡故,从此未再娶妻。于谦现存诗中有十一首悼念妻子的七言诗。诗中写道:“灯昏罗幔通宵雨,花谢雕栏蓦地风”“寂寞青灯形对影,萧疏白发泪沾巾”“魂断九泉招不得,客边一日几染衣”“空于纸上看遗墨,无复灯前睹笑颜。”“肠断不堪回首处,两行清泪万重山。”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断肠之痛令人心碎。

二、谁曾预言于谦最后的结局

在《大明风华》剧中,明宣宗朱瞻基临终之前与于谦有一段对话:

明宣宗:于谦,你尽心尽力伺候我祖孙三代,我没有提拔你,你没有怨恨我吧?

于谦:俗话说,红衣官袍是百姓血染,我穿蓝,图个干净。

明宣宗:你心气太高,心思太重,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若让你身居高位,最终将不得好死。这话是爷爷说的,他让我讲给你听。

历史上的朱棣、朱瞻基是否说过这些话,未为可知。但是,这些话不幸言中了于谦生命的结局。

招致杀身之祸的首要原因,是于谦“重社禝,轻君王”,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权者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凡人都有私心。越是身居高位,这样的私心越具有隐蔽性和杀伤力。即便是集家国于一身的皇帝也免不了。如果下属的想法与其不一致时,轻者受责罚,重者招杀身。更何况,于谦性格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犯上。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拥立新帝,动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奶酪。在一个权大于法、权力无人约束的环境中,一个平庸的当权者自然选择杀死他。

其二,源于于谦为官公正、执政严明、不畏权贵,“重名节,轻功名”,得罪了利益集团,招致同僚的嫉恨。

于谦“轻功名”,不接受皇帝赏赐、提拔,为官清廉无私,不代表他的下属、同僚有同样的境界。一些官员认为,跟着他、支持他既得不到额外之财,又得不到意想不到的提拔和照顾,自然就怨气冲天。有的权贵欺榨百姓,于谦坚决惩治。有的官员慵政懒政,欺上瞒下,于谦坚决依规上报惩治。因此,他得罪了一些权力人物,也不受那些私心重的官员待见。当徐有贞之流以一个“意欲所为”理由弹劾他、致他于死地的时候,那些朝中的文武官员无人替他说话,只有基层的官员百姓私下为他喊冤。

其三,于谦“重成仁、轻杀身”,讲“仁义”、求"报国”,不考虑个人得失,不懂官场上的“厚黑”政治学。

国难当头拥立新帝,治国理政惩恶罚奸。于谦只知道秉公办事,两袖清风,从来不计个人得失,更不会以权力金钱为纽带,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其结果受益的是朝廷和基层的干部百姓,得罪了高层的达官贵人。他力挽狂澜、殚精竭力保卫了国家,以仁义礼信力劝明代宗迎回了朱祁镇,却在悲怆苍凉中被弃杀于北京城闹市中。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7岁时写下的这首诗,是他品格的写照,也是他的人生最早的预言。

三、于谦为什么能建立功勋?

当时的明王朝朝政腐败,贪污成风,官场上官官相护。以于谦刚直不阿的性格、清正廉洁的作风能步步高升,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其中有主观因素,更多的是客观因素。

有两句励志的话很适合他:“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于谦天资聪颖,少年有志,八岁对奇联,17岁做《石灰吟》,气度非凡。他一生勤奋好学,平时居家,手不释卷。“诸子百氏之书,涉猎无遗”。在《观书》中他用“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形容对读书的热爱。

天赋异禀、才思敏捷,加之后天努力,使其“负颖异之才,蓄经伦之识”,成为文才武略的“经世之才”。“咏诗皆顷刻而就,脍炙人口,尤长于奏疏,至今视以为准,当政务旁午,章日数十上,累千万言,挥笔如流,一切皆中事机,人服公明决,卒推为天下奇才焉”。

23岁他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勉强入第。28岁时做为御史,随 明宣宗朱瞻基 平复朱高煦谋反,阵前数落朱高煦的罪行“正词崭崭,声色震厉”,由此得到宣宗重用,踏上成功之途。

如果,于谦不是才华横溢、才能卓著,那是得不到皇帝的关注和重用,也不会成为地方大员,直接受中央领导。以他的性格,在那样的官场环境中,想一级一级提拔上来,是难上加难。在基层干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先进工作者”。

客观因素是机遇和时势。

在干事创业的好年华里,于谦遇上了明宣宗朱瞻基。这是明朝历史上三位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宣宗在位十年,重用贤臣,修养生息,减免赋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吧,于谦的思想和才干得到他的认可,提拔为巡抚,当然工作也得了支持。

明英宗即位初期,由宣宗时的顾命大臣 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 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当天都会得到批准和支持。于谦提出的许多政令才能得以施行,从而为地方政府、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三杨”去世后,太监 王振 专权,诬告于谦入狱,被判处死刑。百姓联名上书,更有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请愿,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奏皇上,于谦才被放了出来,继续做巡抚。

因为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于谦在官场上经常受到排挤打击,清廉行为也受到攻击。他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不摆排场。同僚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因为不同流合污,于谦在官员圈里的朋友不多。他也不在乎,因为中央有人呵。

于谦的诗中经常流露出归隐的思想,一方面说明他看淡功名,注重气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感到官场环境无聊透顶,不做也罢。

其次,于谦刚升任兵部侍郎,国难当头。皇帝被俘,兵临城下,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群龙无首,大臣们明哲保身,人人自危,就连朱祁玉都不敢做皇帝。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命运之上,调兵遣将,全盘布局,“保社禝于无虞”。他的忠勇之心和卓越才干也得到明代宗的认可,升任国防部长,总领全国军政大事。

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许多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见。因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都怨恨他,不被明代宗信任的大臣也嫉妒他。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明代宗论功行赏。于谦认为所做的都是臣子的本分,坚辞不受。有人立刻弹劾他功劳不实。还有人说他太专权,不断收集他的黑材料,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但明代宗力排众议,继续重用他、支持他。他的许多治国策略才得实现。

时势造英雄。

于谦的生命结局虽然悲惨,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璀璨的!他虽然只活了59岁,但他的品德、思想和功绩流芳千古。他人生的结局不是句号,是一串感叹号!

艺术的价值往往是由时间计量,前朝的历史是由后世书写,忠臣都是在死后被人缅怀和敬仰的。


袁崇焕的生平事迹
,把他们当成预言看待,而这时候也出现了这么一条民谣:“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识...也”。(对于与袁崇焕的最后一次和谈,皇太极曾在谕文里抱怨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

郭德纲相声预言过哪些事情?
百年相声的历史发展,由初期到鼎盛期再到了末期,最后几近寿终正寝。差点就完事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完了,玩了完了,不得不说某些人在毁灭相声的工作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且有假砖夹拿出宣布病人不治时的神态,预言了相声的死亡时间表。要说中国相声就绕不开郭德纲,真的,不管你喜欢还是...

石灰吟 古诗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石灰吟的写作背景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

爱国诗歌
我爱我的祖国》作者:春城阿海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在这里我可以放声高歌,我握着自由快乐的生活,我乘着梦想的列车漫游,妈妈说天使不会害怕孤独的漂泊,哪怕我人在国外,但是我的梦天天带我回我的老窝,我站在五星红旗下创作,我高声地唱着我爱我的祖国 检举 《歌颂祖国》当巍峨的华表,让...

于谦写的诗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

读《石灰吟》,假如石灰有思想,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

描写托物言志的诗句
《如懿传》中惢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如懿在潜邸时“从心字”的侍女,与如懿主仆情深,对如懿忠心耿耿,为如懿出谋划策。前期常常被阿箬打压,对2万浏览27回答霍金预言2032年会是世界末日?真相到底如何?世界末日的传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诺查丹玛斯到玛雅预言,再到霍金的末日预言不一而足,相信未来...

《墨梅》《竹石》《石灰吟》以及人教版1-6年级。。。急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

关于艰苦创业的诗句
末章思绪驰向未来,宣言甘为信仰献身,预言革命必将胜利。此章与裴多菲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最后一句勾勒革命胜利后的美景,是向往,亦是“取义成仁”的必然结果。二、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

源城区17083926470: 明景帝朱祁钰曾猜忌于谦吗? -
戚水环磷: 从《明史》的记载中看不出来明景泰帝对于谦有所猜忌 〔1〕景帝登基是在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排众议后即位的. 〔2〕景帝对于谦提出的保卫京师的建议全面采纳,并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后加少保衔,总督军务,赢得保卫京师的胜利. 〔3〕景帝在位期间,对于谦言听计从,非常信任,“凡用一人,计出于谦”.有御史弹劾于谦,景帝力排众议,始终信任他. 参考文献: 《明史》

源城区17083926470: 于谦是不是因为当时拒绝瓦刺拿钱赎明英宗,而被明英宗记恨,最后被杀 -
戚水环磷: 简单的可以这么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于谦以南宋为鉴,力主抗敌,拥立景泰帝,明英宗回国后被景泰圈禁,争门之变明英宗上台,以于谦等人意欲另立太子为由,处死弃尸.

源城区17083926470: 明朝于谦到底是怎样的人 -
戚水环磷: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

源城区17083926470: 于谦是满族人吗? -
戚水环磷: 相声演员于谦,是满族人.于谦,男,满族,1969年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大港油田,老家是蓝田县冯家村,著名相声演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

源城区17083926470: 王守仁和于谦在明代历史上谁最厉害 -
戚水环磷: 王守仁是军事家,四处扑灭战乱,死后被封神,祭上神坛的,而且之后的徐阶张居正都算他的徒子徒孙,他的后人也都平平安安的 而于谦就杯具,死了还被污蔑,最后还是翻案才有得封号,当然也算是个能人,但上不了神坛

源城区17083926470: 明朝那些事儿 并不那么显眼!
戚水环磷: 书的最大魅力不是在于幽默通俗说史,这样的书现在市面上很多,而在你的书中我读到了你的思想,你对人生见解,所以很喜欢.从于谦,王守仁的身上读到了舍身,取义,最后成仁.每当我读到于谦最后的结局时,最会想起那个横觉百年的文弱书生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撑起了整个民族,挽救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以及他最后的含冤死去.但当于谦站在城楼上俯视整个大明王朝时,他应该是不悔的,因为曾经的废墟又成了乐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源城区17083926470: 明朝于谦是怎么死的 -
戚水环磷: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

源城区17083926470: 列举下明代的名臣 -
戚水环磷:1、张居正:在嘉靖风云变换的时代中成长起来,见证了无数残酷的斗争,终于成长为一代超级政治家.万历新政是明朝最后的辉煌,也是张居正人生的颠峰时刻.皇帝,不得不依赖他;大臣,不得不投靠...

源城区17083926470: 孙承宗VS于谦 一个引恨自杀,一个百世流芳,不应该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吧,问题出在哪,内乱?
戚水环磷: 没有于谦,明朝早在正统年间就灭亡了.于谦为人公正,推荐的石亨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清廉更不用说.但是孙承宗虽然也是少有的好官,个人认为和于谦差不多,有远见的军事才能.但是于谦的出名可能和他文学方面的造诣有关吧

源城区17083926470: 夺门之变功臣们的下场(夺门之变三人组的下场)
戚水环磷: 朱祁镇是大明唯一一位做过俘虏的皇帝,他在土门堡之战中,率领几十万明军惨败给... 张軏是参加夺门之变的功臣中结局最好的一位,最后得以善终,还被追封为裕国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