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原文是什么?

作者&投稿:比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毛诗序的原文~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
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得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
“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础。

扩展资料:
《毛诗序》特征分析:
1、“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序》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情志统一,承认诗歌抒情言志的重要作用,但认为诗歌创作要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界限。“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2、“讽谏”说。 《毛诗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说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厚。
3、变风变雅 “变风变雅”首见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西周后期,周室衰微,政治黑暗,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在《诗经》中,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的怨刺诗,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怨刺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这些被后人成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二雅”和国风中的怨刺诗由于创作者身份背景的不同,其表达的感情也有所差异。“变雅”的创作者为周室贵族,其中的作品如《大雅·民劳》,在反映现实政治时又含有对统治者的规劝,怨愤情感并不强烈,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要求。但“变风”作品创作者多为下层民众,深受苛政之苦,在《魏风·硕鼠》中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甚至在《墉风·相鼠》中,作者发出了怨恨的咒骂“不死何俟?”、“不死何为?”、“胡不踹死?”,这些就不能说是“发乎情止乎礼义”了。
《毛诗序》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对文艺的全面而又系统的论述,更因为其对后世文论家的影响。有许多儒家思想的文论家是按照《毛诗序》的启迪来构筑自己的诗论框架,如白居易重视诗歌社会作用,用诗歌来批判现实政治的理论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毛诗序》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4]。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注释】
  
  [1] 风: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2] 风:这里的“风”即现在的“讽”,动词,是委婉地劝告的意思。“风”有两种用法,读音也不一样,注意区分作为名词的“风”与作为动词的“风”的区别,凡是诵本教材上“风”旁注“讽”字的,即读作“fěng”,劝告的意思。
  
  [3] 乡人:乡间百姓,与“邦国”相对。邦国的本义是指都城,大者为邦,小者为国,后指都城所统领的封地和疆域等。
  
  [4] 志:心意,情感。 之:到达,所致。
  
  
  【点评】《毛诗故训传》在《诗经》每篇的原文前都有一些序言性质的文字,世称“诗序”。而《关雎》原文前的这篇序言属篇幅最长,历史上称《关雎》前的序为“诗大序”,其他为“诗小序”。《关雎》前的“诗大序”看起来也是一篇总序,所以历史上又称《毛诗序》。这篇序的第一段,主要强调人的情感是 “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强调喜怒哀乐必然通过“言→嗟叹→咏歌→舞蹈”等感情逐渐浓烈的行为表现出来,此正应了《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礼记·乐记》“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三者本乎人心”的基本道理。
  
  
  第2课【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注释】
  
  
  [1] “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2] 经: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第3课【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1]: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3],而变风变雅作矣。
  
  
  【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注释】
  
  
  [1] 六义:六种形式,大致地说赋、比、兴指表现手法,风、雅、颂指题材类型。
  
  
  [2] 风刺:这里的“风刺”不同于现在的“讽刺”,这里的“风刺”是用“风”这种诗歌来委婉含蓄地批评、劝告的意思,所以叫“谲谏”(jué jiàn);因为委婉含蓄而不易伤害或激怒被批评者,所以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这已是一个成语了。
  
  
  [3] 国家:古代“国”和“家”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由于实行辖地或属地的分封制,所以天子称“天下”,诸侯称“国”,大夫称“家”。
  
  
  第4课【原文】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1],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2],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3]。是谓“四始”,诗之至也[5]。
  
  
  【译文】(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 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注释】
  
  
  [1] 国史:国之史官,《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2] 形容:名词,“形”和“容”的合称,指形象容貌或形状样态。
  
  
  [3] 成功:指天地万物在祖先、神灵的庇护下各得其所、兴兴向荣。
  
  
  [4] 至:到达,极致。
  
  
  第5课【原文】
  
  
  然则[1],《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2]。南[3],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4]。《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5]。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衷]窈窕、思贤才 [6],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译文】《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
  
  
  【注释】
  
  
  [1]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这是古代表示承上启下一个常用之词,无实义。
  
  
  [2] 周公:姓姬(jī)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于鲁,为鲁国的始祖,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和平定有关叛乱,有制礼作乐、文治武略之功,为孔子所称赞。
  
  
  [3] 南:《周南》、《召南》之“南”,代指《周南》、《召南》。
  
  
  [4] 召公:姓姬名奭(shì),封于燕,为燕国的始祖,周武王即位时与太公、周公、召公、毕公等一起辅佐武王,《召南·甘棠》这首诗就是写召公的。
  
  
  [5] 正始:端正其初始。 王化:王业风化或王者教化。
  
  
  [6] 哀:即“衷”的误写,《毛诗正义》说“衷谓中心恕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点评】如第1课“点评”所言,《毛诗》的每首之前都有一则题解,叫《小序》;而《关雎》之前,则有一篇从《关雎》出发来阐述情感与诗歌、风俗与政教、礼乐与美德的序言,叫《毛诗序》,又称《大序》,也就是诵本第1-5课的内容。《毛诗序》这篇序言,是反映儒家诗教、乐教思想的重要文献,当和《礼记·乐记》结合起来阅读和学习。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冬之日 夏之夜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什么意思
释义: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出处:出自周代无名氏的《诗经·唐风·葛生》。原文: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白话...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出自周代无名氏《小雅·鸳鸯》,原文节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译文: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一同来安享...

《祖狄闻鸡起舞》的古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译文与鉴赏
清姚际恒称此诗“‘或’字作十二叠,甚奇。末更无收结,尤奇”(《诗经通论》)。《毛诗序》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诗》三家和唐、宋疏传均无异辞。这个题解,袭自孟子的诗说,《孟子·万章上》论此诗诗义是“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佚名《君子偕老》原文及翻译赏析
君子偕老鉴赏 《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 *** ,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认为...

小雅鱼藻之什白华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
此诗吸收了民歌形式并加以发展。清方玉润评云:“至今读之,犹令人悲咽不能自已,非至情而能若是乎。”。《白华》是《诗经》中为数颇多的弃妇诗中的一首,从诗中语气来看,主人公应是一位贵族妇女。《毛诗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

式微式微胡不归?什么意思?出自哪?
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出自《诗·邶风·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芣苢》原文及赏析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3、作者介绍 《诗经》...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什么意思及原文 岂无白衣与子同袍意思及原文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佚名《商颂·玄鸟》原文及翻译赏析
《毛诗序》云:「《玄鸟》,祀高宗也。」郑笺云:「祀当为祫。祫,合也。高宗,殷王武丁,中宗玄孙之孙也。有雊雉之异,又惧而修德,殷道复兴,故亦表显之,号为高宗云。崩而始合祭于契之庙,歌是诗焉。」郑玄的意思是《毛序》所说的「祀」是合祀,而他所讲到的「雊雉之异」,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是...

黎城县13030341983: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 -
吉翟阿奇:[答案] 你不说清楚我只能靠猜了~ 原文为《毛诗序》中“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主文:注重文辞形式的委婉. 谲谏:用隐约的言辞谏劝而不直言过失. 所以“主文而谲谏”的大意是指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黎城县13030341983: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什么意思? -
吉翟阿奇:[答案]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译注 『咀华庐』整理 题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

黎城县13030341983: 君子色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是什么意思? -
吉翟阿奇: 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经典语录,是孔子的言论.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君子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会保持端庄而不过度放纵,表现出适当的情感,同时也要在合适的范围内遵循礼仪规范.这句话中的"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有修养的...

黎城县13030341983: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出自哪里 -
吉翟阿奇: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以致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舞蹈表达感情的特点是形神结合,以感情引起提到,以体动表达感情,给人以生动的直观形象

黎城县13030341983: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翻译 -
吉翟阿奇: 此句出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的《毛诗序》《毛诗正义》是古代《诗经》的研究著作,又作《孔疏》.是唐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孔颖达等大臣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是唐朝政府颁布的官方经书.这句就是为《诗经.魏风.硕鼠》进行的注解.“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大致翻译: 大老鼠,是在讽刺那些生性贪婪对百姓沉重剥削的人.是当时魏国老百姓讽刺他们的国君(或其他握有实权的奴隶主阶级),讽刺他们只会吞噬广大人民的血汗,却从不认真治理国政,生性贪婪却又畏惧人民,就像是那些地洞里的大老鼠一样.

黎城县13030341983: 求一首含'式微'的 诗词. -
吉翟阿奇:[答案] 《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

黎城县1303034198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话要怎么解释?
吉翟阿奇: 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知我... 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黍离》全诗如下: 彼黍离离...

黎城县13030341983: 诗经中哪两首诗能体现出中和美,发乎情止乎礼 -
吉翟阿奇: 出自《诗经》毛诗序.1.原文如下: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2.毛诗大序论“变风”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 《论语·八佾》有:“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语,哀、乐者,即“发乎情”也;而不淫、不伤即“止乎礼仪”也.同为论诗,异曲同工,盖有人误以为该句出于《论语》也

黎城县13030341983: 侄子之手,汝子携老 -
吉翟阿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击 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

黎城县13030341983: 《毛诗序》著述了什么内容?
吉翟阿奇: 在关于诗与歌的著述中,《毛诗序》最为著名. 汉代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称为四家诗.前三家即鲁诗 (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又被称为三 家诗.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古文《诗》,称为《毛诗》 , 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三百篇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介 绍本篇内容、意旨等.首篇《关雎》除有小序外,另有一段较长的文字, 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毛诗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 著,此序作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