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丑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及翻译如下。

1、《读史方舆纪要》原文。

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穷年累月,矻矻不休。至于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可谓好之勤,思之笃矣!后有起者,考求险要,辨别攻寺,远而周知天下之故,近面都邑之间,非子之书,何所适从焉?”

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予也未尝溯江河,登恒岱,南穷岭海,北上燕冀。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间尝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或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若聩聩焉。

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者,不可胜数也。余之书,其足据乎?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使信余之书而不取信于乡导,譬之掩耳而求闻,闭目而求见,所误必多矣!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泛滥之水。

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是故九折之坂、羊肠之径,不在邛崃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豁、千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祟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善乎,孙子之言曰:“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能与我战。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乎?故曰:方圆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画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畴。伍两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阵,李靖以之变六花。

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

使铢铢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尖必多矣。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彼岂尝求之于山海之图、里道之志哉?然则求地利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之见乎?吾虑举足动步或将有碍焉者也。客其益广所闻,无过恃吾之书也已。”

2、《读史方舆纪要》翻译。

有客人对我说:“您所写的《读史方舆纪要》这部书,汇集了历代已成定论的论述,考究了诸家发而未尽的言论。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孜孜不倦地写。

每到坐船乘车经过的地方,也总是观览那里的城邑,考察那里的山川,乡里、道路,查问那里的关卡渡口,以至于那里往来贩卖的商人,戍守边防的军士,有时也同他们从容不迫地交谈讨论,考查审核诸家之说的异同之处。

您对这部书,可以说是下了苦功夫,考虑得很深入!后代有立志起事的人,想要考察寻求险要之地,判别适于攻守之处,从远处说要周密地了解天下各地的事情,从近处说想详尽地了解都城之间的情况,不是您这本书,将到哪里去了解呢?”

我说:“不,不,不是这样的!古人说过:‘量某些东西尺还嫌短,量某些东西寸还有余。’很高明的木工或许不擅长雕镂的技艺。我不曾探寻过长江黄河的水源,登攀过天下所有的名山,往南未走遍五岭、南海一带,往北未到过燕冀故地。

间或有亲自游历过的地方,但有时受到往返行程的限制,有时被困在旅途之中,不能够心情旷达、悠闲自得,广泛地观览询问。间或也曾在地图上查考某地的地形,在典籍中寻找前人的论述,也不过是举出一点而遗漏了大部分罢了。有时候,心里似乎明白,但亲身到了那个地方,倒象是又糊涂了。

古人说过‘见到的事有不同的说法,听到的事有不同的说法,通过别人转述而得知的事又有不同的说法’,这种情况多得数不完。我的书,难道就能够作为依据吗?况且孙子说过:‘不熟悉山林险关沼泽等地形情况的,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的,就不能找到有利的地势。’谈论兵法谈得高妙,没有谁比得上孙子。

谈论地利谈得高妙,也没有谁比得上孙子。假如只相信我的书而不从向导那里得到当地的真实情况,这种做法就好象是捂上耳朵却想听到声音,闭上眼睛却想看见东西,错误的地方一定很多啦!

“再说,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当初秦国利用函谷关的险势打退东方六国的进攻还绰绰有余,可是等到秦的末世,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

所以,纵然是铁打的城墙、滚烫的护城河,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因此,弯弯曲曲的坡道、狭窄曲折的羊肠山路,不一定就在邛崃道中、太行山上;日光照不到的深谷,千丈深的山沟,不一定就在岷江峡谷、洞庭湖滨。

才够得着肩的矮墙,有时连百丈高的城墙也不能超过它的作用。只能浸湿战车车轮的小水沟,有时连深广险恶的江河也不一定比得上它的作用。只知道在高山深谷、名城都市之间寻求地利,而不懂得地利就在熟悉地形并善于利用地形之中,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与他谈论什么地利呢?

孙子说得真好啊,他说:‘我不想打的时候,即使是在地上画出一道界线来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我想打的时候,敌人即使筑高营垒,挖深濠沟来防守,也不得不同我交战。’既然如此,那么变化无穷的就是地利了。地利的精深微妙,地图不能一一记载,典籍的论述不能详尽完备,只是在神妙莫测的心中千变万化。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吧?听以说,方圆奇偶之数,千秋万代不会改变,但伏羲氏用它画出了八卦,大禹用亡推演出了九种大法。伍、两、卒、旅这些军队的编制,千秋万代不会改变,但诸葛武侯用它排出了八阵法,李靖用它创造出了六花阵。

城邑山川,千秋万代不会改变,从西北方兴起的人可以利用它来兼并东南之地,而从东南方兴起的人又未尝不能利用它来兼并西北之域。所以说:不变的本体,却有千变万化的作用;固定的形状,却可作为不同形状的准则。

阴和阳没有恒久的位置,冷热寒暑没有固定的时间,险要和平易没有不变的地方,懂得了这个道理,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地理。如果一铢一铢地称东西,一寸一寸地量东西,到头来造成的差误一定很多。我曾经考究过蒙古人的用兵,真是变幻奇特、不可捉摸,他们出兵的途径和方法,都是灵活运用,所向无敌。

所以他们的军事谋略比起前人来是最高明的。他们难道曾在标有山川关塞的地图和记载乡里道路的志书上寻求过地利吗?既然如此,那么只知从我的书中寻求地利,恐怕还是刻舟求剑一般的见解吧。我担心象这样一举足一动步可能将会有阻碍的。您还是多多增长、扩大见闻吧,不要过于依赖我的书了。”

《读史方舆纪要》的意义: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

但无论实地考察或是调查,囿于条件所限,他都只能“间有涉历”而已。主要工作还是限于对图书资料的探索和考校。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

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读史方舆纪要意义
《读史方舆纪要》作为一部集军事与自然人文地理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其诞生背后离不开作者顾祖禹的辛勤努力。他为了编撰这部巨著,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他广泛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引用广泛,注重实地考察,不论是在城廓的游历,还是对山川、道路、关隘的细致观察,都展现了他的严谨和...

读史方舆纪要作者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他与父亲避居常熟虞山,过着清贫的教书生活,尽管条件艰苦,但他视追名逐利为耻,选择以著书立说为己任,怀抱恢复明朝的志向。他遵父遗志,决心编撰《读史方舆纪要》,期以此书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从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顾祖禹一边教书,一边投入《读史方舆纪要》的创作...

窦州的窦州记要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 :扶莱废县,在县南百里。唐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扶莱县,属窦州,以扶莱水为名。贞观中省。乾封中,复置,属禺州。南汉因之。宋初,与州俱废。《资治通鉴》: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新唐书》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四十五:乃贬彦范泷州...

国学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类书目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史通』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

在某种程度上,为啥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黄”史?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四·川渎一》清·顾祖禹)其他诸侯国也纷纷跟进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就这样你也拦来我也堵,自由自在的无堤漫流了几万年的黄河被捆住了手脚(堤防约束,河床淤高)、限制了行动自由(九河归一),忍无可忍之下终于大发了一次脾气。 周定王...

黄白城史载
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疏》(杨守敬纂疏.熊会贞疏)卷十九中记载,黄白城位于三原县西南十五里,城内曾有秦曲梁宫。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到,黄白城位于三原县东北二十里,且提及秦曲梁宫与黄白城的关系。《水经注》则明确指出,秦曲梁宫后来成为了黄白城。历史事件中,东汉兴平二年,李傕等人...

唐代中州乡村借贷介绍
《读史方舆纪要》载:“仓城周回二十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隋末五代时期,兴洛仓遭到严重破坏。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耀卿奏议在隋末兴洛仓的基础上又置仓。据考古勘察,兴洛仓仓城故址在今巩县沙鱼沟到城关乡瑶湾之间的一片平坦台地上,它北临黄河,西南是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口,东边是虎牢关。

有关古蔡国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上蔡县条也说:“春秋时,为楚所侵,迁于新蔡,因以此为上蔡。”此外,考古发掘的蔡国故城为蔡始都新蔡做了更为有力的证明。尚景熙先生说:“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芦岗的东坡。 芦岗即古蔡地……城墙高约4-11米,宽15-25米……城墙系用夯土逐层筑起。夯土一般为黄色或灰黄色。城墙中...

...或笔记体?除《罪惟录》,《国榷》,《皇明通纪》,《明季北略
《明实录》《清实录》《台湾通史》[清]连横 《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明] 王锡爵增定 沈一贯参订 《藏钞本崇祯长编》[清]汪楫编辑 《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等编 《续通志》六百四十卷[清]高宗敕 《国朝献征录》[明]焦竑 《读史方舆纪要》《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众家编年体...

民国文人章太炎论读史: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
而《通鉴》之外的《通考》(《文献通考》,元马端临著)、《通典》(唐杜佑著)以及讲述历代地理沿革的《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也为他所重(但他认为《通典》古拙,可以不读)。他自己是深得益于这“三通”的,曾说:“余所持论不出《通典》、《通考》、《资治通鉴》诸书”,并举例说...

梁河县18658999331: 关于买书,知道的来谁看过读史方舆纪要,是白话还是古文,讲的是什么
独炊阿乐: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代流传下来的文言古籍. 作者顾祖禹.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

梁河县18658999331: 谁能简单介绍下《读史方舆记要》这本书 -
独炊阿乐: 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是讲清代的地理著作.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反清复明之需,所以十分注重对于军事的记述.他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最后遭致亡国的历史,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是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

梁河县18658999331: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是什么意思 -
独炊阿乐: 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梁河县18658999331: 请解释下面一句话明初省,今州城周九里有奇出处:读史方舆纪要/卷
独炊阿乐: ○秀容废县今州治.本汉阳曲县地.后汉末,置九原县,属新兴郡.晋为新兴郡治.后魏天赐二年,分并州北境为九原镇.真君七年,置肆州,以九原县并入定襄县,而改置平寇县,后高齐复置.隋开皇十年,废平寇县,移秀容县治焉.十八年,为忻州治.大业初,属楼烦郡.自唐以后,皆为忻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九里有奇. 明朝初年设为“省”,现在忻州城墙周长九里有余.(“奇”在这儿是“多出一点”的意思.)

梁河县18658999331: 《读史方舆纪要》在哪可以有电子版下载 -
独炊阿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07148.html 还有其他版的

梁河县18658999331: 《读史方舆纪要》是本什么样的书?
独炊阿乐: 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可以说是以毕生精力尽于此书.他身遭亡国之痛,但却始终坚持志节,不求名于时,不求禄于世,长期生活在“贫贱忧戚...

梁河县18658999331: 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是谁的著作?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是谁
独炊阿乐: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 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

梁河县18658999331: 简述读史方舆纪要的缺陷 -
独炊阿乐: 简述《读史方舆纪要》的缺陷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梁河县18658999331: 《读史方舆纪要》有哪些特点?
独炊阿乐: 《读史方舆纪要》有 如下特点: 一是选材得当,题材新颖.《读史方舆纪要》选取材料与一般地志不同.着重 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

梁河县18658999331: 方舆是什么意思 -
独炊阿乐: 地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