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的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中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子张的译文~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1):“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於地(4),在人(5)。贤者识其大者(6),不贤者识其小者(7),莫不有文武之道焉(8)。夫子焉不学(9),而亦何常师之有(10)!”
注释:
(1)卫公孙朝(chao2):卫国的大夫。於:向。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2)仲尼:孔子的字。焉学:学习什么。(3)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4)未坠(zhui4)於地: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5)在人:指仍然在人间流传着。(6)贤者:有大才大德的人。识(zhi4):通“志”,记得。其大者:那些大的方面。(7)不贤:没有大才大德的人。其小者:那些细小的方面。(8)莫:没有人。不有:丝毫没有。(9)夫子:我的师父,指孔子。焉不学:没有什么不学习,(10)而:而且。何常师之有:就是“何有常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
译文:
卫国的大夫公孙朝向孔子弟子子贡询问说:“孔仲尼都是学习什么?”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仍然在人间流传着。有大才大德的人还记得那些大的方面,没有大才大德的人还记得那些细小的方面,没有人身上丝毫没有文王和武王大道的影响。我的师父没有什么不学习,而且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原文】 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原文】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1)之斯(2)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注释】 (1)道:通“导”。 (2)斯:就。 【评析】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这是我看<论语译注>这本书的解释,请参考.
子张篇第十九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原文】
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原文】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评析】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原文】   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外面就可以看到室内陈设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原文】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1)之斯(2)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论语》子张篇原文及翻译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说:“执行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可有可无。”子夏之门...

论语子张问政全文 翻译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

...论语·子张》、《论语·微子》的全文及翻译。
回答: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 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子曰:“敏而好学,...

论语子张的全文翻译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论语十二章的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翻译下论语,谢谢!
3、原文是: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4、译文: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5、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用破了也不会抱怨 6、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

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是什么?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四则翻译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

论语的原文和翻译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论语子张的译文 -
说管植入: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1):“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於地(4),在人(5).贤者识其大者(6),不贤者识其小者(7),莫不有文武之道焉(8).夫子焉不学(9),而亦何常师之有(10)!”注释:(1)卫公...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论语子张问政全文 翻译 -
说管植入: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请译:《论语 子张》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这难能也,难与并为仁矣.” 谢谢 -
说管植入:[答案]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博学而笃立,切问而近思的意思是什么 -
说管植入:[答案]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作品名称《论语·子张》 创作年代...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求《论语·子张第十九》全解 -
说管植入:[答案] 《论语·子张第十九》 【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
说管植入:[答案] 到八岁的时候,自王公到普通百姓的孩子,都上小学学习.小说主要的课程是扫地、洒水等简单工作,与人交流、办理简单事情的礼仪学习,学习六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数学)知识. 洒扫应对,前二个字是简单工作,后二个字是简单...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论语》里《子张》的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可谓好学也已矣.”的意思是什么?快 -
说管植入:[答案]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翻译以下句子―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 - 子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说管植入:[答案]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古文翻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说管植入:[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即便是三个人在一起也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择善而从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取长补短 吸取别人的... 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

阿克苏市18153596964: 若得其情 则哀矜而勿喜什么意思 -
说管植入:[答案]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 哀矜 :哀怜;怜悯 【原文】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