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基本姿势是什么

作者&投稿:秦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是什么?有什么要领?谢谢~

前面那位朋友说的好,太级拳练习多了,就要多向“稳”这个字努力:心态要稳,打拳的招式要稳。做到心无杂念,心如止水;做到招招“稳”“缓”,腰、脚、手和脊髓并用,每招每式都能稳当如泰山,没有丝毫晃动。
这个“稳”,是要自己慢慢尝试,多多想问题,不要心急,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
我是练习二年多,才明白这个“稳字”
再说说我一个心得:太极拳,可与练脊髓同步。一个简单的方法,练太极拳要注意脊髓的动作。 也可以单独学习练习脊髓的功夫,如脊髓气化功。



下面我将我一些心得与朋友分享:
太极拳有很多套路,多的可到100多式,每式又有几个招式组成
少的,精减的太极拳,只有几式,如杨式太极八式

太极是运动中的内家拳,通过招式与自己想象中的内气结合的拳法;所以不同于如佛教的静内功,就靠打坐不动来炼内劲。

太级拳修炼目标:心如止水,以圆卸力,攻守合一,钢柔并济,以气御力。
这是练太级要达到的程度(个人认为)

太极的基本心法:虚灵透顶,气沉丹田,脊髓中正,沉肩堕肘,双脚与肩同宽。
这是练太极拳之前做好的准备动作。

至于太极拳的招式,就要自己去想办法去学了:买书和向师傅学习也是一种方法。白鹤亮翅,肘底看锤,揽雀尾,撇身锤......都是太极里的一些招式

太级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即可炼心,又可炼体,可以调节身体,更胜于外家拳。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据考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长期的演变中,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通,其特点、要领及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棚: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图5-2-1)。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图5-2-2、图5-2-3)。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图5-2-4)。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图5-2-5、图5-2-6)。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 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


  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图5-2-7)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二、基本功法


  (一)无极桩


  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臂微屈,抱于胸前,手心向里,手指自然展开,眼视两手(图5-2-8)。每次练习5—6分钟。


  学练要点:上体正直,头正悬顶,下颏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敛臀,意守丹田,呼吸自然。


  (二)开合桩


  从无极桩开始,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和稍向内收的练习。一开一合,“开”时吸气,“合”时呼气(图5-2-9、图5-2-10)。每次练习4~5分钟。


  学练要点:呼吸要自然畅通,不可憋气。呼吸的深度逐渐加长。


  (三)升降桩


  自然站立,两脚开立与肩宽,头正,肩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两手慢慢向前平举至肩高,肘微屈下垂,手指自然张开,手心向下,眼看两手,同时吸气。此为“升”式(图5-2-11)。两手下落时,按至腹前,松指屈肘,两腿屈膝半蹲,同时作呼气,气沉丹田,此为“降”式(图5-2-12)。两手臂随两腿的伸屈,做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每次练习5—6分钟。


  学练要点:呼吸自然畅通,不可憋气,呼吸和蹲起要协调配合,逐渐加大呼吸深度。


  (四)虚步桩


  两腿自然开立,重心移至右腿并屈膝,左脚向前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微屈;同时两掌掌心斜相对向前上方举起,左掌指同鼻高,右掌在左肘内下方,掌指自然分开,指尖朝前上方,眼看左掌(图5-2-13)。左右式交替练习。


  学练要点:沉肩垂肘,宽胸舒背,松眼敛臀,上体正直。上肢肩、肘、手与下肢的胯、膝、足一一相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用意行气,呼吸自然。


  (五)行功


  1.进步:身体自然直立,两手背贴附后腰两侧,两腿屈膝,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图5-2-14),左腿抬起向前上步,脚跟着地成虚步(图5-2-15)。重心移至右腿,全脚着地,成左弓步(图5-2-16),眼视前方。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成左虚步(图5-2-17),再上体稍左转,左脚外展踏实,重心移至左腿并屈膝(图5-2-18),右腿上步屈膝收于左腿旁(图5-2-19)。上体稍右转,出右脚。重复上述动作,左右相换。最后,后脚向前跟步,两脚靠拢,两腿慢慢伸直立正。


  学练要点:上体始终保持正直,重心保持平稳,不要忽高忽低,步法的转变要虚实分明,连贯稳定。眼平视,呼吸要自然。虚步时为吸气,弓步和碾步时为呼气。


  2.退步: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在腹前相叠,贴于小腹,眼平视(图5-2-20)。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两腿屈膝,左腿向左后方撤一步,前脚掌先着地(图5-2-21)。左腿屈膝后坐,右腿自然伸直,脚尖抬起,成右虚步(图5-2-22);右腿提起经左腿内侧向后方撤一步,前脚掌先着地(图5-2-23);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后坐,左腿自然伸直,翘脚尖,成左虚步,眼平视(图5-2-24)。重复上述动作,左右相换。最后前脚向后撤步,与后脚并拢,两脚伸直,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


  学练要点:上体始终保持正直平稳,行进过程中不可忽高忽低。动作要连贯,虚实要分明。呼吸要自然,身体后坐时为呼气,抬腿撤步时为吸气。

请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谈

王宗岳---太极拳论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太极图说》 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太极拳创造於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三)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 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方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於 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於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於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於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於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著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著熟 著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著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懂劲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劲附著而行,劲贯著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著"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去。 "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著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著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著,便於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於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裏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著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哪能劲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却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麼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於适应顾此失彼。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著,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例如力量、 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知我,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於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 十七)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 (打手歌) 裏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 "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麼直大,要粘著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著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 "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 十九)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著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合、蓄势、吸气等 ; 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 劲。
  
  ( 二十一)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著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 二十二)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於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

太极拳之练习谈 --- 杨澄甫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旨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水到渠成。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拳练,无论老少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 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

下面的腰腿和上面的肩、肘、腕、掌尽可能呈圆弧状,不出棱角,以避免被对手抓住关节弱点攻击;
一般的步法脚尖与膝保持同一方向;以马步为例,蹲得越低大腿要叉得越开,两脚距离越大;
两掌心相对,相距一小臂远,便于施展擒拿功夫;
全身保持浑圆的整体感,以便于近身攻击时施展“全身都是手”的短打功夫;
适当蹲身,挺直腰背,稍微收下巴,挺直颈椎,便于将腰腿的力量整体地运用出来……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每个人需要注意的要点各不相同。往往师傅教导的要点只是针对师傅自己或某个徒弟的,学习时要注意分辨。
初学时最要注意的:感觉别扭的姿势肯定是有问题的姿势!要自己注意找问题并修改。有条件的多向师傅请教修改的对错。

多看他人的练拳心得,即使还没开始学拳,也可以多看书。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所谓内家拳,说的是一半练习一半感悟,不应该像军体拳那样千人一面地适合广场练习,应该关起门来自己修炼自己的功夫——就像一百人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应该学出一百种风格才妥当,完全像王羲之就不叫书法——叫“复印”。具体到练拳姿势也应该有差别,每个人的身材条件不一样,练得完全像师傅一样,说不定就是错的。

一切“要诀”都应该是针对具体的学员,公布出来就难免挂一漏万。先练起来再说。

1虚灵顶劲,
2沉肩坠肘
3坐腕舒指
4含胸拔背
5松腰敛臀
6圆裆松胯
7尾闾中正
8气沉丹田
9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10运静有常,势势均匀,前后连惯,绵绵不断

陈氏太极拳的三七步,杨氏太极拳就是一般武术的步子,但是架子高---

浑圆


八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1. 熟悉八极拳基本动作顺序:顶心肘、十字撑、托塔、避裆、双栽捶、打崩、冲捶、金鸡抖翎。2. 学习每个动作的要领,明确各动作的区别和姿势要求。3. 摆正姿势,并在内力运转时,将气息从丹田引导至头部、肩部、肘部、手部、尾部、胯部、膝部和足部。4. 将内部气息与外部动作紧密结合,使每个动作都...

八极拳两仪桩正确姿势
八极拳两仪桩正确姿势如下:1.站呈马步。双足相离自己足长的2.5-3倍,体下蹲,大腿与小腿夹角105度左右。两足平行,足尖稍内扣。2、右(或左)手握开口拳,劳宫穴向上,曲前肘,置于胸上方,腮下处。左(或右)手握开口拳,劳宫穴向下,曲肘挎于胸部乳下方侧处。如图1、2。内力分部说明:1、...

八级拳招式动作
八极拳的招式动作有着严谨的规定,首先,要求练习者保持含胸拔背的姿势,背部挺直,腰部用力上提,肩部下沉,肘部自然垂下。在呼吸方面,要注重气贯丹田,使内力充足。在腿部动作上,踢腿的高度不得超过裆部,震脚时要有力且稳健,如同石头穿透洞穴,每一步都需扎实落地,出手则要如离弦之箭,速度迅猛无...

八极拳有哪些动作
屈膝并手 上步落手 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 转体分手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16、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 碾脚转体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18、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2...

太极拳的要点和基本要求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要求 第一,姿势正确。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 第二...

八极拳的套路招式和基本要领有哪些
指“顶、抱、担、提、挎、缠”六种基本方法,是各种动作的母系。「顶」是上领、下沉、左顶、右拉四面八方劲发力的十字整力;「抱」是紧缩一团,枕戈待发,寓攻於防,防中有攻的技法;「担」是以拳轮为力点,由上往下的盖、砸拳法;「提」是指腿法之变化;「挎」是弯臂短击法和快摔法;「缠...

八极拳的入门拳法有哪些需掌握
要点:按握左腕、翻压、提膝握腕、震脚缠腕与握腕冲拳动作要连贯。震脚与缠腕,弓步与握腕冲拳要协调一致。缠腕时力达右掌外缘。握腕冲拳时,力达拳面。 弹腿撩掌 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提起向前上弹踢,左脚脚面崩直,脚尖向前,高与裆平,同时,右手松握,两手向前、向下、向里上绕至胸前时,右掌成拳,屈肘...

太极拳24式名称是什么?
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太极拳的基本手法(至少列出12种)
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招、挤、按、单鞭、云手...

学好吴阿敏24式太极拳的4个步骤
,如果你想要练好24式太极拳的基本功,就必须要懂吴阿敏24式太极拳的4个步骤,下面一起看看吧!第一步 盘好拳架 拳架,对于任何武功来说,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吴阿敏24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我们需要掌握当中的动作要领 以吴阿敏24式太极拳而言,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是什么?有什么要领?谢谢 -
牟沈复方: 前面那位朋友说的好,太级拳练习多了,就要多向“稳”这个字努力:心态要稳,打拳的招式要稳.做到心无杂念,心如止水;做到招招“稳”“缓”,腰、脚、手和脊髓并用,每招每式都能稳当如泰山,没有丝毫晃动. 这个“稳”,是要自己...

抚松县15638244268: 24太极拳的基本手法(至少列出12种) -
牟沈复方: 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技术要领是什么? -
牟沈复方: 1.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2,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的姿势要求有哪些呢?
牟沈复方: 头部:虚领顶劲,下颌微收,舌抵上腭,目视前手. 躯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立身中正. 上肢:沉肩坠肘,臂成弧形,屈指坐腕,掌心含蓄. 下肢:移动平稳,旋转轻灵,落脚踏实,虚实分明.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的特点及基本方法是什么 -
牟沈复方: 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有哪些?
牟沈复方: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抚松县15638244268: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牟沈复方: 1、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在练习的时候如果动作不规范,就不仅会影响你的发...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手型和步型包括哪些? -
牟沈复方: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

抚松县15638244268: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要求. -
牟沈复方: ·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用鼻呼吸.口自然合闭. 眼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