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作者&投稿:龚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沔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形。同时也吸收了某些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本剧种的唱腔。其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语 、歇后语。具有主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沔阳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故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谣,旧时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只得背井离乡,靠敲碟子、拍鱼鼓、打莲湘、玩莲花落、唱民歌小调乞讨谋生。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中得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有人物装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唱的多是恭喜之词或爱情生活小故事,如《十枝梅》、《思凡》等。这就是当时人们称为的“沿门花鼓”、“地花鼓”。后来艺人门借鉴其他剧种不断得到丰富、完善,把过去只清唱改为唱作兼重,把男扮女装改为女扮女装,使其表演更贴近生活,而又有一定艺术性。如原沔阳花鼓戏剧团知名艺人程兰亭琢磨的“六步”、“八段”、“十神”的摘花表演,形象地表现了看、闻、听、摘、刺、攀、打、放、扎等姿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塑造任务讲究真实,敢于突破,不拘一格,极大地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表现了沔阳花鼓戏的艺术特色。沈山也是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优秀代表。他的拿手剧目有《辞店》、《访友》、《兰桥》、《绣荷包》、《掐菜薹》等。1953年,沈山和杨笃清带着反映花鼓艺人穷苦生活的《打莲湘》,参加了新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它的打击乐除了吸收兄弟剧种锣鼓经外,其牌子的打法、乐器的配备,又别具一格,如“草钹”、“乱劈柴”、“走锤”、“高腔、悲腔、打锣腔更子”、“圻水三起板”等锣鼓牌,都有独特的打法。乐器除鼓、板、锣、钹外,马锣的运用能烘托气氛,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巫善舞之风就很盛。巫师敲锣打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后 流 风余韵保留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疫”。屈原在《九歌·东君》中就有“应律合节”舞以迎神的生动场 面,如 :“(音根)急张弦也),瑟兮交鼓,萧(箫)锤(锺)兮瑶(音区,悬挂钟磬的木架)  ,鸣(音驰,字同,古竹制乐器)兮吹竽,思灵保(指巫)兮贤(古音读作枯的去声),  (音喧) 飞兮翠(通,举起翅膀),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指东君日神,也泛指其他神 灵) 之来兮蔽日。”鼓锣是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远古人类创造的最早乐器。古代的“钟”代锣,编钟已有 商 代的出土物。战国初的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其发音精确,铸造绝伦,堪称世界音乐之最。西南民族地区早在春秋时已能铸造精美的铜鼓和鼓锣,它与人的掌与掌相击,物与物相击的最初认识有关。后利用它产生的音响传递信号,惊吓野兽,表示感情。至于“发梓作器成琴 瑟”已是后来的事了。

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汉族戏曲剧种。
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沔花鼓戏的介绍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汉族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旧陈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由来
天沔地区的鼓乐文化历史悠久,最初与民俗节日和民间礼仪活动紧密相连,如"妆演故事俳优百戏,箫鼓喧天",其中花灯锣鼓是其源头。"薅草歌"是田歌的一种,每当夏季农忙时节,人们击鼓唱歌,伴以锣钹,表达了农民的劳作生活。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草台灯班戏发展而来,早期主要以锣鼓伴奏和人声...

天沔花鼓戏发展溯源
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

天沔花鼓戏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崇巫善舞的习俗盛行,巫师们通过锣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这种风尚流传民间,人们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祖先、生活、生产等的深深感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击鼓载胡,傩舞逐疫”,反映出古代民众通过舞蹈来驱赶疫病的生动场景。屈原在《九歌...

天沔花鼓戏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
湖北省的沔阳花鼓剧团,起源于1951年由油陈花志、胡顺兴等十九位艺人组建的戏班,后更名为联合楚剧团,于1956年正式定名为沔阳县花鼓剧团。经过四十余年的风雨洗礼和几代人的辛勤付出,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大型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拥有128名演职员工。剧团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

天沔花鼓戏湖北各花鼓剧团的来历
荆门花鼓剧团的兴起则源于对花鼓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1981年,荆州地区将天沔花鼓戏改称为荆州花鼓。之前,荆门县并未有专业剧团,但为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1983年成立了荆门县荆州花鼓戏剧团。剧团在90年代开始以现代戏尤其是农村题材为主,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总体来说,湖北周边县市的专业花鼓...

天沔花鼓戏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1955年,湖北省文化局将“天门复联楚剧团”改名为“天沔花鼓剧团”,沈山成为首任团长。此后,荆州地区的沔阳、潜江等地相继成立县级花鼓剧团。1956年,吴群的到来为花鼓戏引入弦乐伴奏,剧种得到革新。《两兄弟》和《张羽煮海》等剧目开创了花鼓戏的新篇章。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天沔花鼓戏剧目丰富...

荆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地方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3、关帝庙会 各地先后建有关王庙、关帝庙、老爷庙、关庙、武庙等多种庙宇 每逢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

荆州花鼓的简介
据《沔阳州志》载,沔阳花鼓以一种戏曲形式出现在民间艺术舞台上,是在1796——1820年的清代嘉庆年间。沔阳花鼓戏发源于沔阳通顺河一带和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其称谓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省...

开原市17085722220: 湖北的花鼓戏 -
虿易碘比: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

开原市17085722220: 沔阳花鼓戏的起源是什么?
虿易碘比: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

开原市17085722220: 荆州花鼓戏的研究 -
虿易碘比: 荆州花鼓戏,因它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曾经又名“天沔花鼓戏”.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乐曲较豪放粗犷.

开原市17085722220: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
虿易碘比: 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

开原市17085722220: 荆州花鼓戏词作者是谁 -
虿易碘比: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形成于沔阳(今仙桃)、天门一带,流行于江汉平原.旧称“花鼓子”、沔阳花鼓、天沔花鼓.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

开原市17085722220: 湖北什么戏曲出名
虿易碘比: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另外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的黄梅戏应该也算汉剧:汉剧是湖北主要地方戏曲,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

开原市17085722220: 荆州花鼓戏是不是淮海戏
虿易碘比: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引. 淮海戏,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北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皖东北一带.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开原市17085722220: 湖北有什么戏曲 -
虿易碘比: 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戏,灯戏等,其中最具影响是汉剧、楚剧和荆河花鼓戏.如按地区划分,则恩施自治州有南剧、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十堰市有山二黄、郧阳花鼓戏;宜昌市有远安花鼓戏;荆州市有荆州花鼓戏、皮影戏;黄冈市有东路花鼓戏、黄梅戏、文曲戏;黄石市有阳新采茶戏;咸宁提琴戏等.湖北的地方戏曲剧种可分为皮簧、大筒、高腔、打锣四个腔系.

开原市17085722220: 什么是花鼓戏啊 -
虿易碘比: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

开原市17085722220: 天沔花鼓戏的现状 -
虿易碘比: 90年代以来,花鼓戏进入了迷茫期,文化多元化对花鼓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天门市花鼓剧团等剧团陷入了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剧团的发展出现转机.2000 年以来,沔阳花鼓剧团先后推出《十三款》、《双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