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发展溯源

作者&投稿:运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


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如汪源发和汪春保等,他们在困难中传艺,以唱戏和民间艺术为生。1724年的大洪灾后,《沔阳州志》记载了灾民以花鼓戏求生的场景,这标志着花鼓戏开始走向舞台。


在道光年间,沔阳花鼓戏进入鼎盛期,从"平台花鼓"发展到"六根柠",艺人群体扩大,剧目丰富,如《掐菜薹》、《双撇笋》等。咸丰同治年间,花鼓戏演出规模空前,被称为"神戏"和"会戏",在农村形成"五里三台"的盛况。


以汪春保为代表的"汪家门头"是四大门头之首,其他如"史家门头"、"黄家门头"和"贺家门头"也相继崛起,各自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承。民国初年,花鼓戏出现了女性艺人,如段凤,她们对丰富剧种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如宋金贵之徒项幺活跃在鄂豫边区,艺人黄考香等人则投身抗日宣传队。


战后,花鼓戏因社会环境变化而面临挑战,艺人们不得不与其他剧种融合生存。尽管如此,沔阳花鼓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扩展资料

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州地方传统剧种。昔称"花鼓子"。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流行于原荆州所辖诸县,并常演出于邻近的孝感、鄂南、湘北等地。




沔阳花鼓戏的溯源
沔阳花鼓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流行于沔阳、天门、潜江、监利、洪湖、汉川、京山、钟祥、荆门、鄂南和湘北等地。沔阳花鼓戏由沔阳民歌小调和沔阳方言结合发展而成, 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

天沔花鼓戏的发展溯源
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沔阳州,即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汉族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清道光年前,是为花鼓子的“田园时期”。田园,田地也。在江汉平原仙桃市的郑场...

天沔花鼓戏发展溯源
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

荆州花鼓发展溯源
"联合"剧团由刘明仿和陈花志管理,历经多位团长,最终定名为“沔阳县花鼓剧团”,1986年仙桃市成立后,剧团更名为“仙桃市沔阳花鼓剧团”(后改为湖北省沔阳花鼓剧院)。沔阳花鼓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艺人数量众多,尤其在荆州地区,沔阳艺人占据半壁江山。总结起来,仙桃周边...

荆州花鼓戏溯源
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小调,元代时被命名为沔阳花鼓戏,明初时由民歌小调和方言融合发展。明末清初已具雏形,清末民初则逐渐规模化,技艺精湛。它的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年间,经历了从田园时期的民间说唱,到草台时期的戏剧形态,再到引入丝弦伴奏的"丝弦时期",以及文革后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

湖北道情的历史溯源
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

芒康县18514192405: 荆州花鼓戏的研究 -
王骆颠茄: 荆州花鼓戏,因它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曾经又名“天沔花鼓戏”.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乐曲较豪放粗犷.

芒康县18514192405: 湖北的花鼓戏 -
王骆颠茄: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

芒康县18514192405: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
王骆颠茄: 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

芒康县18514192405: 荆州花鼓戏词作者是谁 -
王骆颠茄: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形成于沔阳(今仙桃)、天门一带,流行于江汉平原.旧称“花鼓子”、沔阳花鼓、天沔花鼓.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

芒康县18514192405: 荆州花鼓戏是不是淮海戏
王骆颠茄: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引. 淮海戏,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北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皖东北一带.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芒康县18514192405: 湖北楚剧的产生、发展、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王骆颠茄: 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1926年改称楚剧.是湖北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地方花鼓戏.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约1 ...

芒康县18514192405: 花鼓戏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
王骆颠茄: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

芒康县18514192405: 湖南花鼓戏调的种类 有哪些名称 -
王骆颠茄: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

芒康县18514192405: 有谁告诉我花鼓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啊?急!!!!!!!! -
王骆颠茄: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

芒康县18514192405: 花鼓戏是花有鼓的吗?为什么要叫花鼓呢? -
王骆颠茄: 花鼓戏的由来花鼓,花鼓,花在鼓上.怎么叫花鼓,这种说法有点勉强,未必鼓上都有花?鼓,肯定是说对了,它必然有锣鼓.花是什么?不应该是鲜花,干花或绣的花,应该是一盏一盏的花灯.在许多花灯的簇拥下,锣鼓在敲击着,人们的身躯在扭动着.这就是最早的花鼓,也叫花灯.这种形式应该是很早很早就有了.在江南一带,很早就流行着花鼓,除湖南花鼓外,现在保留着名称的,就有湖北花鼓,包括天沔花鼓、东路花鼓、黄孝花鼓、随县花鼓等,还有晥南花鼓,流行到许多县市的花鼓与本地的山歌民歌相结合,就成了本地的剧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