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由来

作者&投稿:昔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天沔地区的鼓乐文化历史悠久,最初与民俗节日和民间礼仪活动紧密相连,如"妆演故事俳优百戏,箫鼓喧天",其中花灯锣鼓是其源头。"薅草歌"是田歌的一种,每当夏季农忙时节,人们击鼓唱歌,伴以锣钹,表达了农民的劳作生活。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草台灯班戏发展而来,早期主要以锣鼓伴奏和人声帮合为特色。


音乐上,天沔花鼓戏不仅吸收了花灯锣鼓的民间音乐元素,还从渔鼓、道情、三棒鼓说唱中汲取营养,因此当地有“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说法。然而,关于洪水灾害和艺人逃荒的故事并不确凿,比如民谣中描述的“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反映了当时水患频发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在逃荒过程中,人们用渔鼓、三棒鼓等乐器边唱边舞,甚至融入武术杂耍,形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


到清末,这些民间艺术逐渐发展为二人或三人化妆表演故事的舞台表演,称为"平台花鼓戏",并开始在农村的迎神赛会、家族礼仪等活动中亮相。约在1930年前后,它进入洪湖、沔阳和天门城区的剧场演出,与汉剧、楚剧等剧种交流,吸收了它们的表演程式,并增加了丝弦伴奏,最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剧种。


扩展资料

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州地方传统剧种。昔称"花鼓子"。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流行于原荆州所辖诸县,并常演出于邻近的孝感、鄂南、湘北等地。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汉族戏曲剧种。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

天沔花鼓戏的介绍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汉族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旧陈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

天沔花鼓戏的天沔花鼓戏由来
“每夏耘时,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之薅草歌。”(转引刘正维编著 《湖北省民间音乐概论》)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清道光年间,从草台灯班戏发展起来的天沔花鼓戏,早年演出形式,就是锣鼓...

湖北地方文化湖北花鼓戏
湖北地方文化中,湖北花鼓戏,原名“花鼓子”,历史上也称作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或“中路花鼓”,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的发源地在沔阳通顺河、襄河周边,主要在沔阳和天门地区,这里位于湖北的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属于汉水流域,且语言相同,统称为天沔语系。湖北花鼓戏的影响力广...

天沔三棒鼓声腔
家族仪式等社交活动。在这些场合,简单的几张桌子便构成了戏台,因此被称为“平台花鼓戏”。在城镇中,三棒鼓与汉剧、楚剧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吸收了它们的表演技巧,同时在音乐上增加了丝弦伴奏,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花鼓剧剧种。可以说,天沔花鼓戏的诞生,正是源于渔鼓和三棒鼓的独特演绎。

天沔花鼓戏的发展溯源
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沔阳州,即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汉族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清道光年前,是为花鼓子的“田园时期”。田园,田地也。在江汉平原仙桃市的郑场...

荆州的风俗
1. 凯旁沔阳花鼓戏:沔阳花鼓戏,又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民间盛传“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2. 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

仙桃的传统戏曲是什么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是仙桃唯一的地方戏曲,它是流行于江汉丹原的民间小戏,一百多年来,经过两代艺人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港交织,歌乐一起千人应和,...

天沔花鼓戏的历史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巫善舞之风就很盛。巫师敲锣打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后 流 风余韵保留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疫”。屈原在《九歌...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今仙桃市)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

永仁县19781429947: 沔阳花鼓戏的起源是什么?
庄砖恒康: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

永仁县19781429947: 荆州花鼓戏的研究 -
庄砖恒康: 荆州花鼓戏,因它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曾经又名“天沔花鼓戏”.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乐曲较豪放粗犷.

永仁县19781429947: 湖北的花鼓戏 -
庄砖恒康: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

永仁县19781429947: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
庄砖恒康: 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

永仁县19781429947: 荆州花鼓戏词作者是谁 -
庄砖恒康: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形成于沔阳(今仙桃)、天门一带,流行于江汉平原.旧称“花鼓子”、沔阳花鼓、天沔花鼓.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

永仁县19781429947: 荆州花鼓戏是不是淮海戏
庄砖恒康: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引. 淮海戏,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北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皖东北一带.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永仁县19781429947: 湖北什么戏曲出名
庄砖恒康: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另外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的黄梅戏应该也算汉剧:汉剧是湖北主要地方戏曲,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

永仁县19781429947: 湖北楚剧的产生、发展、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庄砖恒康: 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1926年改称楚剧.是湖北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地方花鼓戏.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约1 ...

永仁县19781429947: 花鼓戏的由来(故事) -
庄砖恒康: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

永仁县19781429947: 花鼓戏是花有鼓的吗?为什么要叫花鼓呢? -
庄砖恒康: 花鼓戏的由来花鼓,花鼓,花在鼓上.怎么叫花鼓,这种说法有点勉强,未必鼓上都有花?鼓,肯定是说对了,它必然有锣鼓.花是什么?不应该是鲜花,干花或绣的花,应该是一盏一盏的花灯.在许多花灯的簇拥下,锣鼓在敲击着,人们的身躯在扭动着.这就是最早的花鼓,也叫花灯.这种形式应该是很早很早就有了.在江南一带,很早就流行着花鼓,除湖南花鼓外,现在保留着名称的,就有湖北花鼓,包括天沔花鼓、东路花鼓、黄孝花鼓、随县花鼓等,还有晥南花鼓,流行到许多县市的花鼓与本地的山歌民歌相结合,就成了本地的剧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