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六祖坛经中:"无念\无相\无住分别指什么?

作者&投稿:酆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

1、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于现象以为实体,如以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对拜佛有所执著,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离一切诸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著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清净。

2、“一念生净信。”念是心的作用,无念,不是让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心所对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环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清净,自成佛道。
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指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无住就是有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如果能对一切事物都无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电影,一无所有,这样就不会被束缚。
因此,“无相”、“无住”、“无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在于人的内在自觉与内在超越。
扩展资料
一、汤一介 坛经》记载,慧能曾为门人说《金刚经》、《法华经》,但他认为“一切经书,因人有说”,只是引导人们的工具,不能执著于经典,并不是靠诵读经典就可以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觉悟。解脱只能靠自己的本心。
1、这是因为:一方面,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觅佛,成佛的觉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没有用处的。
2、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
3、照禅宗看,几乎没有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炼心——我读金刚经》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种突破,一种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刚经》相关著作的那种逐句解释模式,放下了以字句为依托的范本,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人心的修炼,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5、佛家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哲学,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禅宗看来,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这些“思量”活动一过不留,那么对自己的“自性”就无任何影响,则自性常处于清净状态。 6、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无相、无住、无念。 7、《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念生净信。”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炼心:我读《金刚经》

无念:犹言勿忘,不要忘记。佛教用语,谓无妄念。 唐朝白居易 《晚起》诗:“北阙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无念是无生。”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唐朝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说始真。”
无住: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唐朝张说 《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扩展资料: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无住,为实相的别名,大乘经典皆以此为主旨。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本来没有自性,自性为空,所以没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合而生(道家所说的五行相生与此同义而异名)。并且无住为一切法的根本,是般若实相。 无住,不仅解释了万法皆自性空,同时,又是对治各种妄心的万能智慧药。
无相,中国最早的道教理念,远比佛教的“无相”之说早两个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三句话,可以说是《坛经》的思想要旨,亦是禅宗修行的义理关键所在。

先说无念为宗。“念”是人心灵活动的方式,心动则生念。然而无念不是要我们将心灵停止活动,而是要“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平时,我们的念生起了,即与法体共生,但念却不与法体共灭,而推落于下一个时间单位,于下一个时间单位中,追溯上一个念头。如此即“思前境”,即放不下,即执著。故无念意即念头随起随灭,简单来说,即时时活在当下一刻,不执著于任何经验。

无相为体,“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是不停过转的。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然后根据所摄取的外相变成概念,累积成经验,以为这就是真实,结果错认真实。无相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存在跟我们的认知,经验无关。故当我们看事物要“于相而离相”,要明白我们看到的片段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一切法相缘起无常,流转不停,停下来的,只是我们的心。

无住为本,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即停留、留驻。我们人的心就是用“住”的方法认知世界;我们的认知心就是一个将念头留驻于事物,然后形成经验的心。无住为本,即人心生念,而念不停留于相,不停留即不住,不住则能无念,无念就能无相。此即“于念而于念”,“于相而无相”。

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依据,以无住为本质,如此即禅宗修行的义理根据。

无相: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
三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静;故名无相。

无念: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曰:“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俗谓失策曰无念,谓遗恨为无念者,无正念之意也。出曜经七曰:“无念及放逸,亦不习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谓入深渊。” 无有妄念,正念的别名。

无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宗镜录八曰:“文殊师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
无所住著的意思。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生。

皆是真心体性。若是妄心,绝无可能在清醒状态下保持无念、无住、无相、无分别、无执著、无生灭、无取舍、无善恶........
若有佛教大师教人:“你要无xx;无oo:无.....。是为“邪教”!
何以故?第一个字“你”,已经是无常坏灭,有何真实可言?第二个字“要”,已经是起心动念,有何“无念”可言?第三个字“无xx”,已经是有取舍,有何“无住”可言?
其次,如上说法,无一不是妄心体性;都是在妄心上,在生灭法上做活计。岂是佛之正说?无非世间法而已,这样的世间法,无需证悟圣贤,只需世间“看得开”的人就可以宣说。最多能得“人天福报”。绝无可能解脱生死;遑论圆成佛道!因而,若将此类说教当做“人法”“天法”来讲尚可。若说是“佛法”。即成谤佛谤法。故说“邪教”。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用自己的理解来抛砖引玉吧,等待其他朋友指正批评:
无念,是说要达到认识五蕴无常众生皆苦的境界,所以于世间烦恼无所挂记。
无相,是说达到人无我法亦无我,我与众生不二、事与理证与行不二等等无所执著的自性清净涅盘境界。
无住,是说要达到无所依无所止,菩提自性随意发挥,不舍众生不住涅盘的境界。

就是「无欲」。懂无欲的意思吧?

若人无欲,会起妄想吗?若有,那就不是真无欲了。因为无欲,所以
不生妄想念头,因此无念。

因为无欲,所以就不著於六尘境相,因此无相。

因为无欲,所以於六根触六尘时,就不生贪爱,因此无住。


六祖坛经原文 六祖坛经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现在派遣宫中内侍官薛简, 带着诏书速往迎请。希望大师慈悲,迅速来京。”六祖接到诏书之后,上表称病谢辞,表示愿意在山林终其一生。薛简便说:“京城里的禅师们都说:‘想要体会佛道,必须要坐禅,修习禅定功夫;如果不透过坐禅习定而能得到解脱,那是不可能的事。’不知道大师的看法如何?”...

六祖大师说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 来自方然居士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很清楚的说明了功德之内容。「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

《六祖坛经》中的“善知识”该怎么翻译?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以做大事情 而且你的仕途会很顺利,能当大官 别人对你敬服,在你的管理下凡事都可以做得很好

《六祖坛经》中“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具体含义是什么?
深入解读古训,领略智慧光芒。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中,沈绣大师留下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这短短两句,犹如一把金钥匙,揭示了心灵修炼的奥秘。沈绣以菩提树为喻,生动描绘了心如镜台的境象。我们的心灵,如同这棵静谧的菩提树,本应清澈如镜,映照世间的真善美。然而...

《六祖坛经》中“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袁和蒙各指什么?
5. 《六祖坛经》包含十品,讲述了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传授。6. 其中包括慧能大师对“顿悟”、“自性与佛性”、“智与愚”、“有与无”、“功德”、“禅”等概念的深刻阐述。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慧能大师在经中所做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什么意思?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作者:慧能 释义:菩提树不是菩提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这些只是人们心中所想。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风吹树动,树被风吹,是树动还是风动?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出自《六祖坛经》印宗法师讲经的时候,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动。到底哪个在动呢?首先是风动,所以才有风吹树动,风吹树动,牵动人“心动”。说风动的,他能看到前因,却看不到后果。说树动的,他只看到后果,却看不到前因。说...

坛经中的定慧等学,与大乘佛法修行的定慧之学有什么分别?
六祖坛经 第四品 定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

六祖坛经讲话目录
在现代生活中,禅宗的思想与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智慧。以下是六祖坛经中各个篇章的概述,旨在帮助我们理解禅宗的核心理念如何与日常生活相融合。首先,禅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代序)为引子,引导我们进入深入的探讨。在第一部分,"般若品"中,【原典】揭示了般若智慧的真谛,【注释...

道外区18730755084: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诸昭奕丰: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道外区18730755084: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
诸昭奕丰: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禅宗中的这个无念到底是怎样的...

道外区18730755084: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心中本无树 由来 -
诸昭奕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坛经》.菩提是指智慧,明镜比喻心的境界,这两个都是思维觉察的状态,也就是“心”,而不是可捉取可言说的物,而树和台都是物质实相,所以说不是树、不是台.本无一句另有版本是“佛性常清净”,其意一样,只是本无这个版本更流行.本,是指本心的觉性,是众生皆具的清净真心,是最初的本觉最简单纯朴的种子,未经任何外物干扰和诱惑,所以说本来无一物.这个物是指外物,而不是指自己不存在,所以说何处惹尘埃.尘埃是指心对外界虚幻五蕴的执著.

道外区1873075508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
诸昭奕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是禅宗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所做,五祖弘忍大师并不很满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是慧能知道了他的师兄神秀所做的偈,然后在他的基础之上...

道外区18730755084: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诸昭奕丰: 问: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如何识本心呢? 答:「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出自《六祖坛经》,是五祖对六祖说的.五祖弘忍告诉六祖慧能说:「如果没有认识本心所在(没有亲证本心)的话,修学佛法都将落于...

道外区18730755084: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是什么意思? -
诸昭奕丰: 这是禅宗经典《六祖坛经》里五祖与六祖传法之后,说出的偈子.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道外区18730755084: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无相颂 解析 -
诸昭奕丰: 你好: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修行人能作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

道外区1873075508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诸昭奕丰: 《六祖坛经》上面是六祖说的;神秀说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外区18730755084: “菩提本无树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呀菩提本无树......”这段话
诸昭奕丰: "菩提本无树": 菩提在经中说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但实际上菩提不是树,而是觉悟与智慧. "明镜亦非台": 明镜是指我们清净禅定的心境,何"台"之有? "本来无一物": 清净的心,原本是什么都没有的, "何处惹尘埃": 回应了上一句,问为何众生有如此多的烦恼? 就是不觉悟,不开慧,

道外区1873075508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
诸昭奕丰: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