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看法

作者&投稿:表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

荆轲可以说是足智多谋,计划了很久,这是好的地方.但是太过急躁,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去刺杀秦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事情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当时,秦统一全国的趋势已定: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赢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历代文士对荆轲刺秦王有这样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荆柯刺秦王是否真的是在逞匹夫之勇呢?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如上所述,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肯定荆轲的人也更多。

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二、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三、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很佩服荆轲的精神很勇气,死的坦荡荡!但属于匹夫之勇也,他和太子丹想凭一已之力敢变历史的发展是天真的,就算秦王死了,难道秦国就会变弱,除了赢政,难道赢氏再没有别人吗?那个时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胜者为王败着为寇,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从建国开始的君王都是精明神武,野心勃勃,能臣智士多不胜多,而且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法律和政治体系,还有强大的军队,六国之所以被秦国灭亡,主要的,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已内部的问题,太子丹不想着怎么解决根本问题,而是做这么肤浅的事,只会加快自已灭亡的道路,正好给秦国一个出兵的理由,而荆轲是一代英雄,他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他的信念就是士为知已者亡,太子丹对他礼爱有加,他当然要回报给太子丹,这正是侠道之人高尚,令人佩服的地方!他是一个英雄,但只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可是人们喜欢的就是这种英雄气质!

感觉荆轲刺秦是迫不得已,是被逼无奈,是被太子丹送上了一去不复返的道路,同样,荆轲的刺秦加快了六国的破灭。(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太多了,相关的历史材料也有很多,可以看下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里关于荆轲的部分.)

荆轲拿了好处办不好事,还把主假太子丹给卖了,致使燕国早亡

各为其主,其实真的没什么。荆轲被千古称赞不是说他的行为有多正义,而是他那种为了国家不畏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人说亲王暴政,可事实上秦始皇暴政是从真正一统天下以后才开始的,若是真的他还是一方帝王的时候就暴政,鬼才相信他能统一天下。所以说荆轲只能算是一个爱国的勇士,不是什么正义的战士,那些都是被后世文人为了赞扬爱国给美化了的


为什么荆轲刺秦王失败
”这两者间徘徊。 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行动,动用一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 在行动的目的上就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将导致荆柯刺杀行动上的迟疑,而给荆柯带了灾难性的后果。《史记》中所记载的一段对荆柯刺秦王的描写,“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

《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

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
从刺秦的过程看,可以说是精心设计:首先用千金贿赂蒙嘉,又用地图包藏匕首,再者殿内除秦王外无人持兵器,这些都给荆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其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先是“秦武阳色变振恐”引得一阵猜疑,后来把住秦王的衣袖却又让其挣脱,最后竟让一侍医“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从而给秦王以反...

暴走大事件最后说荆轲刺秦王什么意思
轲刺秦王,两只毛腿肩上扛,臻首轻抬玉股进,香汗润浸象牙床。九浅一深玉箫急,胯下秦王眼流翔。殿中群臣罔不顾,座旁舞阳更何遑。渐离筑歌犹在耳,易水丹心付燕王。嬴政玉体横陈时,已报燕师入咸阳。说的是美男计有木有。

荆轲刺秦王 生字注音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拼音 荆轲刺秦王朗读 两汉: 佚名 背拼译原 荆jīng轲kē刺cì秦qín王wáng--佚yì名míng 秦qín将jiāng王wáng翦jiǎn破pò赵zhào,,虏lǔ赵zhào王wáng,,尽jǐn收shōu其qí地dì,,进jìn兵bīng北běi略lüè地dì,,至zhì燕yàn南nán界jiè。.太tài子zǐ丹dān恐kǒng惧...

卿轲为什么会行刺秦王呢
太子丹选中荆轲作刺客,荆轲因杀死盲女一家盲女自尽而发誓永不杀人,太子丹胁迫赵姬三个月内说服荆轲刺秦。 赵姬进入荆轲的生活,发现荆轲是悔过自新的人,荆轲也逐渐对赵姬产生了好感。赵姬拒绝再作说客被太子丹关押起来,荆轲让太子丹放了赵姬答应去刺秦王。 秦宫廷内,母后与长信侯有私情,被秦王发现;...

靳轲刺秦王 翻译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

如果猪队友秦舞阳没有怂,荆轲刺秦王有可能成功吗?
时间不能停止,历史不能重来,对于当年荆轲刺秦的失败有很多种看法,如果秦舞阳没有怂,荆轲刺秦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这里面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影响着最后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件带有很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事件。首先,荆轲刺秦王首要的目的并非是刺杀秦始皇,太子丹在临幸之前已经交代过荆轲如果能够...

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真是因为剑太长了吗?
《史记》描写荆轲刺秦这一段的场面简直堪比电影,如在眼前,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秦王没有怒,荆轲也未怕。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这么近的距离,如果真是一手扯住了秦王的袖子,另一只手的匕首就刺过来了,按理说秦王应该是难以逃脱,荆轲...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这一历史事件 -
郭成聚肌:[答案] 如果单纯从历史角度分析,燕太子妄图行刺来阻碍秦王铁蹄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当时历史背景下大一统是主流趋势,顺昌逆亡,这一做法注定失败也并不提倡.若是从文学上看,荆轲刺秦反映了古代豪杰知恩图报,视死如归的优秀品质和大无...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史实?
郭成聚肌: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黑色幽默,如果最后荆轲没死,都可以当做喜剧来看了.首先,荆轲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刺客,没什么武功与胆识.荆轲曾在山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对荆轲刺秦王有何看法 -
郭成聚肌: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应该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50字 -
郭成聚肌:[答案] 您好!400多字,您自己删删减减吧. 我认为荆轲行刺秦王是极端错误的. ——当时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互相争斗,战争的乌云笼罩了整个中原,许多百姓葬身于水火,流离失所,百姓哀声载道,和平和统一的心愿冲彻了人们的心.而这时秦国的实力...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有人说荆轲是英勇的,有人却说他是不好的,你的看法呢? -
郭成聚肌:[答案] 我认为荆轲行刺秦王是极端错误的.——当时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互相争斗,战争的乌云笼罩了整个中原,许多百姓葬身于水火,流离失所,百姓哀声载道,和平和统一的心愿冲彻了人们的心.而这时秦国的实力雄厚,严明法纪,依法治...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怎么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这一种行为? -
郭成聚肌:[答案] 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
郭成聚肌:[答案] 荆轲可以说是足智多谋,计划了很久,这是好的地方.但是傻是傻在太过急躁,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去刺杀秦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对于荆轲刺秦的看法 -
郭成聚肌: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荆轲无疑是错了,因为封建统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而他却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打破这种趋势,确实是有种与事物本身发展顺序背道而驰的感觉;但从其个人精神上来看又可以认为荆轲刺秦是其忠肝义胆的一种表现,虽然明知是不可为或此行必死无疑,但他仍然义无反顾的去了,为的只是保存岌岌可危的燕国,这种悍不畏死的精神也受到了陶渊明先生的极力嘉奖,但他刺秦失败后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总之,历史上对于荆轲刺秦是褒贬不一的,这要看你从哪个方面来分析.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与他这个人? -
郭成聚肌: 1 燕国立场 爱国忠王2 朋友关系 重义气3 全国来看 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可以说了阻碍国家的统一(如果始皇死了从当时的秦看很有可能发生内乱 会拖延国家的统一)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7128958514: 我看荆轲刺秦王700字 -
郭成聚肌:[答案] 荆轲刺秦王之我见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经在中华文明中流传了几千年,经过了无数代人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代表的精神影响着华夏儿女. 荆轲刺秦凭的是一种超人的胆识,正是这种胆识令我们对这个故事、也是史实记忆犹新. 荆轲所处的时期多国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