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和“而”的用法和意义

作者&投稿:爱新觉罗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而”“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在古汉语中,“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之乎者也”“之”字当头,正确理解“之”字用法,对掌握古汉语有重要意义。
在文言文中,“之”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在文言文中,“之”最常用做助词。作助词时,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在的“的”。一般“之”前后都为名词,前一名词对后一名词有限定作用,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禽兽之变诈几何中哉?止增笑耳。”《狼》
“今之子者,谈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师说》
2、用在主谓之间 ,前一分句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多大句子前半部分或分句中。如
“师道之不传也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3、提前宾语或定语标志,无实意。
“宋何罪之有?”《公输船》(提前宾语)
“谁能定是非之真”《奕喻》(提前定语)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之栗石”《马说》
4、语气助词,用于调节音节,一般用于表示时间的词句末,如“顷之”“久之”。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二、代词:在古汉语中,“之”即可以作人称代词,又可以作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订是第三人称代词,个别时作第一人称。
“爱其子择师而敬之”《师说》
“桓候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恒公》
沛公言:“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是第一人称)《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可代人或物。如:
“客数败,其失算,欲易置之。”《奕喻》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动词。“之”在一些情况下,也可做动词,表示“到……去”“往”的意思,“之”后,一般为表示地名的词。如
“昔韩娥东之齐”《列子•汤问》
“吾欲之南海”《为浮》
对于“之”字用法,应根据它在文中的情况,具体分析。只要掌握以上四种基本用法,再细心推敲,就一定能准确地掌握“之”字的用法和解释意。

语气助词.


初中阶段文言文之和而的用法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中的之、为、而以下用法: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

古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不要字典上查的。易懂就行。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

“之”和“而”在古文中的用法论语十则
而:1表示顺承关系.2.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却".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而:表示转折。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表示顺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示转折。5子曰:"...

请问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都有什么?如何分类?举出例子.谢谢_百度...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

人教版初中论语十则中而和之字的用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2 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 : 1表示顺承关系. 2.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而:表示转折。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语文文言文中,而、然、之、或, 各有几种用法,有什么意思,又如何判断...
而:顺节连词(可译可不译)转节连词:但是,却...然:...的样子 之:动词:去,到 距离 助词无意 的 或:有人 有的 根据上下文翻译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

...和核舟记中关于而、之、以、为,乃,于的所有用法
“而”有三个 1.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就 2.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却 3.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和 “之”一般是助词 的 “为”一般课下解释有 “乃”一般是于是,就 “于”忘了

文言文中虚词之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之”和“而”的用法和意义 -
程背头孢: 在古汉语中,“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之乎者也”“之”字当头,正确理解“之”字用法,对掌握古汉语有重要意义. 在文言文中,“之”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作助词.在文言文中,“之”最常用做助词.作助词时,主要有...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及意思 -
程背头孢: 之:1、的2、凑足音节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而:1、表转折,但是2、表修饰3、表递进4、表承接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所有“之”“而”的意义与用法 -
程背头孢: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文言文中虚词之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
程背头孢: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和“之”的用法或意义1.欲买舟而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2.蜀之鄙有二僧吾欲之南海西蜀之去南海 -
程背头孢:[答案] 1,第一句而是表顺承,然后.第二路表转折,却的意思…2,第一句…之的意思是:的.第二句表示去的意思…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文言虚词的用法1、之的7种意义和用法2、而的5种意义和用法3、以
程背头孢: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虚词:之、而、为, 三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有具体解释和技巧 -
程背头孢: 虚词“之” 在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中常用在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作前置宾语的标志或前置宾语.阅读时,把握这个特点,从语法角度分析,就比较容易判断.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全部填一下谢谢《师旷论学》里“而”和“之”的用法和意义? -
程背头孢:[答案] 我用本子帮你做,你先给我(彩钠),我再拍照答案截图发给你.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
程背头孢: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3550535677: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
程背头孢: 文言文中"而"的难点在于做连词. 区分文言文中"而"的连词用法和意义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义.如: 名词:而指胡子. 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 助词:相当于“之”. 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 语气词:相当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