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中,而、然、之、或, 各有几种用法,有什么意思,又如何判断????

作者&投稿:富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位帮帮忙,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2、的。3、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6、我。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更详细的用法及其意义请参见我的“百科知识吧”:
http://post.baidu.com/f?kz=90811043

而: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 表平列,如“多而杂”。b. 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 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 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 ér
〈动〉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而后 而或 而今 而况 而立 而且 而外 而已 
基本词义
◎ 而 néng
通“能”。
〈名〉
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动〉
(1) 能够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而:顺节连词(可译可不译)
转节连词:但是,却....
然:......的样子
之:动词:去,到
距离
助词无意

或:有人
有的
根据上下文翻译

而;表转折

发生的点点滴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答

【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文言文然而
2. 文言文中"而"的几个用法一定要十分详细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

“然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然而"在文言文中通常被翻译为 "然","而" 或者 "乃"。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种转折或者是对前面所述情况的逆向反应。例如:1. "然":这个词常常用来表示一种转折,可以翻译为"但是","可是"。如《庄子·养生主》中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翻译为"可是如果...

文言文然而怎么说
文言文中的“但是”有“但”、“然”、“而”等。我们一般都是用这几个连词来表示转折的。用“但”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的“但是”用法同。如曹丕《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但是还不够刚劲有力罢了。用“然”表示转折,也常有现代汉语...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而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暮而果大亡其财。连词,表承接。丁壮者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 堕而折其髀。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文言文中 ”然“和”而“的异同点包括?
文言文中 ”然“和”而“的异同点包括:、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

语文文言文中,而、然、之、或, 各有几种用法,有什么意思,又如何判断...
而:顺节连词(可译可不译)转节连词:但是,却...然:...的样子 之:动词:去,到 距离 助词无意 的 或:有人 有的 根据上下文翻译

文言文中然字表正确一意的列句
“然”在文言文中表示“正确”是其一个最常见的义项。例句:《论语·阳货》:“子曰:然。”译文:孔子说:然而。《晏子春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译文:你见过他的妻子说:“这是你的妻子吗?晏子回答说:“但是,是的。《史记·陈涉世家》:“广以为然...

而在文言文的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2、表示偏正...

“也”,“而”,“然”在文言文中各有多种意思,分别是...?
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3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4副词,也 “而”1第二人称代词,你2连词,如果,或3连词,连接状语何中心句4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5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6如,像 “然”1燃烧2表示代词,这样,那样3是的,对的4形容词词尾5不过,但是 ...

汉南区13631714364: 语文文言文中,而、然、之、或, 各有几种用法,有什么意思,又如何判断???? -
谏寿柴银: 而:顺节连词(可译可不译) 转节连词:但是,却....然:......的样子 之:动词:去,到 距离 助词无意 的 或:有人 有的 根据上下文翻译

汉南区13631714364: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
谏寿柴银: 1,而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暮而果大亡其财.连词,表承接.丁壮者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并且”、“就”...

汉南区13631714364: 文言文中“而”用法的辨别? -
谏寿柴银: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

汉南区13631714364: 文言文中“然”翻译成“然而”或“但是”有区别吗
谏寿柴银: 有区别 1、通假字,同“燃”,燃烧. 2、指示代词,这样. 3、表肯定,对的. 4、副词,竟,便. 5、连词,表示转折,可是. 6、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比拟. 7、助词,用于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8、助词,表示肯定,相当于“焉”.

汉南区13631714364: "而、然"在这些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速求)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暮而果大亡其财() 丁壮者引弦而战() 舌一吐而二虫尽... -
谏寿柴银:[答案] 1、修饰,无意义 修饰,无意义 表顺承 表顺承 表结果 并列 就 并列 而且 递进 2、 ----的样子 这样 -------的样子 就这样

汉南区13631714364: 文言文“而”字的几种实际运用 -
谏寿柴银: 顺承、递进、并列、并列、转折 相同的是3.4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

汉南区13631714364: 古文中 “然” “之” 是什么意思 -
谏寿柴银: 之 zhīㄓˉ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 代词,这,...

汉南区13631714364: 文言文中“而”的所有用法 -
谏寿柴银: 哒哒哒阿达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汉南区13631714364: 古文中哪个字解释竟然或者却之类的专业词? -
谏寿柴银: 而、然、乃、曾、竟、顾ps:这些都是我根据自己所学总结的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