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运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特点是总分。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为什么呢?2.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这里主要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盂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让梁惠王回答。当梁惠王做出正确回答后,孟子顺势亮明了自己的观点:“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第三部分(3~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可分三层:第一层(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里运用了一个排比句,指出从“农”、“鱼”、“林”三个方面达到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第二层(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依然使用了排比。第三层(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综上,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特点是总分。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2.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这里主要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盂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让梁惠王回答。
当梁惠王做出正确回答后,孟子顺势亮明了自己的观点:“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第三部分(3~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里运用了一个排比句,指出从“农”、“鱼”、“林”三个方面达到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
第二层(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依然使用了排比。
第三层(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综上,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运用驳论方法。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反驳。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授课人

二次
备课

授课班级

高一 6班

课 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结合《新新学案》检查预习效果。主要检查“预习新知”部分,让各小组相互检查。教师注意提前熟悉相关内容,便于及时引导。
2、本文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明确: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3、你能读准全文的字词和节奏吗?
指明一生朗读,其他小组成员纠错补充。


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四、合作探究析文本
1、你能准确翻译全文吗?
由学生翻译,各小组相互指出错误,进行补充完善。
2、你能概括全文的大意,并理清思路吗?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梁惠王提出了“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通过比喻说明了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有提出了使“天下之民至焉”的政治主张和一系列措施。主张鲜明,论证生动,论说富有气势。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的。
3、集体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引入。
二、合作探究文本
1、梁惠王的困惑
梁惠王的苦恼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以梁惠王的语气诵读第一段。
阅读小帮手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遭遇惨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于是,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孟子于公元前320年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nìng),兵三折(zhé)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2、自读课文的五、六两段。孟子提出了几条建议?
孟子的建议: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结果: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自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果: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所指的是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板书: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第三课时
五、疑难探究与点拨
(一)如何理解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
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让他领悟到“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
2、怎么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明确:1、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即程度上有所区别,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3、为什么要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比喻成“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
明确:此处比喻一方面说明统治者不得推卸责任,必须勇于反省自己,革除虐政;另一方面则揭穿了梁惠王前文自述的灾后惠民措施是无用的、虚伪的,并再次暗指梁惠王未施行仁政才是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
(二)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结构严谨。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何也?(请教治国之政)
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未施仁政)
解决问题:斯天下之民至焉(实施仁政)
2、善用比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章节铿锵,气势充沛。
(三)你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可以畅谈自己的看法,但要与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治国方略紧密联系起来。

板书: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六、教学小结及练习反馈
(一)课堂总结评价。
1、总结本文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确:
仁政思想:1、合理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强调礼仪,使民真心归顺;
3、统治者要革除虐政,反省自己。
2、探究本文对论辩的艺术特点。
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行文环环相扣,关联甚紧;
2、善用比喻。文辞形象生动,从容不迫;
3、气势充沛。排比展开,说理雄浑有力。
(二)课堂练习
1、完成活页卷“基础能力测评A”.
2、小组交流,纠错质疑并展示汇报。
3、教师点评、答疑。
示例:
“未之有也”和“何厌之有”都是宾语前置局,其“之”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未之有也”中的“之”作“有”的宾语,故应是代词;而“何厌之有”中“有”的宾语却是“何”,故“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课后作业
1、巩固全文的翻译与背诵。
2、利用晚自习时间完成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的课外拓展部分。

教学
反思

本文让学生熟读成诵后才上的,学生对文章虽较熟悉,但对文章的内容、论证的方法及语言特色还是陌生的。所以我加强了这方面的引导。效果还不错。
但是当我一“引导”,就像自己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一样,又不想放手给学生这个“副驾驶”了。这恐怕就是教师常常以讲为主的主要原因吧。


寡人之于国也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的结构特点是总分。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为什么呢?2.第二部分(从“孟子对...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汇总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它批评了梁惠王只满足于搞“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而未从根本上改变百姓处境的错误,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孟子极力提倡实行王道,推广仁政,表现出对当权者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该文不仅具有美的内容,而且具有美的形式。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得推理论证方法?
运用的是类比和举例推理论证方法。先秦·孟子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

8、 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倡导的是( )
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倡导的是无为而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

高中语文如何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第5到7段的结构特点,比喻论证,划分...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二、以读代讲。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

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包含哪几层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让梁...

寡人之于国也一字一句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注释 1、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阐述其王道思想的?
孟子阐述的王道思想是“内圣外王”。孟子的这种“王道”思想落脚点是“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只要爱民、亲民,施仁政,就能“王本国”,甚至“王天下”;孟子的“王道”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拥有天下,而在于有利于百姓。附《寡人之于国也》阐述王道部分: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中,简析“请以战喻”和“刺人而杀之”的设喻特点 -
雷帝锐林: “请以战喻”一段大比喻中套用了许多小比喻,构思奇妙,寓意深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刺人而杀之”一段,被喻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并以反诘句出之,生动有力,直刺梁惠王的心窝.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在结构上围绕哪些问题展开论述的? -
雷帝锐林: 梁惠王问的问题展开的 为什么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 孟子借比喻回答梁惠王做的不多,人多无用 而后阐述自己的仁政思想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 问题 -
雷帝锐林: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
雷帝锐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 -
雷帝锐林: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的体裁有什么特点? -
雷帝锐林: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
雷帝锐林: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在结构上围绕哪些问题展开论述的? -
雷帝锐林:[答案] 梁惠王问的问题展开的 为什么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 孟子借比喻回答梁惠王做的不多,人多无用 而后阐述自己的仁政思想

延安市19727686081: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什么的治国思想 -
雷帝锐林: 休生养息,无为而治 举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