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汇总

作者&投稿:展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寡人之于国也》是大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它具有多种艺术美因素,这篇文言文赏析如何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一)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的正确态度。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形式。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沦。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这种“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人手。

  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

  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应持的正确态度:梁惠王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情况,可梁惠王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也,岁也”,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自己是而兵器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

  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实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二)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它批评了梁惠王只满足于搞“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而未从根本上改变百姓处境的错误,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孟子极力提倡实行王道,推广仁政,表现出对当权者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该文不仅具有美的内容,而且具有美的形式。它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抑扬兼施,引导有方。文章开头,梁惠王自夸“尽心”于国事,叙述“移民”、“移粟”的情况后,称“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对“邻国之民不加少”,梁国“之民不加多”感到不理解。针对梁惠王的这一心理状态,孟子用抑扬兼施的方法进行引导。梁惠王加小恩小惠给民众而沾沾自喜,自以为“尽心”而矜功的情绪,孟子通过打仗的比喻,给以辛辣的讽刺,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与邻国的当权者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未尽心于国事,都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逃五十步与逃一百步,都是倒行逆施,不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戴,因此无功可矜。这样,孟子让惠王消除了盲目自大的想法,克服了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思想障碍。这可以说是一种“抑”的方法。

  梁惠王的望民“加多”,既是好大喜功的流露,但从他渴望能够得到拥戴这一点上看,又是孟子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一种潜在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打消了他的矜骄情绪之后,孟子就注意勉励他行王道,施仁政,实现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认为,王道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可以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于是,他从种田、捕鱼、伐木谈起,指出使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然后,他又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等论述,向惠王展示了行王道后将会出现的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这里,孟子显然运用了“扬”的手法。

  末段是作者抑中寓扬的有力之笔。在声色俱厉的抨击了统治者造成百姓的不幸、却又狡猾地推卸责任的可耻行经之后,孟子说:“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这对于国君来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倘能如此,“天下之民”就会争向归附。这是对梁惠王极有吸引力的景象,他是不能不动心的。可见,抑扬兼施是孟子攻心的一种极有用的手段。

  其次是比喻生动,说理形象。孟子善于用比,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和深刻。本文中,孟子以战为喻的描写,绘声绘色,简短而有魅力。“填然鼓之”,交代了发起冲锋时的情况。“兵刃既接”,展现了双方短兵相接的景象。“弃甲曳兵而走”是一方战败的场面。这一番描写,暴露了逃跑者的丑态,突出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极度愚蠢,强调“五十步”与“百步”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把梁惠王在跟“邻国”相比后所自诩的“尽心”贬的一钱不值,说服他警醒过来,改弦更张是非常必要的。至于统治者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十分荒谬的观点,孟子用“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比喻加以抨击,一针见血地戳穿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把戏,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罪行,不给梁惠王留下一点辩解的余地。

  再次是连锁推理,新意迭出。在阐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的方法,从“不违农时”入手,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直说到“王道之始”为止。这对梁惠王来说,足以起到引之入彀的作用。孟子先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如�池”、“斧斤以时如山林”为前提,推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然后以此结论为前提,又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王道”已有了开端的更新的结论。连锁推理的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承接自然,新意迭出,具有势如破竹的气概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最后是善用排偶,气势奔放。为了使说理更加透彻有力完密严谨,该文善于运用整齐而含有对称特点的排偶句式。排比的特点使行文纵横驰骋,具有所向披靡不可阻挡的气势;对称的特点使相关的意思联系紧密,行文严整,悦人眼目。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如�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偶句,从“食”和“用”两方面分三层阐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并通过“不可胜”三个字的重复,强调遵循规律的效果,说明“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是不难推行的,可以说是推理周全,气势充沛。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接连运用了均由三句构成的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雄辩地说明推行王道是除弊兴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其表意之完密,气势之充沛,使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组织语言的功力和技巧。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一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范文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

求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师说》的实词虚 词文 言句式...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六)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孟子高中语文文言文
(一)古文 1、孟轲《寡人之于国也》(必修四 ) 2、荀况《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必修一) 3、庄子《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必修五 4、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从“廉颇曰”到“为刎颈之交”)必修三) 5、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

谁有一些包含“寡人”的文言文句子+翻译!越多越好!
1.《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2.《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请你辅佐他来管理国家,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有遗憾了”3.《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

高中语文文言文关于环保的名言
1. 关于环保的古文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孟子说:“大王如果...

职高语文所有文言文
53 《陈情表》 李密 54 《赤壁赋》 苏轼 55 《滕王阁序》 王勃 5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轲 57 《史记·屈原列传》 司马迁 3. 高中语文经典文言文 (一)古文 1、孟轲《寡人之于国也》(必修四 ) 2、荀况《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必修一) 3、庄子《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

近几年升中考文言文
1. 浙江近几年的语文文言文中考题 2006年·浙江温州中考文言文翻译 (2006年·浙江温州)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

南昌中考语文文言文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枞阳县18771075440: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赏析 -
梅于比沙: 太多了吧?这个哪有定量的?有多少就是多少了呀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二、古今异义...

枞阳县18771075440: 《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以及译文 -
梅于比沙: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

枞阳县18771075440: 翻译文言文 - 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 全文翻译和字典解释~
梅于比沙: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

枞阳县18771075440: 寡人之于国也课本原文 5 6段 翻译以及注释.(最好在2个小时内回答) -
梅于比沙: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

枞阳县18771075440: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请以战喻中请的含义 -
梅于比沙: “请以战喻”一段大比喻中套用了许多小比喻,构思奇妙,寓意深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刺人而杀之”一段,被喻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并以反诘句出之,生动有力,直刺梁惠王的心窝.

枞阳县18771075440: 从《寡人之于国也》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作文 -
梅于比沙: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枞阳县18771075440: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
梅于比沙: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

枞阳县18771075440: 语文书必修三上《寡人之于国也》全部的注释, -
梅于比沙:[答案]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之:这样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

枞阳县18771075440: 寡人之于国也课本原文 5 6段 翻译以及注释 -
梅于比沙:[答案]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

枞阳县18771075440: 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
梅于比沙:[答案] 不是无可挑剔,只看到他人缺点看不到自己缺点而且沾沾自喜的人,目光短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