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作者&投稿:曾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做七?哪几个七是主要的?~

农村地区,老人去世要烧“七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扩展资料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

“六七”,祭奠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祭奠。

“七七”,又称“满七”,“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做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丧葬·悼祭



做 七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上述诸见以及相互间的驳难,各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可见做七的起源与涵义之谜,仍有待继续剖析。

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做七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每隔七天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

我是这2个月才知道的```


祭奠习俗:教你什么是“做七”
回答: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 ,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 ,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 ,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

在农村,人死后要“做七”,“做七”是怎么回事?有什么讲究吗?
穿越千年的农村习俗:探访“做七”之谜 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文化就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先人无尽的敬仰,更是孝道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广袤的农村,有一个独特的丧葬仪式——“做七”,它究竟蕴含何种深意?又有哪些独特的讲究?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一古老习俗的奥秘。“做七”:...

在古代丧俗中,为什么都有“做七”的风俗?
,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老人过世做七是什么意思
要看当地习俗有什么禁忌,在北方这面就没有什么说法,按老人的死忌给烧东西就可以了。四川地区叫“封七”,这一天只放焰口。七七做完后,四川人的习俗是要由僧人和道士建坛祭祷,表示七七法事的结束。 在民间特别贫穷的家庭,做七仅是哭祭一番。富裕的人家不光请僧、道念经安慰亡灵,还要作纸扎的...

关于“头七撞七”
做七:死后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称「做七」。做七应备牲醴菜肴奠祭。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死后第七日称第七日称「头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灵将归宅哀哭,故於午夜后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请道僧诵经,开魂路,举行法忏。「头七」由儿子办理,「...

中国死人“做七”的风俗是怎样产生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 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28天(俗称“四七”)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俗谓“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49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

了解民间鬼神“做七”探究
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

民间人死后要做七七是什么意思
七七是指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民间习俗。七七四十九天来源于佛教,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学者多认为烧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

一个人去世以后做七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由去世到投胎。的这个中间过程叫中阴身。这期间每七日阎王要对他进行一次审批,根据他的善恶大小决定他投胎的去向。最长不过七七49天。这期间儿女和家人应该戒杀放生。广修功德。以减轻亡人的罪过。能够投胎到一个好的去处。如果有条件和孝心的应该到寺院为他做个佛事。没有条件也应该为他的冤情...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是什么原因?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

瑞丽市17217824029: 丧葬风水,人去世了,为什么要做七,里面的学问有谁懂 -
类沫复方: 中国道教,将人的生老死葬庆典、纪念活动程式化,程序化,也就有了做七一类的活动.不要将此类活动理解得太神秘化.

瑞丽市17217824029: 做七的意思 -
类沫复方: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希望我的回答能为您结束烦恼,望采纳,谢谢.

瑞丽市17217824029: 当人死以后 -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做七?哪几个七是主要的?什么是断七?
类沫复方: 人死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 这个风俗源于... 因此,一般风俗,比较正规的丧事需要四十九天的道场,根据就是佛教的中阴观点. ...

瑞丽市17217824029: 给去世的人做七炖饭是什么意思
类沫复方: 人出殡前的七顿饭不是七道菜,而是家人轮流做饭,老人下葬前一天晚上要吃七顿饭,意思是要饱饱的上路,第一顿饭要儿子做,二顿儿媳妇,三顿孙子,以下按顺序亲人...

瑞丽市17217824029: 丧葬做五七是什么意思
类沫复方: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叫做七(也可以称为头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

瑞丽市17217824029: 什么是“做七” -
类沫复方: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

瑞丽市17217824029: "七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
类沫复方: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

瑞丽市17217824029: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
类沫复方: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瑞丽市17217824029: 广州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 -
类沫复方: 潮汕民间做白事,大都讲究奇数.人死后入殓要穿寿衣,但男女有别.男着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死者陈柩居丧一般为三天或七天;亡人安葬后在家设灵堂,每逢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一般做七个七,方可脱孝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瑞丽市17217824029: 祭奠是什么意思 -
类沫复方: 祭祀是一种旧俗,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自己的崇敬并且求得保佑,就是祭神供祖的仪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