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之道-四念处-法念处-五盖

作者&投稿:栾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法念处(法随观念处)

一、五盖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在此,诸比丘,

内心有欲贪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贪。”内心没有欲贪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贪。”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贪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贪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贪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为什么欲贪会生起呢?我们必须了知:欲贪盖乃是由于对可喜、可爱、可乐的感官目标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这样的可爱目标可以是欲乐本身或能产生欲乐的事物。

什么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乃是不善巧的、错误的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可以解释为 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 的作意。

有助于灭除欲贪的六种方法:

(1)取得不净的目标(直到获得取相);

(2)致力于修行不净观,直到近行定或禅那;

(3)守护根门;

(4)饮食适量;

(5)亲近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欲贪的适当言论。

内心有嗔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有嗔恨。”内心没有嗔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嗔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嗔恨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嗔恨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嗔恨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嗔恨:

(1)学习慈心观;

(2)致力于培育慈心禅那;

(3)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

(4)数数如理思惟;

(5)亲近善知识;

(6)有助于培育慈心与灭除嗔恨的适当言论。

借着对个别的人散播慈爱可以灭除嗔恨;借着整体地散播慈爱,不局限特定的人或方向,也可以灭除嗔恨。

以下列方式思惟的人也能灭除嗔恨:“你生气对他有什么作用?”“你能抹杀他的德行等法吗?”“你难道不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在这里?未来你还不是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 对他人生气就像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火红的铁条、粪便等损害之物而想打击他人一样。”当你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或火红的铁条想打击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打伤,但你肯定会先烧伤自己。同样地,当你用手拾起粪便想丢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丢中,但你肯定会先弄脏自己,沾上粪臭。

也可以对所生气的人如此思惟:“生你气的人又能对你怎样?”“他能抹杀你的德行等法吗?”“他也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并且还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 他的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礼物退回给他自己一样,也像逆风投掷灰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自己的头上一样。” 时常如此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他人所造之业是他人的财产,就能灭除嗔恨。

初学慈心观者开始时不应对以下三种人修行:

(1)你讨厌之人,因为可能会对他生起愤怒;

(2)你对他无好恶感之人,因为可能会修得很疲累;

(3)你非常亲爱之人,因为很难对这样的人生起没有执着的慈爱,而且很容易在那人稍遇困难时就为他担心不已。

“学习慈心观”是指激起以善愿涵摄一切众生的慈爱。“个别地散播慈爱”是指以下列的次第连续地散播慈爱:对自己、对亲爱者、对无好恶感者、对厌恶者。“整体地散播慈爱”是指借着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与分别而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

内心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昏沉与睡眠。”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通过不如理地作意无聊等法,昏沉与睡眠即会生起:无聊就是不满意;松散是身体的怠惰;身体软弱无力是在起身等动作里迟钝地弯身;用餐后昏睡是在食用饮食之后昏沉,也称为用餐后的不适;心的软弱是心昏沉。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昏沉与睡眠:

(1)知道饮食过量能导致昏沉与睡眠生起;

(2)完全转换身体姿势;

(3)作光明想;

(4)住在露天下;

(5)结交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眠的适当言论。

通过如理作意致力界等法,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致力界(ārambhadhā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ātu)是比致力界更强的精进,因为它将懈怠抛在后头;不断精进界(parakkamadhātu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强,因为它不断地进一步灭除破坏性的因缘。通过数数如理作意这三层次的精进,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

内心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掉举与追悔。”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追悔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通过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就能灭除掉举与追悔。时常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是防止新的掉举与追悔生起之因,也是灭除现有的掉举与追悔之因。”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掉举与追悔:

(1)对佛法有深入的知识;

(2)发问;

(3)了解戒律;

(4)与年长且对持行戒律等更有经验者相处;

(5)结交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掉举与追悔的适当言论。

内心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怀疑之事是新的怀疑生起之因,也是现有的怀疑增长与增强之因。”如理思惟善行等则能灭除怀疑,“在勤于如理思惟善法与不善法,当受指责与无可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卑劣与高尚之法,邪恶与公正之法,好与恶之法,就能防止新的怀疑生起,也能灭除现有的怀疑。”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怀疑:

(1)精通佛法;

(2)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

(3)透彻地了解戒律;

(4)对佛、法、僧的真实性有信心;

(5)结交善知识;

(6)有助于灭除怀疑的适当言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正念之道-四念处-法念处-五盖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

正念之道-四念处-身念处
何谓四念处 ?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 观身为身 ,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 观受为受 ,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 观心为心 ,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 观法为法 ,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身念处(...

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圣严法师《四念处》
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 *** 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著;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

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四念处是一种核心的修行理念,其核心在于对身、受、心、法四个方面的深刻观察。四念处旨在纠正四大错误观念:常、乐、我、净。首先,通过审视身体的不洁,理解其无常的本质;其次,直面感受中的苦难,认识到它们并非恒久的快乐;接着,洞察心念的瞬息万变,明白其无常的特性;最后,理解法则...

正念之道-四念处-心念处
心念处(心随观念处)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在此, 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嗔恨的心为有嗔恨的心,了知没有嗔恨的心为没有嗔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

四念处指什么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是指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四念处的目的在于用观照身...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1.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即使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用心观察自身的皮肤、血肉、骨骼……至于身内的...

四念处指什么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四念处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佛门弟子必须具备的人生观,要他们平日里时刻遵守保持这四种正念。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

四念处指什么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四念处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四念处是佛教根本的修行方法之一,根据《巴利三藏》及南传佛教各位尊者的说法,目前仍处于可以证果的五千年正法时期中,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

昭觉县13930095254: 佛教三十七道品都是什么?
万玲久芝: 在佛教典藉中,三十七道品又被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 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可归结...

昭觉县13930095254: 如何制心一处 -
万玲久芝: 一切色、声、香、味、触受、感复受……只要做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制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心的思维只限知制在需要的时候,该停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动.即不是静如止水,也不是动如波涛,如同水的流动一样,自然、随顺,不去刻意的控制,不执著于任何意念道,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这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昭觉县13930095254: 佛法里的四念处观都包括什么 -
万玲久芝: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 接下来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点统统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作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

昭觉县13930095254: 什么是四念处?
万玲久芝: 四念处(梵语catvari smrty-upasthanani),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法门.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欲入灭之际,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四件要事,其中问及,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以佛为住,若佛灭度之后,佛弟子以何为住?佛言:以四...

昭觉县13930095254: 四念处安住是哪四念住? -
万玲久芝: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其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的四法(四种方法)观察四念处,以四种念(四种正念)来破除四颠倒(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安住.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

昭觉县13930095254: 佛临涅盘的遗言是何义? -
万玲久芝: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个别想念,个别对治,就是别相念.如果别相念成就了,再进一步,还要观总相念.总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事也无碍、理也无碍.怎么说一法具足一切法?观身不净、观受也是不净、观心也是不净...

昭觉县13930095254: 佛法的四念住是什么 -
万玲久芝: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是观身不净; 受念处是观受是苦; 心念处是观心无常; 法念处是观法无我. 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昭觉县13930095254: 《大念住经》就是《四念处经》吗? -
万玲久芝: 大念住经(中阿含)就是修习四念处的方法.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除此之外还有相应部的念处相应,出入息相应. 有专门的四念处经那就是大念住经.简单的说,大念住经是经文篇幅的名字,四念处是修行方法.两者之间一个...

昭觉县13930095254: 法师谈什么是四念柱 -
万玲久芝: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

昭觉县13930095254: 四念处之一的身念处该观身不净呢? -
万玲久芝: 身念处要求观身不净,不净观可分为外在尸体的不净观与内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这两种不净观都能去除贪欲. 其中三十二身分是观身体三十二个组成部分为不净. 外在尸体的不净观是观尸体的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