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以前“君子”这概念的主要内涵

作者&投稿:宫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孔子的“君子”理想的内涵~

孔子的理想
修君子之身,齐德行之家,以仁政治国,平战乱天下.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把仁者爱人发扬光大。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想要把皇帝像神一样坚固在百姓心中。

我们现在说的“君子”与“小人”通常都是在道德层的,但《论语》产生的年代,君子与小人不具有这样的价值观。当时的君子与小人主要是身份的区分,《论语》中的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管理层、决策层的人士,而小人则主要是社会执行层人士。由于社会地位与职能分工的不同,对他们的要求道德要求也就不同,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当然比小人高。比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本来是社会分工的要求。因为社会管理层、决策层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去考虑问题,考虑社会整体的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利益问题,这种利益被上升定义为义,所以要求君子喻于义。但小人作为社会执行层,不得不考虑具体的事务,都是直接的利益,因此要求小人喻于利。
正是因为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道德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了君子具有崇高道德水准,小人道德水准低下这样的社会感觉,最终产生我们现在这种道德层面的“君子”与“小人”的观念。

君子一词,在我国古代原本是用来专指统治阶级贵族士大夫的。一直到孔子时代,它才正式的被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提了出来,而君子之风也是由于孔子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起。《论语》二十篇一共有五百一十二章,而其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论及君子的有八十六章,占全书总章数的六分之一,而且论语中孔子所论及的君子,概念的内涵已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即不是指具有某些个别优良品质的人,更不是特指某些身份地位极高的人,而主要是指达到了高尚人格境界的人。
一、君子之仁
在《论语・里仁》篇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他应该是一个仁的实践者,成为一个仁人,如果抛弃了仁,就不可能称其为君子。首先君子应当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生活在世间百态之中,只有内心仁厚,心中有爱,才会产生爱别人的行为。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用自己内心的仁厚去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仁者爱人的情怀。除此之外孔子认为君子还要拥有一种仁爱无私的精神,在孔子看来这份爱要是无私的,博大的,不仅仅懂得爱人,而且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在《论语・泰伯》篇中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的重任,不仅仅要爱人,而且要爱社会,爱国家,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而且这份责任要一直背负下去,到死为止。古代的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任重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份精神,这样一份胸怀,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许多仁人志士,他们都拥有博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深远的眼力,永远爱人,至死不渝。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君子。
二、君子之智
孔子认为只有好学,才能成为一个智者,才能具有君子的品质和风范。孔子言:“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奸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如果离开了为学,不管仁、知、信,都会产生瑕疵,变得愚蠢、害己害人、放荡、尖刻、捣乱闯祸、胆大妄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为学它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论语中,孔子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品质。但孔子所言之学,并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学习文化知识。正象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的:“论语中的学不是文字,不是知识,而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要随时随地的思考、见习、体会,这就是学。”所以说《论语》中的学,并不只是文字上的一种收获,而是不断积累的经验、方法、智慧,是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一种正确的东西。而且孔子还认为为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以知之,重要的还在于学以修身,学以做人,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智者不惑。而且为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开始了他的自觉的修身历程,一直到年愈古稀,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修身到老。
三、君子之勇
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勇,并不等同于匹夫之勇。孔子所说的勇,并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有制约,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只有义字当先的勇敢,仁义之勇,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
关于“君子之勇”,苏轼在《留侯论》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 苏轼进一步诠释了孔子的君子之勇,他把真正的勇敢称为大勇,是一种心灵之勇。真正的勇者要有一种过人之节,有一种过人的气度,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而不会象平常人一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仅要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不去冒犯别人的人,还要作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这种勇敢的力量永远来自于我们的人格和内心,所以说它是一种心灵之勇。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仁厚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使这种力量能够成为一种气度,成为一种在理性约制下内心的自信和镇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
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
、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简述孔子以前“君子”这概念的主要内涵
一直到孔子时代,它才正式的被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提了出来,而君子之风也是由于孔子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起。《论语》二十篇一共有五百一十二章,而其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论及君子的有八十六章,占全书总章数的六分之一,而且论语中孔子所论及的君子,概念的内涵已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即不是指具有某...

君子概念是谁最早提出的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而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结合孔子语录谈谈孔子的君子观或富贵观,并略作评价。
富贵的“可求”与“不可求”,不在于外界的客观条件,也不在于孔子的聪明才智,而完全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仁义道德的标准。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不义而富与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君子“见得思义”(《季氏》),“君子怀德...

君子之称从何而来?
对孔子之后的七十子,孟子、荀子的君子论以及早期儒家易学派作品《易传》中的大量“君子”,其潜在语义均是以君子为志于走向出仕而求“位”的士人群体。孔子及其儒家所讲的“君子”“士”,是对自己的自我期许和努力方向,具有现实性;所讲的“圣人”“仁者”,是自己所崇尚和悬为道德人格的最高境界的...

孔子论述君子的文言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

《论语》中"小人"和"君子"分别出现了多少次
《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1.富贵不能淫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面对富贵时应保持节制和廉洁的态度。富贵往往伴随着权力、地位和财富的增加,但君子应当明白,这些物质的积累并不应成为放纵和堕落的理由。君子应当保持内心的坚守和道德的高尚,不被...

请问历史上有哪些君子?
戊戌七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 、杨深秀 、徐致靖 救国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战国七君子:指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和李牧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什么?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财富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可以求得,那么虽然是替别人执鞭开道那样的贱事,我也愿意干。如果用正当的方法不能求得,那我还是不要财富而做我爱好的事吧。文本解读 为什么在如不...

简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

仪征市15160573895: 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内涵有什么? -
频裴华仁:[答案] 李世高: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x0d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

仪征市15160573895: 论语中说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当君子? -
频裴华仁:[答案]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

仪征市15160573895: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 -
频裴华仁: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频繁出现,根据文中意思,“君子”应该包括这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指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就是指士阶层以上的人群,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吧; 二指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对社会地位并没有较高的要求,像颜渊,冉耕之类的,至于具体应当具有哪些品质上面的朋友说得很详细. 另外应当注意,“君子”这两方面的含义不一定是截然分离的,二者可以聚于一身.

仪征市15160573895: ...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说明君子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肯... -
频裴华仁:[答案]4.B5.D6.C【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对应的答题区间在一、二、三、四段.B项对应文章第一段“'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

仪征市15160573895: 在哪部著作中君子 小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
频裴华仁: 君子与小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评价概念,它们原初的本意只是宗法血缘的差异.宗法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国君的儿子必然要承担各级社会管理职责,他们必须熟悉国情和民情,善于从大局和长远看问题,没有这些素质就难以担当自己...

仪征市15160573895: 询问从古至今有关君子的定义,具体人物事例.注:(除迂腐型的)狂放洒脱,人格魅力强都行 -
频裴华仁: 君子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

仪征市15160573895: 君子、士,是古代有所专指的两个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涵. -
频裴华仁:[答案] 君子、士,是古代有所专指的两个概念;仁是孔子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

仪征市15160573895: 孔子说的“君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频裴华仁: 孔子时代的君子是指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仪征市15160573895: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是什么 -
频裴华仁: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