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参加科举,古代的读书人还有什么出路?

作者&投稿:能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得无数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人为了改变自身及家族的命运,穷其一生都在读书,即使屡次落榜,他们也从未放弃。

那么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是否科举就是唯一的出路呢?如果不参加科举的话,他们还有哪些人生可以选择呢?

一、当幕僚

读书人参加科举,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重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可如果事实证明,自己与皇帝无缘的话,那么成为地方大员的幕僚,也是不错的选择。

幕僚就是负责出谋划策的,就好比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听闻唐伯虎与文徵明的才学,便有意招二人为幕僚。文徵明当即拒绝,而唐伯虎认为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欣然赴约。

明朝另一位才子徐渭,可谓是诗、书、画、兵法样样精通,但他却在科举场上屡屡碰壁。后来直浙总督胡宗宪听说其才华,便邀请他入府为幕僚。徐渭也没有让胡宗宪失望,他在抗倭战争中多次献计,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唐伯虎和徐渭之前,还有一位著名的幕僚,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李白并未参加过科举,可架不住人家有才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他得到唐玄宗赏识,不过很快又被“赐金放还”,后来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时南方的永王拥兵自重,就邀请李白为幕僚。可惜永王被视为谋反后,李白也受到牵连。

二、卖字画

在古代,读书人是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所以他们为了谋生,往往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好比唐伯虎,他知道宁王实则有意谋反后,便装疯卖傻骗宁王放了他。之后他就发挥特长,开始卖字画为生,这也得以让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画家。

古代在平民百姓中,不识字的有很多,所以读书人除了卖字画,还可以替别人写信(家书、情书什么的)、写墓志铭、写春联等等。就好比武则天时期的李邕,就曾通过给别人写墓志铭为生,还挣了不少钱。

三、教书

古时候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读书,将来好顺利通过科举,往往会想尽办法为其创造条件,就比如挣钱送孩子上私塾。一些富裕的家庭,甚至会将老师请到家里来。而这些教书先生,大多都是放弃科举,或者是还没能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就好比《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他在考中进士之前,就在林府负责教林黛玉读书。

如今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但是在古代,很多读书人是不屑于当教书先生的。毕竟真正有能力的人,早就走上仕途,平步青云了,所以在当时,教书先生甚至会被人瞧不起。郑板桥就曾在诗中写道:

“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

四、当医生

除了走上仕途,有机会报效国家,为百姓谋福祉以外,医生也是读书人心中高尚的职业,因为可以济世救人,多么伟大。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曾说过: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要当医生就必须会看医术,这也是读书人的优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即使是复杂的医术,通过慢慢研究,也能摸透一二。甚至在考科举期间,读书人还会把医书当作闲书来看。关于当医生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时珍了。

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但他志不在科举,而是医学。于是他在三次落榜之后,毅然决定放弃科举,开始钻研医学,最终成为“药圣”。

五、著书立说

历史上有很多人,明明很有才华,可就是考不上功名。有的人会选择继续坚持,但有的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则会选择另一条路,就是将自己一生的才学,通过著书立说流传下去。这样做既不会让自己的才华淹没在历史中,同样能够达到青史留名的目的。

就比如吴承恩在科举中屡受挫折,仕途也不顺,最后他便闭门著书,就有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同样,蒲松龄也是屡试不中,这才有了广受欢迎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由此可见,古代的读书人除了科举,还是有很多人生可以选择的。当然这些选择,最后能走出什么样的路,就要看个人能力了。但归根结底,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科举仍然是他们首要的人生选择。



古代读书人还可以靠人举荐,如果德才兼备又被朝廷官员举荐,这样也可以踏入仕途,只不过这种途径比较难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参加科举,古代的读书人,还可以买字画来选择谋生,不仅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还能挣不少钱,或者可以去当教书先生,培养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习。

如果不参加科举,古代的读书人其实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出路了,但是也可以选择当老师,不过要有资金才能维持一个学院。

古代的读书人还可以弃文从武,或者去做师爷、幕僚之类的。


为什么唐代诗人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命运之神站在他的对立面成就了他。我想这27岁的生命历程,一定是与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相关。短命而天才的诗人,让我们心生无限感慨怅惘。李白不去参加考试,李贺不能去参加考试,这两位都没有进入科举序列的天才,却因相似的命运,共同参与打造了唐代诗坛的繁荣景象,并使自己的诗名千古留芳。

李贺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
因为小人散布谣言说李贺父亲的姓名犯嫌名,所以李贺不能参加科举。公元807年,在李贺只有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播,本来可以早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突然遭遇父亲的去世,李贺不得不守丧三年。一直到了公元810年,在韩愈的劝说之下李贺参加了乡试,并且准备在年底的时候去往京城参加考试,可是在准备考试的...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
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能当官吗?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

书生落榜,不让后人参加科举,70年后家族出一千古奇人是谁?
明孝宗为了平息众多考试的怨言,于是下令锦衣卫彻查徐经和唐伯虎,结果并没有发现两人提前得到答案的证据,但是明孝宗为了照顾其他学子,还是对徐经和唐伯虎以及主考官程敏政做出了严厉惩罚,两人永远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发会当地做小吏。唐伯虎不耻为吏,于是开始饮酒赋诗,以此麻醉自己。徐经更是郁闷不已,...

古代科举和做官
就科举来说,在明清的时候,只要考上了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举人就可以做官。在大多数情况下,进士才可以直接授官的,而举人的机会可以说非常少。在清朝,有“大挑”,凡三科未中的举人,可以经过吏部铨选、考核,一等的授知县,二等的可以授予教职等小官。这是统治者...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

古代科举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大公至正保证其延续性
实际上,古代科举制的发展也是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才能说真正达到了基本的公平性。科举制的推出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制度在早年侵占了很多门阀士族的利益。原本朝廷官员都是世袭,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基本上不用担心自己的地位会被顶替,而民间百姓想要入朝当官只能靠运气。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不过这项制度能够延续千年...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吗? 一个唐代的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到特殊照顾;万一你不是...

古代的科举制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好办法,这个政策又有哪些弊端?_百 ...
我国古代时期虽然样样都比不上各方面先进便捷的今天,但是有一项制度对于那时候的社会背景来说是相当开放的,而且是让很多人理解不了的,那就是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而真正兴盛起来在唐朝,是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确立了科举制度在选官方面的地位,是唯一一朝不论出身不论贫富,只论真才实学的选才方式,但...

镇安县18344437246: 求那些古代没有参加科举或是参加科举失败仍名留青史或者为朝廷效力的人 -
豆卢乔新杰: 顾炎武,好像考过次.之后没有考 司马迁,没考过 蒲松龄(考了N次没考中) 吴承恩 吴敬梓 柳永 陈洪绶 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 元好问 程颐

镇安县18344437246: 古代未参加考试,却功成名就的人 -
豆卢乔新杰: 金榜题名时,是中国古代莘莘学子们所向往的.中国古代的书生才子,在不断的奔赴这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入了殿试的人有很多,然而,科举失利的更是很多.可是,在这些失利的落榜生中,却有很多牛气十足的人.几千年过去了,当年,马蹄...

镇安县18344437246: 古代文人无稿费靠什么生活?
豆卢乔新杰: 除了当官有奉禄的之后,没有当官家中也不丰厚的文人,一部分是靠有钱人的支助,因为一般文人都是广交天下的,而有钱人一般也喜欢附庸风雅;一部分是靠贩卖自己的作品;另一部是靠“润笔”,即给人题词、写墓志铭或者帮人代写等等收取费用.

镇安县18344437246: 古代的功名指的是哪些人? -
豆卢乔新杰: 功名,中国自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才真正完全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给普通平民进入社会权力机构提供了机.但科举也存在很多弊病,特别是明代,以程式固定、内容不出《四书》范围的八股文为专门的考试文体,许多读书人实在并不读书,只是成年累月地揣摩一篇几百字文章的作法,“代圣贤立言”的语气,弄得空疏无比.与之相对的,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镇安县18344437246: 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是 A.参加科举 B.辛勤耕作 C. -
豆卢乔新杰: A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可以为读书人实现做官的理想,故选A.

镇安县18344437246: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弃文从医者 -
豆卢乔新杰: 李时珍 其实李时珍一开始并没把从医当成自己的理想.李时珍的父亲与爷爷都是相当不错的医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希望有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再行医.可是这个希望一再地落空,最后他们都把希...

镇安县18344437246: 如果范进没有中举之后会怎么样 -
豆卢乔新杰: 科举考试已扎根于范进的思想深处,我们不难发现,他会一直考下去!这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一种深深的毒害

镇安县18344437246: 废科举有哪些不利影响 -
豆卢乔新杰: 没什么不利的.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

镇安县18344437246: 请问科举制有什么危害呢?我国古代科举制严重危害读书人的思想,还有什么原因呢? -
豆卢乔新杰:[答案]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许考生作八股文,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培养人才. 至于另外的朝代,总得来说对国家选拔人才是有帮助的.

镇安县18344437246: 中国古代有哪些官职的别称? -
豆卢乔新杰: 1.状元: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