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之鲁周公世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投稿:浦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这里把周公排在世家的第三,其实如果单从个人的角度考虑,周公旦应该排在第一,这位也是孔子极为推崇的人物,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鲁国要排在吴国和齐国之后,因此司马迁将周公排在了世家的第三。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素有贤名。周公旦的功德大致有四:一是辅助武王得天下,二是代理成王治天下,三是制定周礼,四是劝王向善,功成身退。

一、辅佐武王得天下

大家对武王伐纣的大多数来自封神演义或者电视剧,其实这和正史是有很大差距。除去神仙妖怪的因素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姜子牙的很多功绩其实不过是把一个群体的智慧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已。牧野之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除了率先冲去敌阵的姜子牙,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周公旦和召公。

武王伐纣的誓词就是周公旦所做,名为《牧誓》载于《尚书》。誓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纣王的种种作为,包括宠爱妲己,酒池肉林,杀害忠良,不敬鬼神等等,营造了一种“人神共愤”天怒人怨的氛围。第二部分说明了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以有道伐无道,同时严明军纪,明确赏罚的原则做到思想上的统一。

纣王死后,周武王问群臣如何处置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殷商大奴隶主和贵族,他首先问到了姜子牙,姜子牙说全都杀光就好了,问到召公,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不杀,武王都不太满意。最后武王问到了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同时周公主张给受到殷纣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从而赢得了殷人的支持,武王得以四海归心,这全是周公的谋略。

不过这里面我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周公旦其实不是武王最信任的人,因为在武王的心里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公望即姜子牙,第二位是召公,第三才是周公旦,这从武王提问的顺序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武王对周公旦这个同母所生的弟弟是有忌惮的,在他的心中最信任的是太公望和召公,周公旦只能排在第三,这和能力无关,因为周公到的见识明显高于前面两位。

二、代理成王治理天下

武王消灭殷商成为天子后,也消耗掉了全部的精力,在位三年便病重不治。周公旦为了武王恢复健康,向天祈祷用自己代替武王受过,想以此来为武王换来健康,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可贵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有信仰,能够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君主的平安是不多见的,因为其他人即无心也无力。

武王病危时曾把周公旦叫到床榻之畔,说自己的儿子年幼不足以威慑群众,恐周天子不稳,要周公旦继承大统。周公旦为了天下安危,为了大周的基业并没有过多的推辞,毅然决然的肩负起兴周的重任。但是周公旦还有两个哥哥,他们不满周公旦继位,便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

面对危难,周公旦先解决内部问题,因为自己继位太公望和召公颇有微词,他首先表示自己不过是临危受命,为了大周的天下,待成王成人后便会还政于成王,得到了太公望和召公的支持。在内部达成一致后,周公旦举行东征,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看到了吧,周公旦出兵前总是会先在舆论上造势,做到出师有名。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五十多个国家,西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三、参与制定了礼乐

礼乐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通过总结夏商在继承问题上的经验,周公旦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完善这套体系。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简单点说就是要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同时要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周人内部的团结。周公旦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

四、劝人向善,功成身退

周公旦在平定天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后,在执政的第七个年头正式将权力完全移交给成王。在移交权力后,周公旦还心存社稷,给成王献计献策。指出天子要关心百姓疾苦,要避免奢靡保持勤俭,这样才能了解底层民众的需求,太安逸和贪图享乐会误人误己,最后导致败亡。

对待建议和抱怨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的分析原因,而不是怨恨,贸然行事,滥用刑法,这样会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影响自己的判断,同时让自己身处险境,对自己和国家都是极为不利的。

周公旦在劝诫自己的儿子时,曾经语重心长的说,自己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恰好有贤能之人来见,他会立即停止吃饭去迎接贤者,教导孩子一定要尊敬人才,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4)
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③王亦未敢训周公。④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穗’。颖即穗也。”索隐尚书曰“异亩”,此“母”义并通。邹诞本同。 注②集解徐广曰:“嘉,一作‘鲁’,今书序作‘旅’也。”索隐徐广云一作“鲁”,“鲁”字误也。今书序作“旅”。史记嘉天子命,于...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文言文翻译
《鲁周公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本篇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兴衰史。国君为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即鲁侯。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800余年。国都...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6)
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闲龂龂如也”。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适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注①集解徐广曰:“汉书地理志云‘...

鲁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关于孟氏,《春秋》又作仲氏。因为当初庆父虽为长兄,但为了表示君臣之别,于是自称仲,史称共仲。实际上,当时的人都以其年长而叫他的后代为孟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为鲁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 季友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出自《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 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记此事。后因以“握发吐哺”...

关于《史记·周本纪》里的周公
1 周文公 姬旦 28 周武王元年——周成王10年 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 《史记·周本纪》 《史记·鲁周公世家》 《今本竹书纪年》2 周平公 姬君陈 周成王11年——? 周文公次子 《今本竹书纪年》中间世系失考 周定公 周平公之后 《史记·周本纪》中间世系失考 周桓公 姫黑臂 ?—前693年 周定公...

周公吐哺什么意思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目录基本信息详细释义同源典故用典示例相关资料展开基本信息详细释义同源典故用典示例相关资料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词目:周公吐哺拼音...

出自《鲁周公世家》的成语
1.春秋笔法 【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成语举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2.不食周粟 ...

鲁国没有列“战国七雄”,为何能坚持到战国晚期?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悼公十三年,“三晋灭智伯,分其地有之”。晋国卿族兼并,历经六卿主政,至三家分晋,他们的精力集中于应付来自卿族之间威胁。二、田氏忙于代姜齐 1、当春秋之世,鲁国尚属大国。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称霸,对老牌姬姓诸侯国鲁国...

曹刿论战中的「 ”曹刿”和挟持齐桓公的「 ”曹沫”是同一个人吗...
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鲁周公世家》当中,却出现了一个叫「 ”曹沫”的人。这个「 ”曹沫”到底是不是「 ”曹刿”呢?目前,历史古籍当中有两个观点。 观点一:「 ”曹沫”即「 ”曹刿” 根据《谷梁传•庄公十三年》记载:「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刿之盟也,信齐侯也。”在《史记·鲁周公世家》里面...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的故事. -
钭帖金克:[答案]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典源《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的含义 -
钭帖金克: 成语 周公吐哺 发音 zhōu gōng tǔ bǔ 解释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的故事. -
钭帖金克: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典源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的典故是怎样的?
钭帖金克: 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了 “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吐哺”说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据说,周公洗一次头,要停下来三次按住头发来接待客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好回答士人的问题.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尺.'”•曹操《短歌行〉中巧妙引用该典故,此后用为在位者求才殷切、礼贤下士之典实.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的翻译 -
钭帖金克: 一、译文: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三吐哺, 玄德三顾庐, 皆惧失贤士. 汝今三求教, 真智者所为.是什么意思,有网友可以告诉我吗? -
钭帖金克: 周公吐哺,成语,用于书面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三顾茅庐的典故知道吧,就不赘述了 后面解释为,都是因为害怕失去贤士,你今天三次求教,也是真正的智者所为!

广汉市18583848254: 古诗词周公吐哺是什么意思?
钭帖金克: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
钭帖金克: 引用典故;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吐哺”出自何处?“周公”是指谁?“周公吐哺”该如何解释? -
钭帖金克: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广汉市1858384825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哺读什么 -
钭帖金克:[答案] 周公吐哺中的哺读bǔ 【成语】:周公吐哺 【拼音】:zhōu gōng tǔ bǔ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