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3

作者&投稿:豫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段的内容,可以印证了王干城所说的,《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的治国之书。但是治国如治身,二者的道理是相通的。正如鲁迅对《红楼梦》解读所说的: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道德经》的解读也是多姿多彩,道家看见了养身,君主看见了治国,学者看见了哲学,企业家看见了成功学,普通人看见生存之道……

王晨阳解说的道德经太将就实用了,所以也有点“我注老子,老子注我”的意思,有的地方解说的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却有把自己的观点完全强加在道德经上嫌疑。

在这章中关键分歧是第一句“不尚贤”,一般的解释是: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

而王晨阳的解释是,“不尚贤”指不要只重用一个个别的人,或是不要只仰仗自己一个人的本事,要有个人才团队来治理国家,以免出现“人亡政息”问题,或是因为一个人的局限性,而影响全局,所以讲究的是依靠集体智慧,集体领导。“使民不争”是不要让老百姓不正当地去竞争,也就是竞争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去竞争。

这一章老子君主说的原则,作为统治者,在重用人才时要有个度,不可过于倚重一个人才,不可刚愎自用;在风气引导上,不可有过多奢侈之好,玩物丧志,不要刺激老百姓产生不良的欲望,从而导致天下虚而不实。

而要简朴踏实做实事,让老百姓吃饱饭,安心生活,“常使人无知无欲”是只让老百姓不要有太多的非分之想,而不是不要有智识。安平盛世,老百姓能安安分分做好本职工作,一个社会才能良性运转。“无为而治”就是弱化不良欲望,心态平和,老老实实做事,所谓和谐社会矣。


《道德经》减少不必要的欲望,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注释】[1]尚:崇尚,尊崇。[2]贵:动词,以之为贵,重视,珍贵。[3]货:财物。[4]见(xiàn)...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
不用巧智人,不使人们争名利。不从物稀力贵,不使人有盗之心,有了名利财货,人们自然会去争抢,会治之人,应该让人虚心,口有虚心才能知道自身不是之处,不能有太大的欲望,做好每件事,不去挣强好胜,我们应做好眼前每件事就好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出自哪里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春秋·老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注释:尚贤:标榜贤能之人的高官厚禄...

道德经第三篇译文
第三章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

读书笔记|纯阳真人《道德经释义》16—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原文 《释义》读书笔记 第三章,前面两句。第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因为心无人我之别,无贤愚之分,便不会有争的行为。第二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货,身外之物也。难得之货,稀奇,难得,一贵便勾起人的贪心,想拥有。不贵,黄金牛粪便没有了差别。心不着与外物,贪心也就没有...

《道德经》民篇第二章(原第三章)
第二十章 不尚不欲  无知无为 (原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注解】1、尚贤:尚,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注释][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理解:崇尚贤人必然会尊崇某一种思想观点,那么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就会被反对、甚至被镇压,这样社会就会...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 答案:不崇尚贤能,可以让人民不产生争夺的心理。这意味着在社会治理中,不应过分强调个人才能与地位的高低,以避免人们因追求贤名而产生争斗和纷争。详细解释:不尚贤的观念源自古代思想家的理念。他们认为,如果社会过分推崇才能与地位,人们会为了争夺贤名而争斗,导致社会混乱。首先,...

如何理解《老子》里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冲突吗...
有人说道家老子提出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有浓郁的消极避世意味,与现代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反向的。但是在颜小二看来,老子提倡的不是“消极”,老子此举只是在揭示“过分功利”之下的过度“内卷”会引起混乱“争斗”这个事实。老子的这个理论有时候让颜小二不禁猜想,是不是在千年以前,在“不正当的...

左权县17193659861: 不尚贤,使民不争 -
雷闸前列: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就是:不尊贤者虚名,...

左权县17193659861: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
雷闸前列:[选项]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左权县17193659861: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
雷闸前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左权县17193659861: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请帮忙翻译一下 -
雷闸前列:[答案] 这怎么翻译 不尚贤,使民不争 是《老子》第三章 大道废,存仁义 《老子》第十八章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章完全衔接不上 你要想看翻译 直接看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 就行了

左权县17193659861: 《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雷闸前列: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左权县17193659861: 道德经第一到十章 -
雷闸前列: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左权县17193659861: 道德经全文诵读
雷闸前列: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左权县17193659861: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
雷闸前列: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

左权县17193659861: 《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雷闸前列: 这句话中的 治:治理,引申为治世,天下太平之意.

左权县17193659861: 《道德经》的宗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雷闸前列: 道德经 第一章并没有说啥治国方针,只是说,道规律变化不停,说不清道不明;无有相生;要无欲才能看清道的奇妙.道德经讲无欲、无为、顺其自然治国.现代人用唯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