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读《燕歌行》高适

作者&投稿:桓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燕歌行

[唐]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字达夫,他前半生落魄潦倒,甚至一度过着“求丐自给”的生活,后来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州刺史等职,最后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也是唐朝诗人做到节度使中的第一人。他在边塞生活多年,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观察和体会,因此他的边塞诗情调激昂,气势奔放,笔力雄健,洋溢着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此调最初是写妇女思念从役于燕边前线的丈夫的,本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扩大了表现范围。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再发展下去,就是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以及白居易的“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

从诗序上来看,诗人对开元24年以后的幽州连续两次战败感慨很深,也就是“感征戍之事”的本事,高适缘事而发,但不限于批判一人一事,他概括了军中一些典型现象。《燕歌行》中的所感慨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士军前百战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与安史之乱时,高适谒阙献策,痛陈潼关败亡的原因,简直如出一辙。他说:“监军……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诗与史合而观之,两相映照,高适寄寓在《燕歌行》中的意蕴,不是谴责某个将领,而是形象地展示出重赏之下,藩镇将领们却拥兵自重、无心安边,而让“降胡”聚居在边塞,也让边关危机重重的现实危机。在《燕歌行》里,高适把自己多年来对于征戍之事的主张熔入激越紧凑的战斗过程,把深刻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熔为一炉,既有鲜明的典型性,又有现实的针对性。

开篇两句同时用两个“汉”字作为领字,造成一种强调和连贯的语势,写出战士挺身而出的士气,也烘托了战争那种紧急的气氛。“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重横行”,强调唐朝男儿的尚武精神和蔑视敌人的英雄豪气。“本自”写出了唐朝将士爱国的自觉性。“赐颜色”,受到皇帝特别的恩宠,“天子非常”既写战士的荣耀,同时也写战士被天子的知遇之情所感动,为下文的“死节从来岂顾勋”埋下了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描写征途,“下”是过的意思,“碣石”泛指东北沿海一带。“旌旆逶迤”,极言军容盛大严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虽是叙述,“羽书”“猎火”两个意象已使人联想到军情的紧急,紧张的氛围跃然纸上。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由叙述转化为描写,画面上呈现出疾风骤雨般的敌军骑兵在广袤荒芜的边疆上纵横驰骋,来势汹汹,让人心惊胆战,感觉毫无招架之力。战斗的过程戛然而止,直接转换到了战败的惨状,“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深秋的边塞一片肃杀的景象,无际的大漠衬托出孤城的渺小和绝望,战斗失利,形势孤危。在战斗过程和战败惨状之间,连缀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虽是叙述,但比直接批评更为有力精警,点明了战败的直接原因。这句诗把平日人们熟悉却少有联系的情境同时呈现,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其力量可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提并论。阵前杀敌,“半死生”是注定的宿命。帐下美人歌舞,也已经司空见惯。唐代节度使们的权力很大,生活很享受,再加上“天子非常赐颜色”,就更加骄横,甚至拥兵自重,不以安边为己任。盛世大唐,从此时就埋下了安史之乱的隐忧,千年回首,宁不感叹。

第三段写思妇征人相思之苦,边庭阴郁萧杀的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战士感情上的痛苦。“久”字写出战争进入旷日持久阶段,亦可理解为戍边之久。为何而“啼”,自然是因为征人生死未卜。“应”“欲”都是揣测,即便是知道家人在担忧自己,征人也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凝望故乡所在地。“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四句写征戍生活给征人带来的痛苦。“三时”“一夜”足见征人思乡之切,以至于通宵不眠。“空回首”的征夫,遥想着“玉箸啼”的少妇,听着远处传来的“刁斗”声,最后只留下眺望无边绝域的空洞眼神,漂泊孤独之感,凄凉哀婉之调,淋漓尽致。

最后一段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气势慷慨。“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唐军将士们面临重重被围的险境,他们想到的仍是为国捐躯、尽忠死节,而不是个人立功受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诗人直接出来说话,“苦”有血战之苦、乡思之苦、环境之苦,是征戍生活的总结。诗人以强烈的感叹和热切的呼唤收束全篇,期盼边地能出现李牧式的英明将领,不再“将非其人”,以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这里的“李将军”,多以为指李广,我则认为是李牧。“李将军”不止一次出现高适诗中,有时直称李牧,李广、李牧均有军事才能,均能厚遇士兵,然而李广擅守不擅攻,虽然震慑匈奴,却并无赫赫之功。而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从本诗看,能厚遇士兵、荡平敌寇、结束沙场征战的唯有李牧。

《燕歌行》充分发挥歌行体纵横驰骋、自由畅达的特点,以时间为顺序,将不同的事件和场面,各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写景,又叙事,更抒情,全诗地域空间广阔,事件线索纷繁,展现了纵横跌宕的气势,创造出雄浑悲壮的诗境,且铺陈有序,纵横多变,波澜叠卷,铺陈充畅。《沧浪诗话》中评高适诗歌时云:“(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盛唐的边塞诗大多“壮”而不“悲”,而这首诗则既“壮”又“悲”。诗人的笔触并未固定于某一种单纯的情感抒写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并在时而激越、时而悲凉的抒情气氛中不断变换着诗歌的形象和场景,形成了规格整饬而又转折层深、一气斡旋而又沉郁顿挫、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因而全诗于“悲”中寓有雄浑的气骨,在“壮”中蕴含深沉的忧愤,使得慷慨与苍凉共调,豪壮与悲愤同声,凸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因如此,赵熙于《唐百家诗选》批语中云:《燕歌行》为“常侍第一大篇”。宋育仁在《唐诗品》中也赞道:《燕歌行》是“七言不祧之祖”。


024读《燕歌行》高适
从诗序上来看,诗人对开元24年以后的幽州连续两次战败感慨很深,也就是“感征戍之事”的本事,高适缘事而发,但不限于批判一人一事,他概括了军中一些典型现象。《燕歌行》中的所感慨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士军前百战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与安史之乱时,高适...

燕歌行读音
读音如下:《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

燕歌行 高适赏析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

燕歌行 高适
看这首《燕歌行》就知道了。“燕歌行”也是一个乐府旧题,原本是曹丕创造的曲调,我们现在熟悉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那就是最早的“燕歌行”,讲思妇的哀怨嘛,此后诗人们也都按照这个路子往下走。但是唐朝人就是唐朝人哪,《燕歌行》到了高适这,完全打破了闺怨诗的格局,变成了一首壮怀激烈而又感慨深...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什么?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创作背景】: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

《燕歌行(并序)》全文+译文
在唐代,高适以《燕歌行》一诗深刻反映了战事的残酷与将领的失职,此诗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边疆战士的英勇与将领的冷漠。诗的序言,讲述了诗人因一位朋友从塞外归来,触发了他对征戍之事的深深感慨,遂作此诗回应。壮志凌云,战鼓震边疆 汉家的烽烟在东北方燃烧,英勇的将领告别亲人,决心荡平敌寇...

古代爱情诗燕歌行原文及赏析
《燕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因燕处北方边地,征戍连年不绝,故此题多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愁。庾信这首《燕歌行》虽同样表现征戍离别,手法却不同凡响,它以前人罕见的长篇巨制、纵横开合的章法、刚健遒劲的笔力,使之不仅成为同题作中的佼佼者,即就七古体裁的运用而言,也上承建安、下启隋唐,博得...

燕歌行-高适 名句的赏析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

燕歌行怎么读
燕歌行的读音为:【yān,gē,xíng】。基础释义:乐府《平调曲》名。现存最早的是 三国 魏 曹丕 所作的二首,写的是行役之事。详细释义:乐府《平调曲》名。现存最早的是 三国 魏 曹丕 所作的二首,写的是行役之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燕歌行题解》:“ 晋 乐奏 魏文帝 《秋风》...

《燕歌行》诗词鉴赏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创造的一组七言诗。这组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以下是我整理的《燕歌行》诗词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燕歌行》高适这首诗的意境特点 -
吴俩银丹: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燕歌行高适 -
吴俩银丹: 燕歌行 朝代:唐代作者:高适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赏析高适的《燕歌行》? -
吴俩银丹: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燕歌行》(高适)全文翻译,每句都要有的 -
吴俩银丹: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高适的燕歌行作品分析 -
吴俩银丹: 高适《燕歌行》赏析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求高适燕歌行赏析 -
吴俩银丹:[答案] 全诗气势畅达,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高适燕歌行几层意义 -
吴俩银丹: 燕歌行 高适全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燕歌行》的内容
吴俩银丹: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高适·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

峨山彝族自治县17117464342: 曹丕《燕歌行》与高适《燕歌行》不同之处. -
吴俩银丹: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