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岑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燕歌行并序翻译是什么?~

具体如下: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原文:《燕歌行》高适 〔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燕歌行》并序翻译是: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并序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

《燕歌行》作品赏析:
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燕歌行

高适 〔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燕歌行·并序》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翻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 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 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注释
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金:钲,行军乐器。
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铁衣:指远征战士。
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赏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 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 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 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 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 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燕歌行并序》全文翻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作品原文】:

《燕歌行并序》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词句注释】:

①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②御史大夫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735)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③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

④残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⑤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⑥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赐,一作“借”。

⑦摐(chuāng)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摐,击打。金,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榆关:山海关。

⑧旌旆(pèi):军中各种旗帜。一作“旌旗”。逶迤:曲折行进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⑨校尉:武官名,官阶次于将军。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

⑩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此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旗西北一带。此处并非确指。

⑪极:穷尽。

⑫凭陵:逼压欺凌。凭借威力,侵凌别人。

⑬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⑭“美人”句:将帅们还在帐中观看美人歌舞,不能身先士卒。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

⑮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

⑯斗兵:能战斗的士兵。

⑰“身当”句:因为受到了皇帝的恩德礼遇,所以常常藐视敌人。恒,一作“常。

⑱铁衣:借指将士。

⑲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⑳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㉑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㉒边庭飘飖(yáo):指形势动荡、险恶。一作“边风飘飘”。度:一作“越”。

㉓绝域:更遥远的边陲。茫:一作“黄”。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一作“无所有”,一作“何所有”。

㉔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时,一作“日”。阵云:战云。

㉕声:一作“风”。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用的铜锅,夜间可用来敲打巡逻。

㉖血:一作“雪”,一作“徒”。

㉗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㉘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爱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不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作品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创作背景】: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734)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表达主题】: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名家点评】:

  • 桂天祥: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批点唐诗正声》)

  • 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

  • 蒋仲舒:“少妇”以后,又是一番断肠情况。(《唐诗广选》)

  • 邢昉: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卷九)

  • 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着,宁令稍薄,不容有颣。(《唐诗评选》)

  • 黄周星:此是歌行本色。(《唐诗快》)

  • 吴乔:诗之繁于词者,七古、五排也。五排有间架,意易见;七古之顺叙者亦然。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四宾主法者,一主中主,如一家惟一主翁也;二主中宾,如主翁之妻妾儿孙奴婢,即主翁之分身以主内事者也;三宾中主,如主翁之朋友亲戚,任主翁之外事者也;四宾中宾,如朋友之朋友,与主翁无涉者也。于四者中除却宾中宾,而主中主亦只一见,惟以宾中主勾动主中宾而成文章,八大家无不然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壮土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馀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围炉诗话》

  • 吴煊、胡棠: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唐贤三昧集笺注》)

  • 沈德潜: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龟龙百变,又不可以一格论。(《唐诗别裁集》)

  • 宋宗元:沉痛语不堪多读。(《网师园唐诗笺》)

  • 赵熙:常侍第一大篇,与东川“白日登山望烽火”首非但声情高壮,其于守圭有微词,盖于国史相表里也。(《唐百家诗选》)

  • 方东树:“汉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昭昧詹言》)

  • 高步瀛:(《旧唐书·张守圭传》)曰:“二十六年,守圭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假以守圭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叛奚馀众于湟水之北,初胜后败。守圭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事颇泄”云云。达夫此诗,盖隐刺之也。吴曰:二句最为沉至(“战士军前”一联下)。此殆刺妄奏克捷之事(“死节从来”句下)。(《唐宋诗举要》)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唐朝时期的人就称自己为汉人,这才将本朝称为汉家,因为在东北的边境上受到侵扰,战事又起,将士们为捍卫国土,辞别家人,开赴战场,去消灭来犯之残暴的侵略者。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

效命国家,征战沙场是男人的本色,我们的这些战士本就勇猛无比,纵横天下,更何况国家还给了我们很高的待遇。古代是以家天下思想为指导,所以,天子也代表一个国家。摐敲的意思。

锣震震,战鼓咚咚,一路就开到了山海关,战旗迎风飘舞,在碣石之间呼啦啦作响。这个时候情报官带来了消息,敌国的军队在他们大王的指挥下,已经到了狼山了。边疆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风雨声夹杂着敌人骑兵兵器的碰撞声都传了过来,大战即将开始,不禁让人神经收紧。

前方的战士与敌人厮杀,有一半的人已经战死在战场上了,可是将军们却在帷帐中欣赏着美人的歌舞。颇让人产生那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感觉。这是对血腥的揭露。战争从春天打到了秋天,荒野上的青草都已经黄了,月光下驻守在孤城上的士兵越来越少。

国家给了我们那么高的待遇,本来可以不费力的就把敌人打回去,可是我们竭尽全力打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敌人打败。悲壮、苍凉,还有义愤,读之让人感伤。身穿铁甲已经在边疆辛勤驻守很久了,远征的丈夫独自啼哭,满目泪水止不住的流满双腮。

在城南以北孤守的妻子思夫心切,肝肠欲断。远征的丈夫频频回首家乡,不知何日回转。从豪气冲天,到感慨悲壮,再到柔肠百转,细腻的刻画了一个出征归来之人的心里变化过程。边境缥缈遥远,怎么可能轻易的来来往往。

绝远的边域苍凉荒芜,哪里寻得着人烟呢。此时更让人产生那种凉意顿生寒彻骨之感。边关之上已经被杀气笼罩了三个季节,两军阵前的杀气犹如乌云压顶。风泣之声阵阵传来,好似巡更的梆子声灌满耳中,不时让人惊厥。

看着手中的白刃飞舞乱血纷纷,自叹道,既然是为国而战,为国而死,还追求什么功勋呢?没去过战场,你是没看到那种无法形容的征战之苦,到现在,我们很怀念,也更希望能有李广那样爱惜士卒的将军。由此看出,阶级矛盾在当时的军队中也显得非常突出。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作品概述】

《燕歌行·并序》是唐朝词人高适所写诗词。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一方面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另一方面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作品通过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的内容,抒发了对艰苦的战争中将士们的同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作品原文】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2),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5)。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6)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7),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8)。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9)。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0)。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11)?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2)。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13)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


【词句注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汉将:指张守珪将领。"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4.摐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榆关:山海关。逶迤:连绵不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5.羽书: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6.凭陵:逼压。

7.穷秋:深秋。腓(一作衰):变黄。隋虞世基《陇头吟》?quot;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8."身当"二句:一写主帅受皇恩而轻敌;一写战士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人的包围。

9.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10.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11.边风飘飖:一作边庭飘飘,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宁。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13.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14.李将军:指汉将军李广,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又体恤将士,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创作背景】

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

自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是个贪婪无能之辈,不能抵御。二十年春,信安王李伟率军胜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将兵败,六千余唐军战死。同年十二月,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胜契丹,次年受封赏。开元二十六部下兵败。张隐瞒败绩。高适此诗所写即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

【作品赏析】

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

1、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

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

3、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

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名家评点】

《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唐诗快》:"此是歌行本色。"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燕歌行·并序(高适)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2.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

《燕歌行·并序》古诗词
《燕歌行·并序》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单于猎火照狼山上一句
单于猎火照狼山上一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出自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并序》。解释: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赏析:此句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的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诗的气氛由宽缓渐入紧张。全诗为:汉家烟尘在东北,汉...

燕歌行并序翻译全文一句一译
《燕歌行·并序》——唐·高适 1、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译文:开元二十六年,有一位随从主帅张守珪出塞归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诸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2、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什么?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

燕歌行并序高适原文拼音
《燕歌行》高适原文拼音: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g běi,hàn jiàng cí jiā pò cán zéi。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nán ér běn zì zhòng héng xíng,tiān zǐ fēi cháng cì yán s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chuāng jīn fá gǔ xià yú guān,jīng ...

燕歌行高适原文翻译
燕歌行高适原文翻译如下:原文:燕歌行(并序)高适 〔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_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燕歌行(并序)》全文+译文
在唐代,高适以《燕歌行》一诗深刻反映了战事的残酷与将领的失职,此诗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边疆战士的英勇与将领的冷漠。诗的序言,讲述了诗人因一位朋友从塞外归来,触发了他对征戍之事的深深感慨,遂作此诗回应。壮志凌云,战鼓震边疆 汉家的烽烟在东北方燃烧,英勇的将领告别亲人,决心荡平敌寇...

燕歌行(并序)高适 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徽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爝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问。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 高适的 翻译?
高适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高适 燕歌行 的全篇课文及全篇翻译 -
之采普奈: 《燕歌行·并序》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原文是什么? -
之采普奈: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求高适的《燕歌行》翻译.
之采普奈: 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燕歌行》(高适)全文翻译,每句都要有的 -
之采普奈: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把高适燕歌行翻译成白话文 -
之采普奈: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高适《燕歌行》的意思 -
之采普奈: 开元二十六年[2],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3],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4]焉. 汉家烟尘[5]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6].男儿本自重横行[7],天子非常赐赐颜色[8].扌从金伐鼓下榆关[9],旌旆逶迤碣石[10]间.校尉羽...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高适燕歌行几层意义 -
之采普奈: 燕歌行 高适全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燕歌行并序拼音版 -
之采普奈: 第一个是错的,燕歌行的燕是yan第一声,单于猎火下狼山的单读chan的第二声.胡骑凭陵的骑读ji第四声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3094218755: 《燕歌行》是曹丕写的还是高适的代表作 -
之采普奈: 两人都写过《燕歌行》.一、高适的《燕歌行》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