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教育制度的介绍

作者&投稿:巩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宋朝时期教育制度 - 官学的发展及其演变
中央官学
在宋朝,国子监下设有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及辟雍存在时间短暂),以及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辽在国子监下曾置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五国子学。金国和元代仿宋在国子监辖下除设立国子学外,还建置以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国子学等,亦分别称国子监。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持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传统。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 思想统治愈益强化。“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育思想,到南宋末年以后,更获得正宗地位。元代开始,朱熹注的《四书集注》被御定为基本教材。
- 等级限制逐步消失。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等级限制已趋宽松。元、清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统一政权,统治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故学校的民族界限极森严。少数民族生员在学的待遇与出仕,均优于汉族国子监生。但就同一民族的学生而言,等级限制逐步趋向消失。
- 太学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宋皇佑、嘉佑年间,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学法”)。其特点是经义与实学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宋熙宁、元丰期间,推行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学中分置外舍、内舍与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试图将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统一于学校。元延佑期间,继“三舍法”建太学六斋,分上、中、下三等,睁并每等各二斋,东西相向。三等之间,始有确切的程度区分。汉人升入上两斋,蒙古及色目人进入中两斋,实行积分制。明、清因之。明国子监首创监生“历事”制度,即监生实习制度,时间1~年不等。
地方官学
宋朝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及县三级,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辽、金仿宋建有府学、州学及县学。元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宋的地方教育比汉、唐发达,其特点如下:
- 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宋熙宁四年(1071)始设诸路学官。宋崇宁二年?11,诸路设提举学事司。
- 国家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宋天圣元年(1023)第一次赐兖州学田。宋熙宁四年田。宋诏诸州“给田十顷赡士”。凡地方官学均有相应的定额学田,田租收支由学校经理。
- 注意发展地方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两宋继唐在地方设立医学。
- 形成了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宋以后分别建立了府、州、县、社各类学校的建制与廪养制度(规定教官名称、职责以及学生人数和待遇),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向中央国子监输送监生的贡士制度等,颇为详备(见中国古代地方官学)。
总之,中国封建后期官学,就建制而言,从中央到地方,堪称完备。但其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则视各个朝代各个皇帝的政治统治力量强弱而转移。而地方官学的兴衰,则更与州、县守令对待教育的态度直接相关。宋熙宁、元丰时期,明洪武、永乐时期,太学、国子监颇具特色。北宋胡瑗受聘苏州、湖州府教授,所创造的“苏湖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为著名。一般说,历代多数帝王热衷于科举取士,而忽视培养人才的学校,尤其在每一朝代后期,学校徒有形式,仅为生员取得应科举考试的一种资格而已。宋以后,怎样处理科举取才与学校育才的关系,一直是封建政论家和教育家所争论的重要课题。
宋朝时期教育制度 - 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书院名称始于唐代,原为藏书与修书之所。南唐升元四年 (940)建立的庐山白鹿洞国庠,是含有教育性质的书院之始。北宋初年,著名书院有四: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与岳麓书院(据《文献通考学校考》)。南宋书院兴盛,著名的亦有四: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四大书院或是私人设置,或是地方郡守修建,均不纳于官学系统之中,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心学家讲学的地方,是每一学派的学术基地。南宋书院重开自由讲学之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明显区别于官学。
宋代书院的教学 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颇多弟子负笈辗转千里求师的佳话。书院允许学生中途转换教师。师德高尚的教师还主动向弟子推荐比自己高明的教师。师生感情甚笃。书院教育重差早脊在陶冶人的品虚渗格。四大书院是以理学家及心学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他们一致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封建德性。大师以“人师”自律,弟子以“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醇儒”自策。书院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以自学为基础。书院提供充分的书籍条件。教师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和研究学问方法的指导。四大书院的大师都对读书方法作过总结,而尤以“朱熹读书法”最著名。教师指导主要采用答疑方式。宋代问世的“语录”,多半是师生之间质疑或解答问题的记录,是研究各个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间亦讲学,事先均备有“讲义”。书院倡导学生、师生、师友之间开展学术争辩,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影响彼此情谊。各书院均拟有《学规》。《学规》中详细阐明该书院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等,是研究书院的基本资料。其中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影响最大。
书院与官学的根本不同之点,即在自由讲学。自由讲学为封建专制主义所不容。南宋以后书院的兴废,直接受当时政治形势所左右。
宋朝时期教育制度 - 蒙学的发展
宋官学系统中都曾置有小学或社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但官立小学,兴废无常,实际上承担教育儿童的教育组织,则是私人设立的学塾。学塾在明清时期遍及城乡。其种类有:坐馆或教馆(地主士绅豪富聘请教师在家进行教学);家塾或私塾(教师在自己住所设学教学);义学或义塾(地方或个人出钱资助设立的小学,招收贫寒子弟入学学习,带有慈善事业的性质)。在明、清这一时期的学塾,与前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小学相比,已较定型。
在童蒙教育中,宋代理学家关于小学教育的主张发生着广泛的影响。这一时期有关儿童道德教育的著作甚多,如宋吕本中的《童蒙训》袁采的《袁氏世范》吕祖谦的《少仪外传》,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凡著名教育家大都研究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
蒙学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式。学塾中主要进行读书、习字以及作文三方面的教学,是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作基础准备。而每一方面的教学,又都建立了一定的次序。如读书首先进行集中识字。待儿童熟记千余字后,进入读《三字经》 、 《百家姓》 、《千字文》和“四书”。这阶段儿童主要用力在跟读、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书,着重阐述书中的封建政治思想和伦理原则。习字的次序,则是先由教师把着手写而后描红再进入临帖书写。作文之先,必练习作对。学塾中实行个别指导,教学进度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异。一般说,都遵循由易及难的原则,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铺垫基础。教学中尤重视温故,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指导学生复习旧课和新课。
蒙学的发展使蒙学课本渐趋向多样化与系统化。宋代著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亲自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史
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述 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以历史资料为主导的著作,特别关注两汉时期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它采用分专题的方式,每个专题下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教育制度和实施的历史变迁。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用以揭示历史事实,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探索两汉教育发展的脉络。作者的阐述和解读,均紧密依托于引用的原始资料。《中国古代...

办学历史在
1.中国古代教育史 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述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

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1:崇儒兴学思想。隋文帝从治国的需要出发开始兴办学校,隋炀帝继位后随其父以儒治国;到了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有以下三点:选官考儒经,种用儒家人才,统一了儒家学说。2:兼用佛道 隋文帝和武则天利用佛教对民众进行了精神上的统治,是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创建科举制与完善科举...

简答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
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创新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思想上:从汉代开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随朝时,制定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在入仕的制度上,开创了科举取士,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使寒门学子走上为官之路,具体如下:①隋文帝在中央设臵了国...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
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

请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形成的...
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种形态,它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下特征及形成原因: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各种仪式等)和生产(如狩猎、捕鱼等)中进行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文化西周的文化已有不错的发展,这要归功于其教育制度。周人在乡(西周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里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称序),教授知识技艺。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周礼》有师氏、保氏两官,从他们的职掌看,教育...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是哪个朝代文化教育上...
在历史长河中,"学在官府"这一教育模式特属于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时期,教育制度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两个关键点: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这一制度的形成源于西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独特的社会体制。教育不再是普遍权利,而是奴隶主贵族专享的特权,这反映在教育的阶级划分上,平民和奴隶被排除在教育体系...

奴隶社会宫廷教育制度包括什么
总结而言,商朝的教育内容为“习武+习礼+书术”。(3)夏商比较 与夏朝相比,商朝学校的结构更复杂,教育内容更丰富多样,在继承了下代教育的同时有所拓展和深化,为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西周时期的教育 为了有效的维护周朝的世袭等级制度,西周统治者将政策核心由重神转向了尊礼,...

德安县13120981404: 宋朝时期教育制度 - 搜狗百科
示昌三分:[答案] 答:教育:一,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 二,重视发展地方学校,书院教育发展到高峰. 科技:一,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宋代的科技成果,沈括的指南针、毕升的印刷术、唐福、石普发明了火药...

德安县13120981404: 求宋代学田制度的简介 -
示昌三分: 宋代是我国文化高度发展和发达的时期,庆历新政中,国家设置学田以解决办学经费困难,使学田进一步制度化,学田制度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集中社会办学的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以及为国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上开辟新的道路创造了物质条件,是我国而且是世界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

德安县13120981404: 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
示昌三分: 宋朝,宋代在仁宗朝以后,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阻碍教育发展的经费问题,为宋代教育及其以后各朝各代教育经费问题解决提供了范例.

德安县13120981404: 隋唐宋三代科举制的发展 -
示昌三分: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德安县13120981404: 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
示昌三分: 宋代除科举取士外,皇亲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都能受荫封为官.冗官冗费的问题.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进士不考诗赋,专考经义时务策,曾设明法科,断案,律令等,以及整顿太学.更好选拔有用的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德安县13120981404: 宋代科举制相比隋唐时期,有了哪些改革和发展 -
示昌三分: 变化: 科举录取名额扩大; 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 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

德安县13120981404: 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王安石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内容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 -
示昌三分:[答案] 宋代除科举取士外,皇亲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都能受荫封为官.冗官冗费的问题.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进士不考诗赋,专考经义时务策,曾设明法科,断案,律令等,以及整顿太学.更好选拔有用的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德安县13120981404: 宋朝科举制 -
示昌三分: 有连中三元的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库、杨置、王岩叟、冯京都是连中三元.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

德安县13120981404: 简要说明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发展 -
示昌三分: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