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大椿曾如何评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的?

作者&投稿:承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金匮要略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

《金匮要略方》(或称《金匮玉函要略方》或《金匮方论》)是校正医书局在前二书之后校正的。该书在晋以后又曾散失。至北宋时,学士王洙在馆阁发现一部分经虫蚀过的简牍,经考订,这些简文就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于是抄录为3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为方论。由于该书并不完整,有的有方无证,有的有证无方。至校正医书局校订本书时,在王洙整理基础上,又从前代署名张仲景的众多资料中加以拣选成书,共25篇,262方。就中国现存古代医书而言,《金匮要略》所收病种之多,论证之详尽,列方之有效程度,均为前所未有。名方如小建中汤冶虚劳,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括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茵陈五苓散治黄疸,薏苡败酱散治肠痈,至今沿用。剂型治法包括汤、散、丸、膏、熏、洗、酒剂等多种。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该书和《伤寒论》一样,没有古代封建迷信内容,完全摆脱巫术的羁绊,体现中国古代科学的精蕴,这是极为难得的。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河南邓县穰东镇人。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仲景叹慕扁鹊的医才,痛恨世人忽视医学,追求名利,竟逐权势的习俗。于是他决心抛弃仕途,走上学医之路。
东汉末年,正是战乱灾害频频发生的时代,瘟疫也广泛流行。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竟有5人死于瘟疫。连张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在建安年间也死了2/3,伤寒占7/10。这给张仲景很大的打击,残酷的事实迫使他专心致力于医学。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二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收前人遗产;另一方面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药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在晚年终于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
但《伤寒杂病论》著成后不久就散失了,一直到晋朝,一个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本书。但是此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看着这本书越来越兴奋,十分想知道这是什么书。于是就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终于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但《例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还没有找到。对于王叔和的功劳,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这样评价道:“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到了宋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即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它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道是张仲景所著,于是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后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论述了外感热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施治”规律;《金匮要略》共15卷、25篇、139条、262方,对脏腑、经络、内科杂病、外科、妇产、儿科等疾病分类,对病因病机的诊断和防治等进行了论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张仲景把包括多种传染病在内的一切外感发热病通称为“伤寒”,创造性地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确立了理、方、法、药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至今,“辨证论治”仍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部分。
为了作出正确诊断,他还提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其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凡寒症、虚症、里症一般是阴病;凡热症、实症、表症一般是阳病。他把这种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病人各方面的表现加以综合、归纳、分析、辨认,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就是所谓“辨证”。辨证就是综合全部症状,认清疾病的本质;论治是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张仲景总结以前的经验,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气候、地理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头痛是症状,但并不能表明病因,需经四诊(望、闻、问、切)集中全部症状。有头痛、恶心、鼻塞、清涕、脉浮、无汗,经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症,得出结论是外感风寒表症。据此立法为辛温解表。如,南方夏天气候热,就少用热性药,北方冬天气候冷,就多用温热类的药。
他还总结出了驱邪与扶正两大治疗原则以及汗、吐、下、合、温、清、补、消8种治疗方法,即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于上用吐法;邪实于里用下法;邪在半表半里用合法;寒症冷地用温法;热症暑季用清法;虚症用补法;积滞肿块用消法。这种针对不同情况的灵活用药的原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的方法汉以前就有人使用,经张仲景的总结而确立起来,并成为以后中医遵循的治疗原则。
在处方用药方面,《伤寒杂病论》共载药方375种,使用药物214种。张仲景大胆创新,调制了不少新的复合方剂,大大发展了方剂学。现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常用方剂都是由其方剂加减变化而来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评称:“《金匮要略》乃仲景杂病之书也,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清代徐大椿曾如何评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的?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评称:“《金匮要略》乃仲景杂病之书也,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出自谁的自叙
是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里写的自叙

徐大椿的人物成就
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1757)、《医贯砭》(1767)、《兰台轨范》(1764)《慎疾刍言》(1767)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1727),《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伤寒类方》(1759)等以及后人整理的...

徐大椿详细资料大全
徐大椿治学的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往往十年“磨一书”。在《难经经释》序中,他说,他研究医学十余年,乃注《难经》,又十余年才注《本草》,又十余年才作《医学源流论》,又五年才著《伤寒类方》。写《伤寒论类方》,他已满六十七岁,完稿后又钻研了七年,五易其稿而成。 徐大椿一生治好了不知多少病人,远...

再议“柴胡劫肝阴”-
与叶天士同时期的江南名医徐大椿在评论叶天士关于“柴胡劫肝阴”时说“余向闻此老治疟, 禁用柴胡, 耳食之人, 相传以为秘法, 相戒不用。余以为此乃妄人传说, 此老决不至此,今阅此案, 无一方用柴胡, 乃知此语信然。则此老之离经叛道, 真出人意表者矣”。对于叶天士的观点他提出疑问“此说何来, 此老终...

医韵幽香
徐大椿老也是伤寒大家,他是最喜欢批评别人的了,为批温补派专门撰写《医贯砭》,针对当时中医界的不良风气敢于抨击,是中国医学史上少有的中医批评家、评论家。其对叶天士如此评价,便可知叶天士的水平究竟如何了! 叶天士对中医的贡献在于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发挥和应用到了极致,把之前历代几十家名医之长发挥到极致,...

批判八股文的诗句
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 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 3.有没有对八股文持肯定态度的诗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

历史上的名医
徐大椿勤奋学习,一生写了很多东西。他所有的评论和解释,比如《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等。是几千年来中医史上独一无二的医学批评家。他还写过《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等。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后人将其编为《景岳全书节文》,流传很...

科举制度弊大与利的议论文
批评者总是以为八股文不仅体制僵硬,而且要代圣贤立言,于是八股文大都是一些半通不通的文字,毫无文采和气势可言。清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在描写八股文的害处时说: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便作了欺人技。两句破题,三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

中国5大神医
3.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4.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

迎泽区17740674974: 《伤寒杂病论》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俟朋如乐: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河南邓县穰东镇 人.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官 至长沙太守. ...

迎泽区17740674974: 什么是中医舌下给药法? -
俟朋如乐: 清代医家徐大椿言:“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说明处方药物对证而不能奏效的重要原因,就是服药的方法不对.中医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开创了许多特殊的给药方法,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舌下给药...

迎泽区17740674974: 兵法与医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
俟朋如乐: 中医、兵法可以说都是我国的国粹,中医是治病,兵法是作战,中医和兵法有联系么?清代医家徐大椿的的《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中明确指出:“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迎泽区17740674974: 欲先治其病者,必先识其病之名~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 -
俟朋如乐: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出自清康乾年间名医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他出生在书...

迎泽区17740674974: 用中药配伍禁忌治病有什么用? -
俟朋如乐: 中药是中医辨治病证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药物相配伍而治疗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强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或禁忌,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中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

迎泽区17740674974: 翻译:尤怡,字在泾,江苏吴县人.父有田千亩,至怡中落.贫甚,鬻字於佛寺.业医,人未之异也.好为诗, -
俟朋如乐: 尤怡,他字在泾,是江苏吴县人.他的父亲有一千亩田,到了尤怡这一代便中途败落了.他十分贫穷,在佛寺里卖字画.他从事医生行业,人们没有认为这很奇怪.他喜欢做诗,和同乡的顾嗣立、沈德潜交往.尤怡晚年,学术造诣更加深厚,...

迎泽区17740674974: 名医徐大椿有哪些事迹广为世人所知?
俟朋如乐: 徐大椿自幼聪明过,博览群书,对天 文、历数、地理、星经、音乐、技击、军事 等,无不精研.他不贪慕虚荣,厌恶作八股文章.曾撰文《时文叹》,生动深刻地揭露 了...

迎泽区17740674974: 8下社会,八股取士的那个啦1、清朝的文人徐大椿作《时文叹》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材料讽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的那些现象?2、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 -
俟朋如乐:[答案] 这首曲子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讽刺以八股文取士的虚伪,揭示出被八股文牵着鼻子走的人,既没有真才实学,又没有实际本领,只是白白地浪费了生命,于国于民于己都无益处.

迎泽区17740674974: 肾虚的症状有哪些?治疗肾虚的最佳办法 -
俟朋如乐: 肾阳虚 怕冷,夜尿频繁,早泄,阳痿,勃起不坚,腰酸背痛 肾阴虚 怕热,经常手心出汗,容易疲劳,睡眠不好,腰酸背痛. 多吃韭菜,蛋类,枸杞,山药等 最好用一些保健品

迎泽区17740674974: 对联欣赏,一生那有真闲日 百岁仍多未了缘 -
俟朋如乐: 对联: 一生那有真闲日 百岁仍多未了缘 上联云: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人一辈子哪有真正清闲的日子;下联则说,即使活到百岁还有许多未了却的心愿和未做完的事情.此联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为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年近八旬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