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二·文帝纪》10)

作者&投稿:殷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历史的长河中,才华横溢的文帝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创作的篇章近百家,编纂的经传更是多达千余篇,这部汇聚智慧的巨著被命名为《皇览》。他的仁德之心如汉文帝般熠熠生辉,他撰写的《太宗论》深刻探讨了帝王之道,主张以和平而非征伐为治国之策,这份深思熟虑的见解令人敬佩。他以文才为礼,以《典论》的诗赋赠予孙权和张昭,表达了他对贤良的尊重和期许。

文帝的才情令人瞩目,他的统治之道若能持中,无疑将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字中,他的艺术天赋也得到了胡冲的赞誉,认为他若能宽大公平,坚守道义,将与古贤主比肩。在京师,王越的剑术独步一时,我有幸从史阿那里习得精湛技艺,并在与邓展的对决中展现了三击臂力的风采。我年轻时便熟习双戟,后又从袁敏那里深得武艺真谛,这正是父亲勤奋教诲的体现,他常言勤奋者少,而我和袁伯业便是其中的例外。

遍览经史百家,我深入理解了知识的博大精深。《博物志》中记载,文帝在闲暇之余更是精通弹棋,他的创新棋艺让书生们赞叹不已。在那个时代,他的才情与治国理念交织,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对这位贤君的智慧与仁德有了更深的敬仰。




三国志裴松之注,要有翻译
【裴松之注】原文: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皇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候,世袭觉士,觉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翻译:王沈的《魏书》说:...

庞统《三国志·庞统传》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及裴松之注展示了庞统的一生,他字士元,襄阳人。在年轻时,庞统看似平凡,未受人关注。然而,颍川的司马徽,一位有知人之明的清雅之士,却发现了庞统的潜力,与他交谈至深夜,称赞其为南州士之冠冕,自此,庞统渐渐崭露头角。后郡命为功曹,他性好人伦,勤于长养。虽常...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三·明帝纪》03)
注解:据裴松之考证,黄初四年,曾建议立二庙,太皇帝与文帝的高祖共一庙,武帝庙独立。高祖神主缺失,因亲缘已尽,毁庙。魏初仅祭祀四室,至景初元年才确立七庙制度。孙盛评论,虽事情已逝,但精神永存,迎迁神主是恰当之举。

三国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部分的译文
(后面是裴松之阐述他对史学界另外一种观点的看法——即诸葛亮是自己去找的刘备还是刘备三顾的他)我裴松之从诸葛亮上的表中可以看出,不是诸葛亮先去找的刘备,这话很显然了。虽然听见不同的说法,彼此相异,但说法差别这么大,真是令人奇怪啊 ...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一·武帝纪》29)
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曾于南皮一日捕射野雉六十三头。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此制定法则,皆尽如其意。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被褥取温,不加装饰。攻城拔邑,得靡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之臣,建立功勋,该赏之人,不吝千金;...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二·文帝纪》10)
他以文才为礼,以《典论》的诗赋赠予孙权和张昭,表达了他对贤良的尊重和期许。文帝的才情令人瞩目,他的统治之道若能持中,无疑将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字中,他的艺术天赋也得到了胡冲的赞誉,认为他若能宽大公平,坚守道义,将与古贤主比肩。在京师,王越的剑术独步一时,我...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一·武帝纪》21)
因此他表现出喜悦。在杨秋降服后,曹操继续北征,巩固了关中地区,并留下夏侯渊驻守长安。这些军事行动中,曹操展现了他的智谋和战术,以及对敌情的深入理解。他的决策和行动不仅体现了军事才能,也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注释中的历史细节,如《魏书》的记载,进一步揭示了曹操的战略考虑和应对之策。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魏书一·武帝纪》12)
袁绍吞并公孙瓒后,拥有广阔地盘和众多兵力,欲进攻许都,曹操深知袁绍的不足,认为他志大才疏、胆小猜忌,且内部管理混乱。因此,尽管袁绍兵多粮足,但在曹操眼中,这不过是可供自己利用的资源。秋天八月,曹操进军黎阳,派遣臧霸等人在青州攻破齐、北海和东安,于禁则驻守黄河沿线。九月,曹操回到许都,...

谁能给我《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本)的原文及翻译
“开明的将军应当又远大的志向,但结毦可以做什么呢1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呢?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翻译(《蜀书五·诸葛亮传》06)
[注二]注一:刘备的托孤之举,不仅是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也是对蜀汉未来命运的慎重安排。他深知诸葛亮的忠诚与才能,故能放心地将国家大计交付。注二:诸葛亮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坚守道义,拒绝了诱惑,展现了他作为领袖的坚定和远见,这使他成为蜀汉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武城县18652557638: 谁能给我《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本)的原文及翻译 -
长孙彭生脉: 《魏略》说:刘备屯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袁绍),诸葛亮(暗)知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望北去见刘备,备与亮没有旧交情,又因为(诸葛亮)年纪比较小,...

武城县18652557638: 《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的翻译文 -
长孙彭生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武城县18652557638: 三国志翻译 -
长孙彭生脉: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有白话文译本,《三国志》好像没有.因为《三国志》正文比较简略,裴松之写的注释是正文的好几倍,也是文言文,而且其价值不在正文之下.所以光翻译正文是不行的,但连注解一起翻译很难,文字上也难以安排,这大概是我还没见到《三国志》连同注释的白话文翻译的原因吧. 你大概听易中天评三国听入迷了,直接看《三国志》原文又看不大懂.我看你倒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个“硬啃”文言文,当然可以勤翻《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因为这些史学名著一经翻译,就变成白开水一般,何况还有不少翻译错了的. 再不然你就去看《资治通鉴》白话文本卷五十八至卷八十一的白话译文吧,其时间大致与《三国演义》相当.

武城县18652557638: 谁有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版?电子版
长孙彭生脉: 《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版 陈寿著裴松之注: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887343.html

武城县18652557638: 求翻译三国志裴松之注中的这一句话.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 -
长孙彭生脉:[答案] 太祖不及时立太子,太子疑惑自己

武城县18652557638: 文言文翻译 -
长孙彭生脉: 臣是大臣,松之是裴松之(三国志是裴松之注的),案是案语是简短的注释,武纪是《武帝纪》,并云是都说,袁绍使张合、高览攻太祖营是袁绍派张合和高览攻打魏太祖(曹操)的军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 大臣裴松之案语:《武帝纪》以及《袁绍传》都说,袁绍派张合和高览攻打魏太祖曹操的军营.

武城县18652557638: 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关系? -
长孙彭生脉: 《三国志》,陈寿(原蜀国人)写的,24史之一,列入正史,不准确的信息基本没有采纳. 《裴松之注》,是裴松之给《三国志》写的注解,把一件历史事件的各种言论都列出来供世人了解,相对来说没有《三国志》严谨,但有另外有其特色.

武城县18652557638: 请问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中,一段裴松之的注的解释:“且魏武方以天下励志,而用夫差分死之言,尤非其类.”P.S:这段注是于正文“五年... -
长孙彭生脉:[答案] 况且魏武帝(曹操)当初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却用夫差死后话理解魏武帝的意思,不是那样的. P.S:就是反驳不应该那样看待曹操. 大概意思吧,见谅.

武城县18652557638: 网上哪里有卖裴松之注三国志的白话版本,原文和注齐全并且都翻译了的 -
长孙彭生脉: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的白话版本楼主说的是不是就是翻译的那种,我只有文言文的.电驴上有一套二十四史全译,不知道是不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的翻译

武城县18652557638: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文的翻译 -
长孙彭生脉:[答案] 释源: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