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良镇的历史溯源

作者&投稿:时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朝鲜问题形成的历史溯源~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苏联在朝鲜半岛商定以北纬38°作为接受日军投降的范围的界限。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

三八线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为大韩民国。长度248公里,宽度大约4公里。双方一度都有重兵把守,并互相播放广播。近几年局势缓和,基本没有冲突,双方的广播对峙也已经停止。

三八线与朝鲜战争密切相关,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三八线究竟是如何划定的?划分三八线本身到底说明了什么?三八线与朝鲜战争之间内在的和本质上的联系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历史上都有不同的说法,其结果对于分析战后远东局势的走向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这个曾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中国的王国便受到了日本的统治。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使它成为一个被征服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盟国首脑在商议战后国际安排时也谈到了朝鲜的命运。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蒋介石和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对朝鲜问题是这样说的:“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在紧接着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又与斯大林讨论了朝鲜的前途问题。斯大林说他看到了《开罗宣言》,并说朝鲜应该获得独立。他还同意在朝鲜能获得完全独立以前,需要有那么一段准备时间,也许需要40年。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再次谈到朝鲜问题。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会晤,在两人谈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以后,罗斯福提出讨论领土托管问题,并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鲜人民做好自治的准备之前,“朝鲜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实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大概是鉴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绝过美国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战后对朝鲜和印度支那进行托管的方案,罗斯福认为“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加朝鲜的托管”。斯大林同意托管的方案,但他建议还是应该邀请英国参加托管。于是,战后由中、美、苏、英四国对朝鲜实行临时托管的方案便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下来。但会议文件并未具体谈到托管朝鲜的问题,只是在提到对哪些领土将实行托管时说,“这将是有待以后达成协议的事情”。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于1945年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没有改变四国托管朝鲜的政策。

然而,由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引起了远东军事和政治局势的突然变化,于是在四大国尚未就朝鲜的托管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之前,首先要解决美国和苏联分别在朝鲜半岛对日本军队进行受降以及实行军事占领的问题。这时,便引出了三八线的划分问题。
北纬38度线原本是一条自然的和地理的划线,虽然在朝鲜境内的这条长约300公里的无形的划线将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部分,但是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人为地从军事或政治上利用这条划线,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国提出来的。1896年日俄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线为分界线。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听凭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但这两次划分均因双方利害冲突而未能实现.

真正使三八线成为从军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线,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朝鲜驻军的兵力部署进行调整时实现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为两部分,北部的军队归关东军指挥,南部的军队为大本营所属。后来,针对苏联可能参加对日作战的情况,日本大本营提出了把全部驻朝日军划归关东军指挥,并由朝鲜总督兼任关东军总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带着这个方案去见裕仁天皇时,遭到天皇拒绝。 这样,三八线在实际上就为后来苏联在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对日本关东军作战,而美国则在南朝鲜和日本列岛与大本营直接指挥的日军作战提供了客观依据。

然而,三八线事实上被美苏两国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在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前,美苏两国没有就各自的作战区域进行明确划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军事首脑曾同意,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后,应当在朝鲜整个地区就美苏两国的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划一条界线。其目的显然在于避免在战争中发生误会而混淆各自承担的责任。至于在地面上的作战或占领区域问题,则根本没有讨论。对于美国来讲,太平洋战争的核心是解决日本问题。因此,尽管当时的三军参谋长马歇尔要求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在战争结束后的短时间内,派一个师在釜山登陆,此外还应占领汉城和清津,但那都是在结束对日作战之后的事。在波茨坦会议上,苏军总参谋长告诉马歇尔,苏联在对日宣战后将进攻朝鲜,并问美军是否可以为配合这次进攻,在朝鲜海岸实施军事行动。马歇尔明确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毁,日本在南朝鲜的军事力量未被消灭以前,美国不准备对朝鲜实施两栖作战。 据杜鲁门回忆,那是因为当时没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国的或者是苏联的地面部队,会在短期内进入朝鲜。杜鲁门确信,国际会议上从来没有讨论过以三八线作为在朝鲜的分界线这个题目。

苏联突然宣布对日作战和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这两件事, 使情况发生了急促变化。当苏联军队向满洲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时,距离朝鲜最近的美国地面部队还远在600英里以外的冲绳岛。因而日本战争机构的突然崩溃,在朝鲜半岛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由美国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苏双方分别占领朝鲜和接受日军投降的具体分界线问题。
至于把三八线作为分界线问题的提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韩国外交协会会员金基兆提供的情况是:1945年8月10日凌晨6时左右,美国窃听到日本大本营发出的电报,电文内容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宣言。不久又截获驻朝日军司令官发给大本营的电报,电文说:“苏联军队正大批进入朝鲜。如果美军进入这个地区,全体日本军队就可能向美军投降”。马歇尔获知这种情况后,立即召见作战局长赫尔及林肯准将,命令他们划出一条苏联攻入朝鲜时南下的界线,并指示美军也要即刻制订向南部朝鲜进军的计划。据说林肯准将接受命令后回到办公室,偶然地从《纽约时报》上得到了划定三八线的启示。因为,《纽约时报》在报道苏军进攻情况时刊登的那幅地图,只画出了三八线以北的地区。于是,美国将军这个偶然的发现,便成为美国提出以三八线为界的根据。

施纳贝尔提供了另一种情况:日本突然投降促使美国迅速起草关于投降程序的“总命令第一号”,而这个命令的第一段便涉及到受降区域的划分问题,陆军部作战局为尽快搞出一份文件,一直工作到8月10日深夜。讨论的结果是盟国应在远东分几个区域受降,并且明确规定这些区域地理上的界线。政策组的负责人博尼斯蒂尔上校只有30分钟来起草命令第一段,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正在急切地等待着结果。最初,博尼斯蒂尔曾设想按朝鲜的行政区划来划分受降界线,但身边一时没有资料。后来他注意到北纬38度线差不多从朝鲜中部穿过,而且汉城及其附近的集中营都在三八线以南,于是他决定用三八线作为受降区域的分界线。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得知日本决定投降和苏军已对日宣战并大举“涌进”朝鲜半岛的消息后,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举行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在朝鲜的受降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助理国务卿邓恩、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洛伊和海军部高级官员巴德等五人。会上,邓恩提出美国军队应赶到尽可能北面的地区去受降。但马歇尔的一位年轻参谋人员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军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美国军队在苏军进入朝鲜北部地区之前抵达北部纵深地区有困难。这时,麦克洛伊便请腊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们搞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界线。于是,三八线就这样在一次会议上,匆忙地由两位美国上校提出来了。

从资料来源看,第三种说法的真实性更可靠一些。不过,这些细节上的差别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没有本质的影响。总之,这个关于以三八线划界的建议迅速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 并于8月14日为杜鲁门批准。次日,杜鲁门便给斯大林发出密电,通报了已经杜鲁门批准的给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有关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的“总命令第一号”,该命令的内容之一即是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确定了美苏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8月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对命令的内容”,对于有关朝鲜分界线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异议。9月2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后,发布了“总命令第一号”,其内容根据斯大林提议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驻北纬38度线以北的韩国、满洲、库页岛、千岛列岛等地的日本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国政府大本营和驻日本本土及其周围诸岛以及驻北纬38度线以南的韩国、琉球列岛等地的日本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美国太平洋地区陆军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这样,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便被明确地规定下来。受降命令传到战地时,分兵进击的苏联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汉城运动。但他们一接到关于分界线的命令,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9月8日,首批抵达朝鲜的美国军队第7步兵师在仁川登陆。这是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名副其实的合作。

这条约300公里长的分界线斜穿朝鲜半岛,它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重山峻岭,穿过181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公路和8条高级公路,以及6条南北铁路线。 显然,对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来说,以及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三八线都是一条极不合理的分界线。但是,这并不表明匆忙划出的这条分界线没有政治上的考虑。

尽管美苏两国军队进驻朝鲜半岛时曾一致声明,三八线仅仅是两国军队在朝鲜驻扎时所划定的界线,并不具有政治意义。 但是事实上,特别是后来历史的发展表明,三八线对于所谓受降的军事意义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美苏两国对三八线的确认本身已经包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很多研究者认为,三八线的划定只具有军事意义。如金基兆就认为,“以北纬38度线把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的决定性因素”,是“为阻止苏军南下”。他还引证说,驻南朝鲜美军司令官约翰•霍奇1947年10月27日和11月7日曾说过,以三八线分割朝鲜半岛,是由于驻朝日军的编制和部署所致;美国陆军部作战局局长沃尔特在1949年6月16日也说过:分界线是在日本军队的两部分之间划出来的。 原苏联学者斯拉文斯基也断言,“接受日军投降是把朝鲜一分为二的唯一目的”,后来在冷战中,三八线才“成为南北朝鲜的边界”。 俄国朝鲜问题专家托尔库诺夫和乌菲姆采夫在刚刚出版的一部专著中仍然认为,三八线的划分“是一种非常性的临时措施,其目的是彻底击溃盘踞在那里的日本部队,并接受他们的投降”。 如此来说明美苏两国对三八线的划定只是从军事意义上考虑的,显然不能说服人。美国提出以三八线划界,首先考虑的是阻止苏军南下的军事意义,这一点无可置疑,但这不是最终的也不是决定性的考虑。如果不是孤立地或表面地看问题,那么就应该指出在军事意义背后隐藏着的政治意义。

第一,正如我们在前面讲到的,美苏等盟国对朝鲜问题的考虑,本身就是从国际政治角度出发的。只是由于当时没有想到日本会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才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仓促提出受降及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问题。

第二,美国方面在提出朝鲜分界线时就是有政治考虑的。早在1944年3月美国就开始考虑在朝鲜的军事占领问题。尽管朝鲜问题不是罗斯福战后远东政策的核心部分,但是他必须阻止苏联战后在朝鲜发挥统治作用的意图。罗斯福力图通过外交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他曾对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说,朝鲜可以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由中国、美国以及其他一两个国家参加。他还曾向英国提出了这一建议。而美国国务院的计划甚至走得更远,它要求战后由美国对朝鲜实行统治,这意味着美国应该在武力解决朝鲜问题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指出:美国参与在朝鲜及其周围地区的军事行动将大大加强它对朝鲜内部事务和对临时政府实行国际监督中发挥主要作用。该报告预计美国可能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朝鲜实行军事占领,而且可能会与将占领这个国家相当一部分面积的苏联共同实行军事占领。5月,国务院的另一份文件警告说,如果苏联独自占领朝鲜,美国认为这将会危及未来太平洋地区的安全。这份文件及其他文件都提议,任何占领必须通过一个由各方参加的中央政府实行,而不是几个区域性政府分治。 可见,美国在考虑军事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后果。

第三,美国在提出以三八线划界的方案时,绝不仅仅像金基兆所说,是“起因于一个美国军官的偶然发现”。尽管三八线的提出带有偶然性和突然性,而且也确实是首先针对受降问题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事实上,美国陆军上校们在划定分界线时,前提是要满足国务院的“政治方面的考虑”。 三八线的划定,恰恰将朝鲜的旧都汉城和仁川、釜山两个重要港口都包括在美军受降的南部地区之内,这不是偶然的。提出三八线方案的腊斯克上校后来谈起过这件事,他在1950年7月的一份备忘录中承认:“如果这条线为苏联所拒绝,美军按实力并不可能到达这些地区。但我们认为把朝鲜的首都包括在美军管辖区内是很重要的,因此还是提出了这条线。” 显然,对于首都汉城的考虑与国务院设想的“任何占领必须通过一个由各方参加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方案是有直接联系的。很明显,如果这两个考虑都能实现,那么未来朝鲜的临时中央政府驻地就将在美军管辖区内。这难道还不具有典型的政治意义吗?我们将会看到在这个问题上苏联是怎样与美国勾心斗角的。

第四,苏联在接受三八线为界的方案时,也不是没有政治考虑的。的确,正如腊斯克估计的,按照当时的军事态势,苏联完全可以拒绝三八线,提出以三七线甚至更南面的一条线为军事受降分界线,而美国从实际出发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修正方案。但是斯大林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三八线的提议。这一点,不仅使当事人腊斯克和美国陆军部感到惊奇 ,而且也使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感到迷惑 。的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空前加强,以致斯大林可以踌躇满志地声称:“这次战争不比从前了。现在是,谁的军队到达哪里,谁就占领土地,也就在那里实行谁的社会制度。”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接受三八线呢?实际上,作为政治家,斯大林有更深远的考虑,他在接受三八线的提议时是有交换条件的。人们应该注意到,斯大林在8月16日给杜鲁门回电表示同意美国的受降方案时,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修正意见:(1)将属于日本的整个千岛群岛交给苏联军队;(2)将属于日本本土的北海道北部交给苏联军队。斯大林还特别强调了第二点,他认为:“如果俄国军队在日本本土的任何部分没有占领区,俄国舆论就会大哗。”斯大林最后还以强硬的口气对杜鲁门说:“我迫切希望上述的适中的意见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显然,斯大林是试图以苏联对日本部分领土的占领来交换美国对朝鲜半岛部分领土的占领。可惜,斯大林忘记了,美国可以放弃朝鲜,但对日本则是志在必得,决不容苏联插手其间。在8月18日给斯大林的绝密电中,杜鲁门同意了斯大林的第一点意见,即将千岛群岛划入苏军受降地区,但对斯大林的第二点意见,则巧妙地加以拒绝。杜鲁门说,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盟国部队,“包括苏军在内”。 斯大林一方面在8月22日复电中对美国拒绝苏联的要求表示遗憾,一方面却在回电之前,即8月20日向苏联军队下达了命令,要求苏联陆、海军全力进驻日本北海道,理由是北海道位于北纬38度线以北。就在斯大林下达命令的同时,苏联驻日代表库兹马•杰列维扬科中将拜访了麦克阿瑟,并声称不管美国是否同意,苏军将进驻北海道。麦克阿瑟当场以强硬的口气驳斥道:没有我的许可,哪怕是一兵一卒登上北海道,就将立即逮捕包括你在内的苏联驻日代表团全体人员。 这样,苏联进驻北海道的计划终于受挫。但苏联在此前已同意在朝鲜半岛以三八线划界,覆水难收。于是,斯大林只得接受既成事实,把问题留待以后寻找机会解决。所以说,苏联接受三八线也是有政治目的的,只是没有完全实现罢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三八线的划定,对于美苏双方来说,从一开始便有其深远的政治考虑,虽然表面上问题是从军事角度提出来的;三八线的划分,埋下了朝鲜民族长期分裂的种子,而且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两国之间已出现分庭抗礼的趋势,这颗苦种是必定要发芽的;三八线的划定为美苏两国在远东和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基础,三八线成为美苏两国势力在朝鲜半岛对垒的既定疆界。

如果这些结论成立,那么就完全可以推断说,朝鲜战争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苏势力在远东的对抗,就表现为三八线的划定。历史证明,后来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朝鲜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围绕这条纬线发展起来的。而涉及三八线的军事行动做为一条主线,也贯穿了朝鲜冲突和朝鲜战争的全过程:南北朝鲜的军事冲突是沿着三八线展开的;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的进攻引起了美国全面卷入战争;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击又迫使中国出兵朝鲜;中国军队因未接受停火协议而打过三八线,被联合国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麦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张越过三八线等战争叫嚣,被杜鲁门总统所罢免;停战谈判是沿三八线的停火而开始的;最后,战争的结局仍然是大体以三八线做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周而复始,终点即是起点,这就是围绕三八线而进行的朝鲜战争的始末。

当然,从逻辑上讲,三八线的出现只是为未来南北朝鲜冲突以至爆发战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没有美苏在远东的对抗,如果朝鲜民族的内部冲突没有激化,如果世界没有出现冷战局面,那么这种可能性就难以转化为现实性。可惜,历史是朝着与这些假设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克商后给殷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周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人被封于沙邑(今河北大名),他们便以地名为姓氏,成为沙氏。
2、源于姜姓,出自神农氏炎帝之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夙沙氏,后省文简化改为沙氏。
3、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的沙随,属于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沙随是春秋时宋国的领地,位于今河南省宁陵东北部。据史籍《春秋》中记载,周成公十六年,晋国会诸侯于沙随,指的就是那个地方。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人省文简化为沙氏。
4、源于古沙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有沙侯国,西汉时期改为沙县,在今河北省涉县一带。居住在那里的人便有以沙为氏。
5、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历史上的百洛国(今朝鲜)有沙氏。
沙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是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
史籍《元史》中记载:元朝初期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氏,而名曰全。”
史籍《回教民族说》中记载: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
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中记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氏之源。
另外,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意为‘万王之王’……因此,回族沙氏族源多来自波斯。”
沙氏中也有赐姓。如《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
沙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江浙地区。
二、得姓始祖:神农氏。
从史籍《万姓统谱》和《百家姓考略》两书记载考证,沙氏系出沙随氏,源于百济国,百济国是建于东汉年间,位于现在朝鲜半岛的一个古国。汉朝时有一名为沙公穆的人,他的后世子孙去公以沙为氏。至唐高宗时即距今一千三百余年前,百济被大唐皇朝所灭,百济人也就变成了中国人,百济的沙氏,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姓氏。不过,长久以来,出现于我国历史的许多外来姓氏之中,以沙为姓,实际上并非仅有来自百济国的那一支,另外几支来自夏姓,像沙吒氏、沙陀氏、沙氏等。由此看来,我国的沙氏家族组织相当复杂,有的是来自东北的百济国子孙,有的是来自北方鲜卑族(沙陀氏)之后,也有的是来自西北的突厥族(沙金氏)之裔。沙氏后人奉神农氏为沙氏的始祖。
三、历史名人:
沙世坚:(生卒年待考),河北涉县人。著名北宋将领。
有文武韬略,曾任东莞太守。公元1127年护宋高宗南渡,知梧州。
广西苗民大起义时,他改知宜州,镇压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广西河池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为江浙沙氏世迁祖,沙神芝、沙元炳均其后。
沙 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涉县知县,劝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夜收获,未毕,飞蛾大至,临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
沙良佐:(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新城知县,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
沙书玉:(公元1816~1881年),又名玉书,字石庵,祖居武进,父入丹徒籍(今江苏镇江)。著名清朝医学家。
祖传世医,家学渊源。他精通内、外、喉科,声振大江南北,著有《医原纪略》和《疡科补直》等医学著作。
沙书玉擅治温病,喜用辛凉、甘寒之剂,用石膏多至半斤;亦喜用西瓜。
贺季衡曾谓:石庵治病,重在救逆,深得仲景法。其于伤寒,温病之胃家实,尝用仲景急下存阴法,不必如《温病条例》所云舌起芒刺,呼吸俱粗始用下法,惟脉沉实,即急下之,更以鲜生地、石斛善其后。
以大承气汤挽救垂危,为沙门独得之秘。其于外症,外疡初,以内服药消散;排脓引流,擅用火针;外用药末合成简单,疗效显著。著有《医源纪略》、《疡科补苴》。
其子沙用圭,字桐君,嗣其医,亦名噪一时。
沙神芝:(生卒年待考),字笠甫,号青岩子;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书法家。
沙神芝工篆、隶,学怀素狂草,以狂草最有名,豪迈雄放,神逸无拘,在书画界备受称赞。
沙神芝还擅画梅花,兼善篆刻。有鹤千(张日中)、六泉(贝点)风韵。
沙神芝所著艺文通览,经神芝博考碑版,继志编校而成。能于笔筒内刻书、画,曾刻紫檀香第一事,内刻陶靖节小像,一古松偃卧,颇得势。题曰抚孤松而盘桓。其款刻于笛底,青赤金填,光泽可鉴。仅高三寸余,径八分余,真绝技也。
沙元炳:(公元1864~1927年),字健庵;江苏如皋人。著名近代教育家、实业家。
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他天资聪慧,勤于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面对维新志士的鲜血,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
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授课。
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
后来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
在如皋,他于公元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沙 风:(公元1917~今),原名吕济人;浙江新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豫皖苏边区萧县常务队营政治教导员、营长,苏皖纵队第一团副团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九旅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三师副师长,特种兵纵队战车第一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装甲兵技术部部长,第一坦克学校副校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务院农林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沙 克:(公元1907~1993年),辽宁丹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7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曾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四七团团部副官,连长,第六九一团团部副官,代营长。1936年参加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特种兵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辽东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安东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副部长,军训部部长,空军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沙基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运筹学教研室主任。2000年晋升。

饶良古镇:位于地球北半球,亚欧板块,中国境内,华中地区,黄河中南部,中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饶良镇(东经113北纬33.8)属南阳市东大岗腹心地带,是南阳市社旗县东部最大的集镇,近段时间来在社旗县所辖管的集镇中,被评为唯一的一个五星级集镇.
饶良位于南阳市东南部,南阳盆地以东,距社旗县城东南27公里,平原地形,镇北靠苗店镇,东邻是朱集,南接为唐河县,西与太和接壤,镇人民政府驻饶良村,饶良镇,辖18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万亩,止2012年人口6.3万人。饶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昔日汉武帝刘秀避难至此憩息时,“树荫绕凉,三日不绝”而得名。据《南阳府志》、《隋书地理志》、《泌阳县志》、《一统志》记载:饶良在北魏延昌四年(公年515年)为阳平县治,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元)改阳平县为饶良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饶良县为比阳县,宋金因之,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属泌阳县,后置饶良前保,1937年为饶良保。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饶良区,1956年置饶良中心乡。1958年建饶良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饶良区,1965年划属社旗县,翌年复置饶良人民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12月建镇。2005年11月乡镇机构改革,丁庄乡撤并入饶良镇管辖。
在南阳的古镇中, 饶良镇历史文化最悠久。据重修玉皇庙碑载:饶良,古镇也。光武微时,避属于此。曾在饶良东菜园和饶良街南头有“汉光武避属于此”石碑数通。北魏延昌年间(公元525至527年)设阳平县,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为饶良县。饶良是否阳平县治,史记无明确记载。但据《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疆域沿改考稿》载:隋书地理志载:后魏治东荆州,比阳注,后魏曰阳平…又比阳故城置西呈周。显岗注,旧东荆州刺史,州治比阳县故城。《历代地理沿革表》载:阳平,魏析比阳治,证明阳平县不在比阳。据《隋书-地理志》载:比阳,带郡,后魏曰阳平,开皇七年改为饶良。可见只是改名,并不是徒治或废。从饶良地形看,饶良河(原为大沙河)自东北而来,饶良西河自西北而来,两河在饶良南0点7公里处交汇,环抱其城,城在其阳。地势平坦,居阳望平,与地形相符。
据史书《通鉴》记载:隋唐间,杨士林,田缵为显州总管,缵以所领二十五州降唐。隋季群雄初起,多改大业所治郡为州,以复旧治。杨、田即改淮安郡复称显州。可见比阳从饶良移还旧治,当在隋唐间淮安郡复称之时。又载:唐州,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为显州。由此证明,比阳从饶良移还旧治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饶良从北魏设阳平县,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饶良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比阳县,到唐武德四年比阳徒还旧治,历经90余年,废县为镇。
原饶良古城街,南北长三里,东西宽一公里,五门五路,环城四点五公里,五个城门楼。城四角有炮楼,有“天衣无缝,固若金汤”之说。城内有八大庙:东大寺、五虎庙、三仙堂、玉皇庙、山峡庙、祖师庙、泰山庙、罗汉庙。四小庙:华山阁、仝爷阁、倒座堂、七星庙(有称呼为七陇庙)。山峡庙建于清代,其它多系明天顺、成化、弘治、万历年间兴建或重修。饶良有正大街、西怀街、山货街、三道大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肆繁荣。老式坡面楼房100余座、为方圆名镇。明末屡经战乱,集市萧条,冷落不堪。据饶良《邱氏族谱》载:泌于明季干戈抢之际,凋敝之余也!昔左良玉与刘国能战于姚梁(饶良之讹也)……视其遗民,存者无几。后经明末一段移民恢复发展,到清代中叶,集市复兴,山陕商贾在饶良设商号48家。随着贸易的繁荣发展,到清同志年间,为加强集市防卫,集资筑寨。就饶良故城迹为基,堆土达丈余高。到清光绪十八年还有饶良古镇“岗峦清秀“清流映带。更有林木丛蔚“商民云集的记载,明清时,饶良曾是南下荆襄,北上汴洛,东连淮海,西接秦巴交通要道,水陆通衢,集镇为十字街市,水旱码头,店铺林立,百余座明代坡面楼鳞次栉比,民房群整齐壮观,成为商贾云集的名镇。从汉江来的船只沿唐河溯流而上,可直达镇南边寨墙附近,各地商贾往来不绝,河上码头一派兴隆。这期间,山陕商贾的商号多达48家,清同治年间、1923年、1935年曾三次修寨垣。 现今围绕镇区外环呈东南西三面U形寨体,卧峰环绕,土城寨顶,草木丛生,寨岭高耸,踏步践行,顿觉神气清爽…。
饶良最早源于绕凉,据载,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途中曾在饶良东菜园大槐树下避暑纳凉,一觉睡到太阳西沉,仍为树阴围绕,因而得名绕凉,又因饶良镇区东有马庄岗,西有红云岗,是典型的槽形平原地形,且东、南、西三面环水,发源于方城、社旗交界处大乘山的温凉河与饶良西小泥河像两只玉臂将饶良镇环抱其中,素有“饶良盆地”之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后世遂谐名为饶良,意为“富饶良好”。饶良当地民众口风常称为“尧良”一直延用至今。
历史变革,岁月苍桑,物换星移,饶良虽然历经战乱与灾荒,然而历史终究湮没不了昔日的繁华,现仍存在多处遗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该镇的东部和西部那绵延雄伟的古寨墙,一千多年来依然城寨环绕,巍峨青峦,古寨墙为今天的世人见证了古镇的昔日古老历史。在古镇南段老街,现存的古老物件,重梁起架老宅,古汉青花砖,牌坊条石,数条古墓碑等等,让今天的人们见证了,古镇饶良的历史久远,文化沉淀和昔日商业的繁华,明清老宅的建筑风格。原镇西北处有清代画家杨玄墓的故址,曾经成为游人瞻仰古人遗迹的绝佳去处。除此之外,该镇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镇区八座大庙四座小庙极具影响。方园数百公里的善男信女都赶到饶良朝拜。成为当时一种佛法圣殿,灵气宝地。
饶良古城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城门楼5个,四角各设角楼一个。城内8座大庙,四座小庙,历为光佛盛儒之地。抗战时期,泌阳县立中学和泌阳县简易师范曾迁此办学。1944年于饶良东北大寺处建校舍200余间,兴办河南省私立文华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明清时,饶良镇为十字街市,东山货街,西怀货街,店铺林立,百余座明代坡面楼鳞次栉比,民房群整齐壮观,成为商贾云集的名镇。这期间山陕商贾的商号多达48家,清同治年间、1923年到1935年曾三次修寨垣。40年代末期,这里仍然生意兴隆,车水马龙
镇区曾经 西药房6家,杂货行店5家,烟酒百货4家,粮油及牲畜交易行生意红红火火,还有客栈3家,染坊4家,饭店5家,骡马店1家,猪羊、屠宰行3家,铁、木、金加工坊及缝纫店、摊贩点30多个,卷烟厂1家,生产的香烟曾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长期以来,饶良镇沿袭农历单日集,每逢农历2月29日为传统庙会。鹤蚌、旱船、高跷、花灯等传统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引来八方宾客观光经商。岁月更迭,饶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抗日战争时期,属饶良第四区。
饶良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遭战匪祸乱。特别是土匪头子牛疙瘩“乘守备不严“突袭入街“敲诈勒索“烧杀奸淫“搜刮民脂“掠夺资财“盘距两个月之久。百姓出逃“商号关门“集市再度冷落。到解放时全街有中西药房六家,杂货店五家,烟酒商店四家,一家卷烟厂,六家饭店,一家骡马店,三家猪羊屠行,铁、木、银器加工七家……在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饶良得以恢复发展,先后为区、乡、社、镇政府驻地,是方圆十余公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街一条、呈南北向,长三里。商业,集市贸易都集中在此街。县第三高级中学设在街东北寨内。影剧院(戏院)在街中心)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由于饶良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降低,所以1972年遭洪水袭击后,贸易渐向北发展。(原明清老街特别繁华,商业贸易鼎盛)。挖开了北寨口扩建新街。饶良传统单日有集,农历二月有庙会,现代名曰物资交流大会,一直传于今天。
饶良古镇寨墙是四面环绕。可防攻防洪之用,守攻防备,闸洪泄水有功!曾经古寨墙顶上十分宽阔,能并驾两辆农用牛车贯行。寨墙长度曾有古人丈量记载:共长九里13步。(约4527米)有五门五路,四角四个炮楼,八个炮卷。原初在南寨墙外路西有两个石碑,北寨门西侧也有石碑。在石碑碑文上篆刻有饶良的地名志情。可惜的是现今早已丢失无下落。古寨东长坊称为东关、西长坊为西关,北长坊为北关,南关常年蓄水,且南关谐音难关不雅,故南关没有建设。三关都有城门
饶良古镇在历史中有很多古迹建筑。最具盛名的有:八大庙四小庙、古寨墙、东西楼院。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这座饶良古镇曾豪华精致的东楼院一处小过厅。 东楼院原建址位于饶良镇北十字口(老鸡蛋道口。从现今尚家后宅到原天然诊所一带)占地面积约6800m2东楼院小过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建于明朝中期,万历年间。当时饶良古镇有东西两楼院,从大门进入是一进四五的宅院。当时东楼院比西楼院要大四倍左右。东西楼院均设有堂楼、对厅、大小过厅、书斋楼、圆门院、还有花园、假山、奇石、亭子。这些都是古典宫廷式建筑风格。以前在东西楼院是迎官接诏,来往官员的下塌地。 时至今日依然遗存有西楼院六间青砖瓦房古式建筑。而东楼院小过厅还遗留有三间青砖瓦房古建筑。现存的东楼院小过厅座西朝东,古青砖建筑,重梁嵌栋,重梁柱子起架,木雕柱石结构。房脊上曾有海马、小兽、跑坡兽。就是古时常说的五脊六兽。四尺房檐上有遮檐板,屋檐上有淌水沟檐,小猫头组成。檐下是迎风板和柱子,柱础石为上圆下方青石礅(天圆地方型)柱子上方和墙连接有后扎筋,外露吃虎头。在迎风板下边设有两扇上空下实的木门。由于是过厅,该房设有两个大门,大门均为木制错缝门,门脚下面是一块宽大的全通门坎礅石,方宽石承托着整个门坐基。在两条重梁起架的四分之一处,均有木柱,木柱中间设有屏风,屏风内雕有迎风板和四扇上空下实的屏风门,屏风门即中仪门,平时中仪门紧闭,只有在年来节到,或接官应诏时,木门才被打开。平时人们只去屏风的两边,屏门有两个窗户长三尺三宽三尺二,均系窗楞横穿,小过厅向西北约二十米处是东楼院的花大门,大门脊上也是五脊六兽,门内有檐板,迎风板,迎风板下两扇木大门,距外墙边约三尺左右。出花大门就进入街道,即是饶良古时的北十字口。(原南十字口到北十字口街段商业门店众多,非常热闹繁华)走出北十字口便是闹市区,向北约十米之间便是饶良原邱氏家族的功名牌坊。其牌坊雕刻的十分精致。
在这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厚积了饶良的古老文化。历史溯源有史为料,已有1500年。饶良古文化在现今还有多处可以印证。随便在古镇寻问当地老人就可知道。饶良八大庙四小庙、古寨墙、众多儒学庙宇。古牌坊两座,官井一口。刘秀歇息地东菜院处古槐旁遗留古井。古牌坊条石数条。大清光绪年间石刻墓碑一个。光绪1825年见石碑一个(一面密麻篆刻有文字:候铨知县进士甲寅等字样)。明清老街老宅共有33间。其宅均系重梁起架,古青砖墙壁体。各种砖花造型尚存。现遗留有清代乾隆己酉年间(1789年据今已有223年。乾隆己酉当年进士三甲有98人。一甲3人二甲33人三甲62人。乾隆时年为54岁)石刻碑文一个。一些篆刻字尚可辨。老街现遗留有古青花砖共计12块,而且保存完好。花砖长约一尺四寸,宽约七寸,凸形花明显,做工精巧,可见古人对美的追求,及对雕刻的重视。木、砖、石等物体的雕刻工艺。花砖的价值是对研究古代造物审美的一种佐证、汉砖雕刻花形也是古人的一种时尚民风。东楼院门坎通石是特点。西楼院厚宽的红木门墩也是亮点。走进一处处老宅院落,探寻饶良众多古文化缩影,越发感知饶良的深厚古文化魅力非凡。
饶良东菜园大槐树:名为九蓬楼。因高有九盘,枝梢杆叶,一层层盘旋阔生,共有九蓬而得名。树高约五丈开外。树围粗如大碾盘,老根盘生。据说树大,树枝干叶有的都快垂在地上,树大树叶稠密,树荫庞大笼罩一方。刘秀当年便在其树身,树荫笼罩下得已休息,树阴凉围照遮挡阳光,绕凉始称也在此含意之中。巨大树木得宝地而生,其根深枝壮,盘盘枝叶旋转而立顶,九连蓬生,一棵大家槐树可以说是得饶良一方水土之灵气,汇聚天地灵气,蕴韧而生,其壮观曾映昭四方,许许多多体虚病弱者更是敬树为神灵,人们在此铺纸接“药”求来医病,当时成为一大奇谈。古树有如此之海壮更得益于,大槐树周围一口古井,此古井至今依然见在,而且还涌泉蓄水,源源不断。靠近村东菜园,民众以前吃水,浇菜来从此井采水,取之不尽,古而不枯,如今探望方口圆砖堆砌的老水井底,蓄水满盈与底。如今古大槐树荡然无存,一棵环臂粗的小家槐树还在周围昂天而生,古老的传说,古井的沉默,任岁月漂泊,它的状观与灵气,沉积在当地老人心里!
饶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多少岁月洗礼。在饶良有听不尽的古老文化典故,地方特色景物。现保存有古寨墙,古宅院、古牌坊条石、明清一条街道、饶良有关的传说、春季二月庙会、庙宇、通过泌阳县志、南阳府志、一统志等,无不彰现出饶良古韵、饶良文化的缩影!在饶良,当你和年近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一辈人谈心,总会感受到饶良的神奇、神圣。最具代表性的“邱”氏家族。尚氏族谱中也微缩了饶良的辉煌繁荣! 现今当你来到饶良镇区内,依然能一睹那明清古宅“西楼院。”在这个四合院里。东西对衬,重梁叠柱,每个门框角下方衬垫着厚厚的红木方门墩,圆木红柱下的天圆地方石墩门顶柱,屹立巍峨。青砖八字型屋角,显示出当时独特的砖木建筑风格。这两座六间明清古宅古建筑韵味十足。房檐用方块长短木排列有序,整齐重重叠起,横竖木柱、房梁、屋角、都是别具一格。原为“洪状元府”后为“邱氏”家族大宅院。原来在街东还有座东楼院。可惜的是东楼院已在多年都被拆除,现今还有东楼院小过厅也是三间古建筑风格的青砖瓦房。这西楼院和东楼院小过厅房宅依然保存,让人们见证饶良曾经的繁盛与辉煌!
饶良古建众多:其中八大庙,四小庙最具影响。古时阳平郡曾设在此,而今西湖邻近之大桥便采用“阳平大桥”饶良曾有一条明清老街,店铺林立,商贾繁荣。原有一座“洪状元府”后成为饶良“邱氏世族之宅”这座宅院就是被人们称之位:西楼院”它的对面一排大面积古式宅院便是“东楼院”如今西楼院还残留六间青砖瓦房,古建筑风格,重梁起架,天圆地方房前顶柱,房檐长短木托顶布局、厚方木门墩依迹可辩。东楼院现也仅存当年一处小过厅。在东楼院小过厅也能看到当时的古派建筑风格。重梁起架,长方大石门坎墩石,一尺半长的大青砖,造型古朴别样的门牌框架,天圆地方青石房顶柱这些都还在。饶良原还有一口官井。官井是官家所私用之井原址在西南老街。饶良曾有两座贞节牌坊,其中一座最为壮观。牌坊宽石板上刻有二十四孝图,西游记人物等。饶良除了八大庙四小庙外还有一座庄院,这就是清净寺(民语所说的佛堂”现今清净寺为后修建造。以前有原址及造型。饶良有古留寨墙。最初东西北寨墙墙城都有。号称三关:东关北关西关。南关常年蓄水,况且南和难音同,(难关)显的不吉利所以没有建设南关。三关各有城门楼。翘角飞檐,座震威武状观。
饶良旅游焦点:古留土寨墙。饶良村有一条东,西环绕的土墙古寨从古至今穷工极巧、巍昂龙延在饶良大地!汇古今人之智慧筑建,展中原豫宛之广峁,寨存古今,魅力依然!古守攻之要塞,今留景观之神采!踏寨墙,游村野,饶良村田野两畔分布,翠树绿草,野花雀鸣,清静寺,祖师庙,云宗寺尽在寨顶可赏,民炊烟袅袅,五谷之香皆闻,富饶良好,寨墙环绕,神州大地,豫饶之都,此处幽景顶天地而华盛,聚日月之灵气,护饶良古往今来,古寨墙自饶良中学西南侧,向南延伸,东寨墙,弯向南寨门为终端,西北寨自西小门,向南拓展、弯延伏盘,与南寨门而终机合围,呈一庞大的“U”字形状。虎踞龙盘,绕镇亮眼,登游其寨墙上端:云游前行中,视野开阔,唯其独高,一路翠树绿柏,蝶花茂草尽秧,置顶环视,村寨相依,田粮肥硕,生机盎然,勤奋的饶良人民世代在此耕种、收获、繁衍…
饶良古镇风韵佳,悠久历史展中华,工业商业和文化,自古至今数奇葩,古寨庙宇最繁华,花园社区正开发。西北两湖镇中岔,五纵五横街道跨。




饶良镇的历史溯源
饶良最早源于绕凉,据载,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途中曾在饶良东菜园大槐树下避暑纳凉,一觉睡到太阳西沉,仍为树阴围绕,因而得名绕凉,又因饶良镇区东有马庄岗,西有红云岗,是典型的槽形平原地形,且东、南、西三面环水,发源于方城、社旗交界处大乘山的温凉河与饶良西小泥河像两只玉臂将饶良镇环抱其中,素有“...

匡河乡历史溯源
早在南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这里设立了蕲阳县,位于现今的罗田县,四口塘村旧县畈成为了县治的所在地,开创了该地区历史的篇章。这里的土地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民主革命时期的匡一、张振武等,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抗日战争期间,张绩武更是率领部队在台儿庄浴血奋战,展现了匡河儿女...

禾茶溯源|017|雀墓桥之由来☞安史之乱后,嘉禾屯田,白雀栖屯上_百度知...
黑陶因最早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先发现,故名良渚黑陶。再经进一步发掘和考证,发现雀墓桥一带一共有三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分别对应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晚至古吴越文化三个不同时代。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的历史溯源
西汉时,清徐出现商业性的酿醋作坊。北魏时期,酿醋技艺由液态发酵改为固态发酵,这一里程碑式的创举,为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地阐叙了酿醋的过程。历史学家郝树侯对太原考证的结果是:在公元前四七九年前,在晋阳城(今太原市南郊晋源镇...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历史溯源
绍兴酿酒是汉民族的民族特产,其酿酒历史非常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时,就颇负盛名,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尤其是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对绍兴酒的历史演变,品种...

侯姓溯源的名人精粹
侯德天: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侯铖:山东人,明朝山东总兵;侯国弼:明朝遵义总兵,所题“天子万年”大字仍在;侯良柱:明朝四川总兵,卒赠左都督。侯继高:明朝浙江总兵,书法留在地方古迹上供人参观。侯世禄:明朝山海关总兵,在...

窑洞文化的追根溯源
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汉族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

广府文化的文化溯源
秦凿灵渠把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了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历史上第一条水上主要通道,而由漓江转入西江到岭南,必先进入广信一带。秦统一岭南后,广信一带已有不少秦守军驻守,此处扼西江咽喉,沿江东向可达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乃战略要地。因此,汉族移民也大批居于此地,加速此地的开发。在汉代,广信也出现了几位学问家,...

角斗的历史溯源
云南蒙古族主要聚居于通海县兴蒙民族乡,部分人居住在麻栗坡县的马街区,铁厂区和西畴 县的西洒镇,牛厂坝乡、那马乡,少数人零星散居在云南各地。云南蒙古族是元代派驻云南的蒙古士兵和官吏的后裔,在云南落籍已有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其民族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历史演变。今天的云南蒙古族...

中国园林有哪些?
3、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

越西县18823073944: 饶良是哪个省的哪个地区? -
欧阳骆托马: 饶良镇位(河南省社旗县)于社旗县城东南27公里处,属南阳市东大岗腹心地带,是社旗县东部最大的集镇,辖9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人口2.96万人,镇域面积5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1平方公里,省道南驻公路、鲁姚公路穿镇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隋朝曾在此设立阳平县郡,因光武帝刘秀避难至此憩息时树荫“绕凉”而得名.

越西县18823073944: 饶良是哪个省的哪个地区?
欧阳骆托马: 河南省社旗县

越西县18823073944: 河南南阳县下面有哪些镇 -
欧阳骆托马: 南阳是地级市,有宛城区和卧龙区两个区,下边有邓州市、方城县、南召县、内乡县、社旗县、唐河县、桐柏县、西峡县、淅川县、新野县、镇平县 宛城区 宛城区概况宛城区历史沿革东关街道新华街道汉冶街道仲景街道白河街道枣林街道官庄...

越西县18823073944: 社旗县的由来? -
欧阳骆托马:[答案] “社旗”的由来 社旗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缘,县城所在地社旗镇,史称赊店,因东汉时刘秀举义兵赊旗而得名,曾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历史上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的四大商...

越西县18823073944: 社旗县的含义是什么? -
欧阳骆托马: 社旗县位于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缘,“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东经112°46′,北纬32°47′,总面积1023平方公里,耕地106万亩,总人口63.1万.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社旗居...

越西县18823073944: 南阳有多少中州名镇 -
欧阳骆托马: 西峡的双龙镇; 镇平的石佛寺镇 桐柏的毛集镇 邓县的穰东镇 内乡的马山口镇 南阳的官庄镇 新野县新甸铺镇 邓县的林扒镇 方城县的独树镇 社旗县的饶良镇 就这几个吧;有什么在问我;我也是南阳的

越西县18823073944: 饶良镇有好玩的地方吗?
欧阳骆托马: 第一:在南阳盆地东沿镶嵌着一颗璀璨的古镇名珠—社旗县饶良镇.如今,走近饶良,依然能一睹东部和西部古寨墙的雄姿.第二:饶良西湖;建成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最佳人居环境.西湖水面积100余亩,岛上已经建成吃住玩于一体的综合别墅楼.第三清净寺[以前有8座大庙,4座小庙,历为光佛圣儒之地,其中清净寺至今香火鼎盛.] 近两年听说饶良的李四占很出名,在网址里都可以搜到他.

越西县18823073944: 中东被称为”火药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石油不可能制 -
欧阳骆托马: 中东被称为”火药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石油不可能制 原因是: ①从战略位置看——五海三洲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 ②资源意义看——丰富优质的石油资源是欧美国家能源的主要源地;土地,淡水资源贫乏 . ③民族和宗教看——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历史长,对抗激烈 . ④历史上看——历史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罗马帝国等都曾长期统治该地区,遗留问题多.

越西县18823073944: 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社旗县用什么教材? -
欧阳骆托马: 2016年使用教育部统一修订的,叫部编版 2017年使用教育部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叫统编版.今年的统编版是一年级的语文、道德与法制,初一年级的语文,这三个科目,也就是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这三个科目实现统一标准.

越西县18823073944: 请问西乡县的历史有哪些? -
欧阳骆托马: 西乡县古属梁州,东汉设城置县,曾为汉班超和张飞封地.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介于东径107o151—108o151与北纬32o321—33o141之间.县境东邻石泉、汉阴,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接城固南郑.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4.5...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