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的翻译

作者&投稿:宾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 文言文翻译在线~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封禅祭祀天地是古代帝王的一件大事。唐太宗也想效仿历代帝王前往泰山封禅,魏征竭力劝阻。他以确切的比喻、中肯的言词对唐太宗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患病十年,卧床不起,经过治疗,逐渐痊愈。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如果一定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绝对不行的。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只十年,陛下作为良医,精心调治,虽然取得成效,天下平安无事,但是百姓还不富裕。在这个时候隆重举行封禅大典,敬告天地大功告成,臣我实在怀疑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唐太宗听了,无言反驳。魏征的这一段话,见于魏征的《谏录》和《旧唐书》,但《新唐书》中没有记载。《资治通鉴》里载有魏征劝谏的事迹,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也删去了这一段话,真是太可惜了!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这更知他的贤明。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只是帮你找到答案。阅古文不仅仅寻字面意思,因为古人也引今据典,所以不知道古人之经典何在,必难得文章之真意。原回答者是286611944 - 兵卒 一级于2009-2-12 20:18,其解释就做到了把文章的背景都介绍清楚,相信读了以后就可以自己理解全文的意思了。 如果286611944也上来回答,请选择286611944为最佳答案并把积分给286611944.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唐代魏征的一句忠谏名言,以其哲深旨远,而流传于后世。作为一代政治家和朝廷重臣,魏征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谏诤为已任,前后向唐太宗陈谏达“二百余事”。他的《谏太宗十思疏》更脍炙人口。而唐初的太宗皇帝则较为开明。他认为天子日理万机,总会有失误之时,“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贞观政要》卷8《论贡赋》) 故能注重任贤,纳谏。魏征所提“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建议均为唐太宗所采纳。他们彼此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堪称封建君臣关系之典范,历来被史学家们所称道。

然而,唐太宗毕竟是封建帝王。后因魏征“以谏诤事付史官”,遂触“太宗怒之”。以致对魏征“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以天子的威严而论,要维护其在历史上的神圣地位,终不能容忍因“纳谏”而提高魏征的身价。曾巩正有感于此,便挥毫写下了《书魏郑公传后》这篇史论。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人史册,将会产生积极的政治效果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然后逐条批驳了隐瞒君王过错和掩盖历史真相等封建伦理观念,并在君臣关系上提出了“诚信”的观点。文章论述徐缓而庄重,辩驳简捷而有力,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说理散文。

说理与议论是曾巩散文的主要形式。他的说理文一贯注重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而说理透彻则是曾文更为突出的特色。这篇史论,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原因就在于太宗能纳谏。然而,历史上对纳谏之事始终褒贬不一。于是,作者从君臣关系入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中指出“大公至正之道”才是君臣关系的行动准则。而“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皆不可取。至于“是以谏诤为非美”的认识则更不可取。纳谏不仅有利于“治国”,且有益于后世。但是就连太宗这样的君王在其执政末年也不能做到这一点了。因而“渐不知天下之得失”,所以导致了辽东之败。文章以夹叙夹议的方法从国家社稷的“所治”与“所不治”两方面论证了纳谏的重要性。

本文到此并未浅尝辄止,而是将论题深入一步,对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剖析。文章以“切谏其君者”伊尹、周公为例,指出他们之所以“为良相”,太甲、成王之所以“为贤君”,是因为“其书可见”的缘故。它不仅使后人“知其贤且良”,而且使后世有了仿效之依据。而桀、纣、幽、厉、始皇等数君则不然。“其臣之谏词无见焉”,此“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因而使“谏诤之无传”。这便是“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的根由。通过正反史例之比较,结论已不言自明了。作者寓说理于叙事之中,既使道理得到了透彻论证,又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起伏有致,事与理互为增色。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谏诤,亦以君王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文章条分缕析,反复引证,层层推进。文中叙事、引证、议论环环相扣,理据事而存,事依理而深,使这篇史论达到了“曲尽事理,于平淡中见透辟”的艺术境地。

曾巩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散文“文以载道”的传统。他认为世之“大贤者”要“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口讲之,身行之,以其余者,又书存之,三者必相表里。”(《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其弟曾肇说:“其言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至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于经。”(《亡兄行状》)正因为曾巩斟酌损益必本于经,必止于仁义,故其抒情写景之作较少,而议论说理之文颇多。曾巩早年深受儒家“民惟邦本”,“民为贵”思想的影响,为官任上常竭力为民消灾除难。正如韩维所云:“其为政,严而不扰,必去民疾苦而所欲者。”(《曾巩神道碑》)因而政绩显著。他一生注重研讨治国之道,关心吏治,对谏诤之事往往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原则。曾巩这些思想除了身体力行之外,在其文章里也多有体现。这篇史论中,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实际上这是旨在公布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或许有了魏征作楷模,又有“兴天下,报国家”之心,(《上田正言书》) 曾巩为“治国”而落笔的勇气也因此而倍增。曾巩的文章往往“皆因事而发”,故内容充实,绝少空谈。本文虽侃侃而论,却要言不烦,语出有据。虽在传后,也并无说教或多余之感。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 文言文翻译在线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

曾巩书魏郑公传原文及翻译
”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益知其贤云,岂非然哉!岂非然哉![1]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

《曾巩 书魏郑公传》(曾巩)诗篇全文翻译
曾巩 书魏郑公传 曾巩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曾巩 书魏郑公传 【原文】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1,而魏郑公之徒2,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3,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

曾肇文言文翻译
6.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的翻译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

关于八大家曾巩
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

後文言文
4.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 文言文翻译在线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

曾巩的文章有哪些
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

欠伸的解释
” 《汉书·翼奉传》 :“故臧病则气色发於面,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唐 柳宗元 《读书》 诗:“欠伸展肢体, 吟咏 心自愉。” 清 钱谦益 《题<归太仆文集>》 :“﹝ 熙甫 ﹞偶拈一帙,得 曾子固 《书<魏郑公传>后》 ,挟册朗诵至五十馀过,听者皆欠申欲卧, 熙甫 沉吟讽咏,...

唐宋八大家里有位曾巩……
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

“唐宋八大家”是( )
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 文言文翻译在线 -
乌翔藿香: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宋史 曾巩传翻译 -
乌翔藿香: 《曾巩传》及其翻译如下: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翻译下面古文 答曾子固书 王安石 -
乌翔藿香: 有很长时间因为生病没有问候,我实在很想念你.上次写信时,猜想子固你没有花时间读经书,所以就提了一下.这次接到你的来信,信中疑心我说的经书,是指佛经,而教诲我佛经败坏风俗.其实我只是说读经书,为什么要把它和我国圣人写...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急
乌翔藿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请帮我翻译下古文,急需!! -
乌翔藿香: 1.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他们的锋芒不可阻挡. 2.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希望您拨给我骑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他们交战. 3.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4.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能够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也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5.广武君策不用广武君的计谋不被采纳.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翻译文言文 -
乌翔藿香: 你好,文言文翻译如下: 臣东方朔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是兄嫂将我抚养成人,十二岁开始学习,三年时间文史都可以运用自如了.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剑法.十六岁时开始学习《诗》《书》,熟读了二十二万名句,十九岁时开始学习孙吴兵法,里面的用兵之法,也熟读了二十二万名句,总共臣共熟读四十四万句.又时常佩服子路说的道理,臣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我的眼睛像珍珠一样明亮,牙齿像编贝一样整齐洁白,勇敢像不避狼虎的孟贲,奔跑的速度像骑马也追不上的庆忌,廉洁像古代非妻所织衣服不穿的廉士鲍叔,诚信像与女子约会而河水上涨女子未来也仍不离去的尾生.正因为这样,才可以成为天子的大臣.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希望对你有帮助.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是什么意思?? -
乌翔藿香: 翻译:(什么叫愤呢?)愤,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想要尽快解决却有不能把它弄明白的心里状态.(什么叫悱呢?)悱,就是(一个问题已经思考之后,却没有考虑清楚成熟)想表达却又(表达的不全面或者)不能说出口的心理状态. 出处:...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文言文翻译 -
乌翔藿香: 这应该是刘备临死前对阿斗说的话“朕初疾但下痢耳(我当初得的病不过就是拉肚子罢了), 后转杂他病(后来转而感染上了别的病症), 殆不自济(终于知道自己不中用了). 人五十不称夭(人嘛,只要到了五十,即使死了也不叫夭折),...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古代汉语2翻译 -
乌翔藿香: 31. 收拾行李将要各自回去32. 硬要曾子同意33.(老师的人品)如同经江汉之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34. 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35. 征讨戎狄,惩罚荆舒 从前,孔子逝世,(弟子们服丧)三年后,收拾行...

阿勒泰地区15926228171: 知昔日 始可喻今者 观己事 可以察未然的意思? -
乌翔藿香: 知昔日 始可喻今者 观己事 可以察未然 意思是: 知道过去才可以明白现在的观察自己的事可以用来观察未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