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天下用典名句

作者&投稿:抄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处理“关系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和睦,但不求一致。这句来自《左传》的古语,讲的也是这个问题。就像烹调汤羹,水、火、盐、醋、酱油等都要有,才能做好鱼肉;就像演奏音乐,乐器、演奏者、感情、旋律、歌词都要有,才能相辅相成。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谁愿意住在这样一个单调的地方呢? *** 同志还引用了法国文豪雨果的说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借这句话说明,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原典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chǎn)之以薪。……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释义

上文中的“据”,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梁丘据。梁丘据善于揣摩齐景公的心思,对于齐景公交办的事务从不敢怠慢,总是卖力而为,因此深得齐景公的赏识。齐国大夫晏子却视其为“社鼠”(社庙中的老鼠,指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危险人物)。在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中,晏子批评梁丘据能同而不能和:国君认为可以的,梁丘据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梁丘据也说不可以。接着,晏子用了两个比喻,“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意思是,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并得出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与“同”,表面上看很相似,实质上大异其趣。“同”,是绝对的一致,既无变动也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和死寂。“和”如“和羹”(为羹汤调味),必须齐之以味。“琴瑟专壹”为同,《礼记·乐记》孔颖达疏云:“唯有一声,不得成乐故也。”琴瑟相和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故《诗经·鹿鸣》曰:“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2)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春秋传》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请问有《晏子对齐侯问》有原文吗?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传二十·八)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写出与水有关的成语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意思:用水来给水增味。比喻随声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以水救水yǐ shuǐ jiù shuǐ 出处:《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意思: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

文言文阅读左传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 齐侯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子犹驱车来到。齐侯说:“唯有梁丘据跟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与您)相同而已,哪里说得上和协?”齐侯说:“和协跟相同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不一样。和协如同做肉羹,用水、...

读《儒家思想》有感,,,急求帮助,要字数多的!!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君子同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怎样写读后感
在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中,晏子批评梁丘据能同而不能和:国君认为可以的,梁丘据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梁丘据也说不可以。接着,晏子用了两个比喻,“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意思是说,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

描写水的词语
成语出处:《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成语示例:18. 以水济水 成语发音:yǐ shuǐ jǐ shuǐ 成语释义:用水来给水增味。比喻随声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成语示例:有...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翻译
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翻译: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呀。出自《齐侯至自田》,原文如下:齐侯至自田,晏了侍于遇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口:“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费焉。宰大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晏子论和与同翻译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翻译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

求左传一段古文翻译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莆田市18826311339: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中的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郦鬼先希:[选项]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莆田市18826311339: 以他平他在晏子对齐侯问中是什么意思 -
郦鬼先希: 晏子对齐侯问是出自《左传》,由左丘明写的编年体事件. 原文 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

莆田市18826311339: 君子同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怎样写读后感 -
郦鬼先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

莆田市18826311339: 翻译左传这一段 -
郦鬼先希: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 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 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 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 然.君所...

莆田市18826311339: 请问有《晏子对齐侯问》有原文吗? -
郦鬼先希: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传二十·八)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莆田市18826311339: 君子交友需要注意些什么? -
郦鬼先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

莆田市18826311339: 什么叫专一?
郦鬼先希: 基本信息 词目:专一 拼音:zhuān yī 英文写法: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解释:1.亦作"专壹". 2.同一;齐一. 3.纯净不杂;专心一意. 4.专门;一味. 造句:我心思专一的在听老师讲课. 详细释义 基本解释 [single-minded;...

莆田市18826311339: 用两个水的成语造句 -
郦鬼先希: 1、若厨师只懂得“以水济水”,这样的汤谁愿意喝? 2、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莆田市18826311339: 将水火佐料等食物放在一起才能煮出一碗美味的汤 是晏子说的哪句话 -
郦鬼先希: 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出自《晏子对齐侯问》. 原文: 《左传》(传二十·八)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

莆田市18826311339: “中和”观念对中国古典艺术有那些影响? -
郦鬼先希: 古代“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正>“中和”的观念产生是很早的,《国语·郑语》中记载,西周时太史太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并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把不同元素相互配合求得矛盾均衡统一称之为“和”,只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