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萧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ěr 耳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耳 ěr
(1) 听到,听说。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一. 基本解释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 :木~。银~。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 :~房。鼎~。
4. 听说 :~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想当然~。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二. 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三. 详细解释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3)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扣耳勺”。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耳状的东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秋雨叹三首》
(7)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8)末位语气词:罢了。 主君亦不好士耳。——《韩诗外传》
四. 组词及造句
1、木耳
造句:为探寻稻草高产栽培木耳的技术,进行了经特殊处理的4种规格的稻草丝和5种其他原料,以及不同规格的栽培容器和不同出耳管理方法栽培木耳的试验。
2、外耳道
造句: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2份胆脂瘤上皮组织匀浆液(观察组)及10份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匀浆液(对照组)中PGE2水平。
3、中耳炎
造句:结论: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尤其对判定骨质破坏的范围和胆脂瘤的部位,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耳垢
造句:通过比较两种类型耳垢的日本人的DNA,研究人员鉴定出了控制耳垢类型的基因,研究结果刊登在周一发布的《自然遗传学》期刊上。
5、苍耳
造句:结论:由祛风药辛夷和苍耳子组成的辛苍汤治疗哮喘缓解期慢性气道炎症,具有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和血清IL5浓度、降低气道阻力的作用。






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在不同的语境是不一样的意思。总得来说有如下几个意思:
1、第二人称代词,你(加上等就是你们的意思)
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又如:尔当(你);尔躲(你身上);尔汝(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的亲密互称);尔济(汝辈,你们)。
2、那
例如:尔夜风恬月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3、 这个;此。
例如:问君何能尔。——晋·陶渊明《饮酒》
4、 如此;这样。
例如:尔毋从从尔。——《礼记·檀弓》
5、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例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6、相当于“了”
例如:非死则徙尔。——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应诺声。相当于“是”。
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8、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例如:唯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相当于“罢了”。
9、表示语气:表示陈述语气
例如:噫嘻成王,既昭假尔。——《诗·周颂·噫嘻》
10、表示判断语气
例如:器之与人,非有尔。——《公羊传·桓公二年》
1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例如: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公羊传·僖公二年》。
扩展资料
尔,读作ěr,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可以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可以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
参考资料尔百度百科

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听说,耳闻;罢了;表示肯定;位置在两旁的等。

文言文耳的意思
①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耳的基本字义
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文言文中的“耳”有很多解释: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指耳朵;

2、听觉、听力,如耳识、耳性,耳重,指耳朵不灵敏;

3、指耳状的东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等;

4、指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5、指听到、听说如耳食之学,指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


例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中的“耳”指:双耳;耳朵。下面就这篇文章做一个解析说明。


【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作品出处】《刘禹锡集》

【作品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听说,耳闻;罢了;表示肯定;位置在两旁的等

①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文言文翻译“耳”?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固定格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文言文云耳意思
1. 文言文耳目是啥意思 耳目ěr mù 1. 耳朵和眼睛。 例:《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 2. 相当于视听,见闻。 引申为审察和了解。 例:《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 」 3. 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 例:《左传•成公二年》:「师之...

文言文耳的用法
古文中“而”字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

你知什么文言文
1.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 一、尔拼音:ěr 释义: 1、你,你的: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廋耳”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廋耳”在文言文中是“藏匿”“隐藏”的意思。“廋耳”一词出自 《宋史·曾公亮传》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

文言文的也,乎,耳,安,焉,孰,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

文言文的断句规律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断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4. 文言文特殊句式 原文出自北宋 苏洵《六国论》中的内容,原文应是“其势弱于秦”.而原文的语法构成是:其势:定中短语,充当主语;弱:形容词,充当谓语;于秦:介宾短语,由于介词“于”的述词“弱”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于宾短语“于秦”是表比较对象的补...

什么是文言文实词虚词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2. 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

文言文怎么才是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你在哪文言文怎么说
3.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一、尔拼音:ěr释义:1、你,你的:尔父。 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 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白河县15560602596: 文言文耳字一词多义 -
种天甲硝: 耳 名词义: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

白河县15560602596: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
种天甲硝: 在文言文中耳意为:罢了

白河县15560602596: 古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拜托了各位 谢谢 -
种天甲硝:[答案] 语气助词.1、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2、表示肯定,相当“呢”.

白河县15560602596: 铁杵成针的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
种天甲硝: 罢了,语气词.

白河县15560602596: “耳”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种天甲硝: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白河县15560602596: 文言文中“耳”除了有“罢了”意思之外,还有哪些 -
种天甲硝: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于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

白河县15560602596: 古文中"耳"的意思很多古代寓言中有"耳"这个字,意思不明确.请告诉我它的于意思是什么. -
种天甲硝:[答案]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

白河县15560602596: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中的“耳”字是什么意思? -
种天甲硝:[答案] 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白河县15560602596: 杀骡乘鸡 文言文中的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中的耳是何意思 -
种天甲硝: 我觉得解释为“而已、罢了”.从前后文来看,主人解释原因“家里贫穷,离集市远,不能买到肉罢了”,意思是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解释为“而已、罢了”更符合说话人的语气.

白河县15560602596: 古文中的"耳"有"原因"的意思吗 -
种天甲硝: 耳:ěr除了关于生理,功能方面的解释以外,还有'动词'、'语气'、'连词'方面的解释:〈动〉(1) 听到 , 听说 .如 : 耳食之学 ( 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 ) ; 耳顽听不进去 ) ; 耳生 ( 听来生疏 ) ; 耳决 ( 犹耳闻 )(2) 附耳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