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耳的用法

作者&投稿:锺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中"而"有哪些用法

古文中“而”字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做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3.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

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

“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

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4.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

《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

《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5. 古文中 耳 怎么解释讲下用法,各位快点帮帮忙吧

【说文解字】

耳 [er3]

卷十二 耳部

反切:而止切

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I

ěr

ㄦˇ

〔《广韵》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於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鲁迅《坟‧人之历史》:“则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而疾走.”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郭沫若《游大理‧负石观音》诗:“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10.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11.姓.

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II

réng

ㄖㄥˊ

〔《集韵》如蒸切,平蒸,日.〕

见“耳孙”.

6. 耳字的用法

ěr

<;语气>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7. 耳字的用法

ěr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8. HELP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诸)

zhū

ㄓㄨˉ

众,许多:~位。~君。~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犹“之”:“能事~乎?”。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ěr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10、通如,好像,如同。含有而字的文言文摘录如下: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文言文而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而的用法有: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

文言文"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而"字的用法,详细介绍如下:一、而字的用法介绍:1、连词表并列关系 而字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表示它们在意思上是并列的平等的,没有偏重或偏向其中任何一个的意思。例如黑质而白章,此句中的而字连接了黑质和白章两个并列的词语,表示黑色的质地和白色的花纹都是蛇的特征。2、...

文言文中的而有几种用法
5、表小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启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小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如下:1.表修饰翻译为:...地或不翻译。2.表转折翻译为:但是。3.表并列翻译为:而且。4.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或者就。5.表果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资料扩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如下: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7、表示因果关系...

文言文而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而字用法归纳:1、第二人称代词。2、一般作定语例,某所,而母立于兹。3、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4、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1、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例如:凡山川、林泽、城池、宫室、台榭、府藏、郊兆之事,巨细必记,南北相视,左右相向,奇曲相察,俯仰相望,远近取与,明堂法度,既载山川之形,而置州域之界。表示并列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示递进...

文言文而的用法主要有6种
文言文中的“而”是一个重要的连词,其用法非常丰富,以下是“而”的六种主要用法:1、连词表并列:“而”可以连接两个词或短语,表示两者并列关系。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而”连接了“敏”和“好学”,表示两者并列,即既聪明又好学。2、连词表顺承:“而”还可以表示动作的...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下: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而用作代词,表示你;你的。这样此。用作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用作动词,表示如,好象...

密云县18562444676: 文言文耳字一词多义 -
单池大黄: 耳 名词义: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

密云县18562444676: 耳字的用法 -
单池大黄: 耳 ěr <语气>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密云县18562444676: 古文中耳怎么解释讲下用法,各位快点帮帮忙吧古文中耳怎么解释br
单池大黄: 【说文解字】耳 [er3]卷十二 耳部反切:而止切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耳 Iěr... 如:耳房;耳门.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5.谷物...

密云县18562444676: 古文中的"耳"有"原因"的意思吗?正为此耳,《急不相弃》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 -
单池大黄:[答案] 古文中的"耳"没有"原因"的意思.用在句末有两种用法: 1.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密云县18562444676: 文言文《驱蚊》中耳的意思?快!!!! -
单池大黄: 耳是'用法'的意思"原来用得不如法耳.""原来是你把符的用法搞错了.”

密云县18562444676: 《驱蚊》文言文中'原来用得不如法耳'的耳是什么意思
单池大黄: 原来用的不如法耳:原来是用的方法不对. 讽刺了像道士这样狡猾奸诈、招摇撞骗的人. 讽刺了像买符者这样迷信、愚昧、盲目崇信法术的人.

密云县18562444676: 廋耳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单池大黄: 廋耳 廋:细小;不茁壮,消损;减少. 耳:语气助词.1、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表示肯定,相当“呢”. 摘自《百度百科》

密云县18562444676: 驱蚊文言文符、或、耳是什么意思 -
单池大黄: 743374606 真是答非所问!译文: 有个道士说自己法术高强,写的一手好驱蚊符(就是和蚊香一样功能的符纸).有人从道士那里要来驱蚊符贴在屋子里,结果到晚上蚊子越来越多了,这个人就去责问道士.道士说:“让我去你那里看一看.”看到那人贴的符以后说:“原来是你把符的用法搞错了.”那人问:“那该怎么用呢?”道士说:“你每天晚上先把蚊子(从蚊帐里)赶出去,然后在贴在蚊帐里面.” 符:巫道之人用于辟邪的东西.或:有人 耳:语气词,罢了的意思

密云县18562444676: 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 -
单池大黄: 1 使动用法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又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寡人闻,即使寡人听到) 2宾语前置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柬》中,“忌不自信”,谓语是“信”,宾语“自”在谓语“信”前,明显倒装了,应该解释为“相信自己” 分别对应你说的两种现象,看看例子,一目了然!

密云县18562444676: 古文中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单池大黄: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