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诛少正卯

作者&投稿:澹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一生官运最旺的时候,是做了两年左右的鲁国的大司寇,并代行鲁国宰相职务。孔子掌握司法大权之后七天便诛杀了闻人少正卯,诛卯是孔子司法生涯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受非议的案例。

这事最早记载于《荀子·宥坐》:

少正卯到底犯了哪种应诛之罪?孔子的弟子心存疑问。

孔子答复说,有五种罪恶而盗窃(强盗、偷窃)都比不上:一是内心通达却用心险恶,二是行为邪僻而且顽固不改,三是言论虚伪并善于狡辩,四是专记各种丑恶反面事例且十分博杂,五是赞同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有其中一种就该杀,少正卯五恶兼具,其举止足以纠集门徒结党成群,言论足以掩饰邪恶蛊惑众心,强力足以独立自存对抗正义,是小人中的枭雄,不可不杀。

现在看来,这都是些什么罪状呀?!没有一条具体罪行,让人难以理解。当子贡对诛卯提出疑问,孔子曰:“赐退,非尔所及”,意思是:子贡,你退下吧,这不是你能理解的。

对上述记载作案例分析,首先要问,孔子认为少正卯“五恶”皆具,不可不诛,有否礼法依据?

孔子所居之世,虽未有公布的成文法,但夏作《禹刑》、商作《汤刑》,至周有《九刑》、《吕刑》,是有一套不公开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周礼已比较完善。“五恶”是否为当时礼法所不容?孔子之前没有关于因“五恶”被诛的先例记载,孔子当时没有引用礼法方面的依据。

至于后来的《管子·法禁》记载:“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荀子·非十二子》记载:“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礼记·王制》记载:“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这些典籍都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时期后人所编,上述内容难以证明孔子当世“五恶当诛”已然存在。更大可能是孔子诛杀少正卯后,后人将孔子的思想、认识、言行奉为礼法、编入典籍。

从反面来说,如果“五恶”在当时真有礼法依据,孔子能不引法据礼?因此,可以断定孔子认为少正卯“五恶”皆具、不可不诛,实际上缺乏礼法依据。孔子之诛少正卯,可以说是典型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难以服众!

对此,孔子是清楚的,他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手法来强化诛卯的正当性,那就是类比。他把少正卯与尹谐、潘止、管叔、华仕、付里乙、邓析、史付等归为一类。尹谐、潘止、付里乙、史付事迹不详,管叔因叛周被周公诛;华仕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被姜太公诛;邓析是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家,他改变旧制、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听君命,被郑国执政大夫驷歂杀害。这群人的共同特征是以下犯上、悖礼反礼。孔子正是通过类比的手法,就此把少正卯打入反礼制的另类,上纲上线,扣上反礼制的帽子,这是一个涉及定性的关键环节,是把少正卯推向死亡关键一步。这一手法后来被历代统治者效法,演绎了难以数计的冤假错案!

 “此五恶不成罪名,供君子之笔诛则可,供大司寇之按律惩办,则无此律法也。如在今之世,是曰违法杀人……嗟乎,少正卯当从何处呼冤哉!”——这是民国报人何海鸿对诛卯的见解,相信不少人也是如此想法。的确,这是一个张扬人治、否定法治的典型案例。用现在的话说,孔子不是以法律思维来考虑问题;作为政治家,他从政治、社会秩序的大局来考虑问题,孔子的这种思维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治政理念。不可否认,人治有人治的优越,能及时、灵活处理社会关系;“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也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治。但任何治政最基本的是法,否定法治必然带来“随意”与“专制”。

把上述记载作为案例来分析,孔子所列五恶中,除了第二恶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地涉及行为,其余说的均是思想言论。看来少正卯确实没有什么具体明显的犯罪行为,但是孔子知微见著、以小知大,警觉到其思想、言论对礼乐秩序的威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敏锐。《法经》说:“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律始于《盗》、《贼》”,但孔子更其深刻地指出“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认识到反对礼制的思想、言论对统治阶级的破坏作用之巨,与盗、贼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孔子断然对思想或言论定罪处刑,并且毫不避讳地说:“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公开表明诛的就是“异世同心”的“心”——即思想,此案可以说是给思想和言论定罪的典型案例,一定意义上讲,开启了后世赦事诛意、原心定罪的刑罚思想,也是后来“偶语弃市”、“谤讪弃市”、“文字狱”等历代统治者不择手段控制人民思想的发端。

《论衡·讲瑞》中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说的是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孔子的生源被少正卯抢走,因此,有人说孔子诛卯是因为私怨,这实在是小瞧圣人了。

社会发展到现在,思想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作为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各国宪法、法律保障的公民权利,但这种权利无疑是有边界的,任何威胁现政权、危害现存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思想言论无不受到各国刑罚的严厉制裁。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声明:“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我国宪法同样规定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我国刑法规定了以语言作为行为方式的煽动类型犯罪、侵犯名誉信誉类型犯罪和传播色情类型犯罪等。

给言论治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言论的传播和影响超过任何时代,言论更应成为法律关注的对象。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每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另一方面,应设置一些权利行使的边界,从而避免不当行使权利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侵害。但关键的问题是要坚持罪刑法定、依法定罪,绝不能以言代法、任意构罪。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孔子之诛少正卯,有也无也,众说纷纭,历来是史家疑案。其实此案之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案例客观上对于中国历代统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事属疑,其流毒却属实。可以说,孔子诛卯这一案例,倡导了中国几千年的人治超越法治、权力超越法律的治政观念,发源了后世言禁、书禁传统和赦事诛意、原心定罪的刑罚思想,开启了历代统治者贴标签、扣帽子构人入罪的打击手法,其流毒之深,中古案例无出其右者。


孔子一当官就杀了少正卯,这是为什么?
孔子刚开始一心推崇他的治世之道,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各国国君都不肯采纳他的理论,他屡屡碰壁之后,就开始办起私学,招揽弟子门徒,替他传播儒家思想。而他办私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办私学的不止他一个人,少正卯也是在当官之余,开创自己的私塾,教授纵横术和成功学。少正卯凭借他的地位和口才...

春秋战国时,孔子杀少正卯合法吗?
排除异己,排斥“异端邪说”的最好理由。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苏轼陷身乌台诗案之时,与苏有宿仇的李定指责苏有四大可废之罪,其中一罪就是和“五恶”高度相似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孔子之治鲁,诛少正卯而齐人以为忧;孟子之相齐,言必称尧舜而淳於髠以为...
孔子治理鲁国的时候,杀了少正卯(鲁国的一个知识分子,时称闻人)而让齐国人感到担忧。孟子在作齐国相的时候,与人经常说尧舜,淳于髡认为这是在迷惑

孔子上任一周匆匆忙忙杀了少正卯!罪名是莫须有!此时满嘴仁义道德不见了...
孔子诛少正卯历史记载最早出自《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

孔子诛少正卯对不对?
本人认为是对的,因为根据历史来看,孔子诛杀掉的很可能就是类似于魏忠贤的角色(可能比魏忠贤还要邪恶,还要会伪装,可能造成的危害还要大)。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仁的具体展示吗?
孔子“杀”少正卯,不是“仁”的表现,而是“法制”需求更加明显的表现,是社会极速倒退约副产物。孔子杀少正卯,首出于《荀子》,而后《史记》《孔子家语》都有记载,似乎成了一个“史实”,但是,《史记》是汉朝跟据部分文献编撰的,《孔子家语》是三国时期的“伪作”,不可信的。真正的源头就是...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强大的势力能够独立于世,这是奸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凡是这五种人中的一种,都应该杀,而少正卯兼有五种罪行,所以先杀了他。最迟从朱熹开始,后世儒生或疑古学者逐渐运用各种各样的疑古手段质疑诛卯记载的真实性。质疑的角度包括史学举证、制度沿革、人情世故常理分析、孔子品行对比等等。

孔子为何要诛杀少正卯?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当上了鲁国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诛杀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为鲁国官员,少正为官名,卯为人名。正为王室官职,乃标准之意,以身作则之则。时有“车正”(国家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官),“木正”(国家木器制作技术标准官),“陶正”(国家陶器制作技术标准...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
孔子五十一岁时,始任鲁国中都宰,后升迁为大司寇。齐、鲁夹谷盟约,孔子被鲁指定为相礼,即鲁摄相。可是,孔子任摄相仅七日,便诛杀鲁大夫少正卯,人们都万分惊讶。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苟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逼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

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呢?_百度...
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孔子为自己辩白,少正卯有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什么...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牢俗葡醛:[答案] 《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诛少正卯是怎样一件事? -
牢俗葡醛:[答案] 孔子任小司空的时间很短,即就任大司寇.说到大司寇任上孔子的作为,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一件历来纠缠不清的公案,即孔子是否诛杀大夫少正卯一事.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案,其源头是《荀子·宥坐篇》的记载,后来在《吕氏春...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诛少卯是怎么回事? -
牢俗葡醛:[答案]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诛少卯是怎么回事? -
牢俗葡醛: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 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 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 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 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诛少正卯的古文翻译 -
牢俗葡醛: 孔子做鲁国的代理宰相,上朝听政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他的学生进来问孔子说:“那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啊.先生当政而先把他杀了,该没有弄错吧?”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其中的缘故....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 -
牢俗葡醛: 好像当时孔老二还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来.少正卯也是个大臣,老孔好象说他乱国吧,我认为是老孔嫌他在政治上抵触他吧. 《史记》卷四七 孔子世家第一七: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里面就这一句话.记得好象论语里还说来:少正卯他坐在那里,孔子过去他没站起来,空子就过去用拐杖打他,接着说了那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我认为少正未尝不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他可能就死于了政治纷争.因为所谓的乱鲁不过是孔子的角度,从他的角度法家墨家等等都是错的.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翻译 -
牢俗葡醛:[答案]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肃州区13887037484: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翻译 -
牢俗葡醛: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肃州区13887037484: 请高手们帮忙翻译《说苑》里面的一段话,谢谢!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
牢俗葡醛: 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上任第七天(另说三个月)就在东观①下把少正卯杀了.孔子的弟子们听说后急忙来见,却都不吭声,然而心里都不满(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