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学里面何为爱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涂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大爱”是指什么~

佛教的大爱,是菩萨道所奉行的大慈大悲,度尽众生,方成佛果。大慈是给一切众生安乐,大悲是拔一切众生痛苦。

不明白你这个是什么意思,是要问517数字,佛法如何解释,还是问风水,还是其他情景下的517什么意思,你需要说明情境。单纯从修行角度来说,数字的话,指的是三十七菩提道品,这个百度很详细。另外,佛法不看风水,佛教也不是有神秘的东西。佛教者,佛陀释迦摩尼老师的教导方法也,被弟子集结为经,传了下来,成了经典,典即是典籍,书籍。经过,经常,经纬,经表示的是随时间纵向而流,纵向的,弟子集结老师的教导方法,代表了一种传承。但是方法需要理解,需要修行,不适简简单单就能弄明白的,世间所学知识,数学化学等等科学,尚且需要努力才能学懂,更何况是解脱身心世界的佛法。

佛学里面所谓的爱,是指贪爱,属于贪嗔痴范畴,因为爱一旦没得到回报,就会成嗔。佛法讲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说众生无论与佛教有无因缘,无论信不信佛,都要救度。救度众生就如同救度自己一样,全心全意而且不掺杂丝毫个人利益和回报。

爱,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爱,能推动万物良好发展和进化;爱,能提升正能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
我们的爱多少带有私心,不能将爱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佛陀觉悟万法是一,消灭了我执,体现出的爱是最圆满、最伟大的。他的大爱绝对是无私的,所以就把这种无私的爱叫做“慈悲”。佛陀教导我们,向他学习,除去虚伪私心,将爱放大到无限。这就是佛教的爱。


你知道真正学佛得什么利益了吗?
佛学要布道,宣扬一种世界观,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所谓六根清净,只是佛学中修身养性的一种原则而已,并不是佛学的真正意旨。总结起来,佛学提倡的世界观是一种天地人和的和谐世界观,倡导生命平等权,提倡一种宽宏善良的大爱美德。佛之博爱,普度众生,何为佛?得其道义,心存博爱,平等看待天下苍生的...

佛学中何为色何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

佛学中怎么才能真的放下?
你先自己想想看。我再说说我的两种理解(想好了么?没想好不要看。),1、爱到极至,明白过来爱是爱,在一起是在一起。不是不再爱,而是死了心。2、以前哥哥跟我说: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是开始另一段感情。其实,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太强求,太痛苦。希望我的回答...

佛家说忌三 贪嗔痴 中的嗔死什么意思..还有7情指哪7情?
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嗔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 ,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 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嗔恨心, 暗地里算计。嗔恚心最不好,经里有说:‘嗔火能烧功德林’...

佛学中,贪,嗔,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没提到恐惧呢?
二、佛家“贪、痴、嗔”三念: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

无爱亦无忧的下一句是什么?
出处:出自佛学著作《妙色王求法偈》。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摩柯枷叶问: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 摩柯枷叶问:世间多孽缘,如何能渡?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教中的贪、瞋、痴、慢、疑怎么解释
【 疑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

佛家经典之禅语静心
12、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13、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14、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

佛学:1:何为善
从最基本的孝顺,到十善业。直到一念不生即是善。善的标准随着修行的认识和修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佛教十善: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在佛学里,爱的定义是什么? -
彭胁环磷: 看过西游降魔吗?周星驰导的?里面就讲的很清楚 里面男主人公唐僧讲的很明白 他是为世间大爱而生的 普度众生 这个大爱应该是知识 所以他得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凡夫俗子 唐僧取经书 经书就是大爱 可以让我们永世平安 但得让每一个人知道这些知识而且要都要做到 才能天下太平 佛学里面的爱应该不是个人爱情 而是天下太平 人世间充满爱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佛学里怎样讲解爱的
彭胁环磷: 爱是慈悲,是大爱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佛法如何解释爱情? -
彭胁环磷: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所以爱不是错,执迷于得失、欲望的种种烦恼而不知道中道行事,则是错误的行为.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理解爱,无论爱的对象是谁,都需要由自己来掌握好尺度.由爱导致的占有欲望才会产生烦恼.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用禅理解释一下爱情 -
彭胁环磷: 所谓的禅理中的禅,包含的内容很多,具体含义应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具足以真善美,的本质.所以,佛学也并非把爱情认为是0,或是虚空.至于佛学不能讲究爱情.那是佛学的一个规定,一个要求. 什么是爱?用我自己的话说.爱就是用一种恒久的热情,去帮助能与你白头到老的另一半.爱的底面是一个友情的友.说明,也要像朋友一样.去给她(他)你的真情.像朋友一样彼此的尊重.上面是一个爪字,可以理解为手.就是牵手扶持.也可以理解为用你所能做到的,为彼此谋求幸福. 至于佛教的理解,我无从回答.我的概括也未必准确.不过,任何时候都应该理解爱情的本质,在于彼此相互扶持的一种责任,而不能看作一种人类繁衍的方式.也不能就认为那是虚空的0.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
彭胁环磷: 他们不是堕入轮回,而是从未脱离轮回!就是因为他们执著真爱,没有虚情假意.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所以成为人类的榜样!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他的特性就是爱,所以能在人类中能得到共鸣.这也就是众生,在无始劫的轮回之中,受尽诸苦与磨难,而又因缘相续了无终止无有出期.所以有句佛教话“爱不重不生娑婆,情不移不生极乐”!真能发心,超越生死轮回,做宇宙之间的大觉者,那你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把人间的爱,升华到无尽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阿弥陀佛!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如何才能爱不生烦恼? -
彭胁环磷: ●问:「」 答:你真是问对人了.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四个字:虚情假意,我这么讲话实在太不通人情,让他们毫无想象的空间.什么叫爱?那字不是给你写得很清楚吗?一个心,一个受,爱是能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你连自己的贪瞋痴都放不...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在佛教对爱情的说法是什么? -
彭胁环磷: 佛说爱情 文 / 车雯雯 石头问: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请问佛家所说的真情大爱,有何真正的含义?作为一个凡人应该怎样才能做到真情大爱? -
彭胁环磷: 佛之心为大慈悲心,即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来行持一切善法,依教奉行慢慢就做到了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佛教的有情是什么意思 -
彭胁环磷: 有两种含义,看在什么地方用: 1、表示态度:这是佛教基本的态度,包含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 "无缘大慈",意思是哪怕跟你没有缘分,素不相识,佛都愿意来救度你;"同体大悲",就像和你同一个身体一样真实感受你的痛苦. 2、表示生命形态的分类:用现代话来理解,就是有知觉和感觉的生命体,叫“有情众生”,简称“有情”.相比之下,我们周边的物质世界就叫“无情”,或“无情众生”,也称为“器众生”

锡林浩特市18478397360: 佛教对可爱的看法是怎样的? -
彭胁环磷: 百丈怀海禅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人眼易见外物,难见自身;人意多思自己,难就他人;人心枉随前业,不识本来;人生应当自信,祛习歇心,方可归本,知行合一,学佛成佛.真心不会无真智,本然不用多妄见,制心一处莫攀比,原来如此何必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