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原文及翻译二

作者&投稿:湛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译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习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宋神宗说:“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 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失败, 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别有用心的议论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起初,吕惠卿从真州推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结为朋友。趁机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 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之职,政事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神宗)又任命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 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 使(他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宋徽宗评价苏轼
章惇曾强烈反对赵佶继位,章惇罢相并被赶出了京城,与此同时,蔡京等人也受到牵连。原来备受打击的苏东坡等人被恢复名誉,还朝为官。年轻的宋徽宗此时对党争还算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元祐绍圣均有所失, 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遂改元为建中靖国。”(《宋史纪事本末》)然而,这种认识并没有维持...

宋宰辅编年录内容
卷十四建炎元年五月癸丑的“耿南仲罢门下侍郎”条,书中列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线索。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叙述,比《通鉴纪事本末》更为详尽,体现了其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记录。《宋宰辅编年录》的体例独特,融合了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种叙事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宰辅任免...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材料三 范纯仁(苑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续费话通鉴纪事本末》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

司马光日记内容
另外,《手录》的三卷虽已遗失内容,但目录尚存,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记录范围广泛,包括仁宗朝事;二是编排非按时间顺序;三是《续资治通鉴》和《长编纪事本末》的部分内容可能是遗失部分的线索。要深入理解司马光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动态,这些日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王安石的“三不足”出自哪里?可否将一段话传上来?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迹(上)》---全文:翰林学士院这时正要对于谋求“馆职”的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做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就在他所拟定的一道“策问”中,把这三句话作为奇谈怪论而向与试者质询道: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明?
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书籍目录
吕诲劾王安石卷第五十九王安石事迹上卷第六十王安石事迹下卷第六十一吕惠卿奸邪李定奸恶卷第六十二苏轼...修两朝国史奉太皇太后(二王附)圣德政迹卷第八十二审官西院大理寺狱孔子庙庭配飨景灵宫绘像修太一...变新法卷第九十五用旧臣上卷第九十六用旧臣下卷第九十七逐小人上卷第九十八逐小人下汰监司卷第九十九...

《夜直·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李焘《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嘉祐四年(1059)五月载: “度支判官、祠部员外郎王安石累除馆职,并辞不受,中书门下具以闻,诏令直集贤院,安石犹累辞乃拜。”这首诗可能是次年春天某夜值班时所作。题目《夜直》的“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3)认识: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改革必然要触及某些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因此改革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③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须用人得当,实施得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

北宋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详细)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

舟山市19424759041: 王安石变法古文原文王安石变法内容古文原文石怎样的?
司马治复方: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见《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舟山市19424759041: 文言文王安石变法译文 -
司马治复方: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是这个么?

舟山市1942475904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
司马治复方: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舟山市1942475904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
司马治复方: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舟山市19424759041: 解释几篇文言文
司马治复方: 1. 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

舟山市19424759041: 宋史王安石传 译文 -
司马治复方: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舟山市19424759041: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 -
司马治复方: 王安石拿出《青苗法》让苏澈熟悉并发表评论,王安石说: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不要犹豫直接说出来.”苏澈说:把钱贷给农民,让农民拿出两分的利息,本意是拯救百姓,不是为了利息.但这一出一进之间,官员小吏狼狈为奸,即时有法令的限制也不能禁止(这种行为)贷款的钱即时是良民也免不了胡乱使用,即时是富裕的农民也有可能逾期,像这样,就怕法令苛刻,州县将会不堪忍受这些烦恼.王安石说:您说的很有道理,值得认真思考.从此几个月不再谈论《青苗法》 全手打,望采纳

舟山市19424759041: 《宋史 王安石传》其中一段的翻译 -
司马治复方: 王安石性格固执(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可不可,对不对,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发动改革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使众人无言以对.他更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