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35――格物

作者&投稿:蓍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阳明心学 135――格物

          (2020年7月13日9:40)

      我一直对“格物”二字心存敬畏,总感觉理解不深、不透。当听读了《大学古本序》之后,才有了一定的理解。

      格物,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把物与物分开,进一步引申为探究事物的原理。博仁导师把格物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看得见的格物。就是把物与物分开,做善事,不做恶事,属于看得见的范畴。三是看不见的格物。就是在起心动念处格。第三个层次的格物,让思想与思想不粘连。这个是最高境界的格物。

      博仁导师这三个层次的格物,我理解的就是从外向内一层一层递进“格”的。第一层次是表现在行为上的格物;第二层次是在观念上的格物,已经赋予外界事物一定概念,区分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在思想上的格物,就是不评判、不演绎一切事情。

      对于“思想与思想不粘连”,当我听到博仁导师讲解时,很是不理解,怎么讲不粘连呢?当老师举例说明时,才明白。当我们感受到外界事物时,都会把信息运输到大脑处理,这时就很容易与人的大脑里的观念粘连在一起,用我们自己的观念来看待外面这个事物,对事物进行演绎和评判。这个时候,就把外界事物和自己的观念粘连一起了。怎么区分开,就是第三层次的格物了。

      要想达到第三境界,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物。所谓的物,就是意念一动,把这个思想进行了组合,从而产生了观念,这个观念就是物。第二,什么是真相。我们认为的所谓的真相,其实是一切念造成的。真正地剥开观念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如果看到真相,就不会为外界所动,作出评判、自欺欺人的行为。

      但我们很多时候,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观念之物,很难区分开真相之物。不管别人,我反正经常如此。

      举个例子,这段时间,我遇事时时表现出焦躁不安。贴个壁纸吧,人家推迟了一天,就说下午5点前来不了就不贴了。完全没有了以前善解人意,换位思考认为人家肯定有事,不能按时到来。妻子也说我,这段时间和以前大不相同,怎么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呢?好象变了一个似的。

      我也能感觉到这一点,事物也会后悔,但是一到事上就着急。细想一下,是这段时间我有一件担心的事情,时时萦绕我心,让我坐不安席,心躁不安。其实没有任何事情的事情,让我的心总是安不下来。以至于把这种坏情绪传导到了家人和外人身上。

      外在不好的事情与自己的观念粘连在一起了,自己不光没有分开,还让它越粘越紧,以至于让心情不好。也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格物功夫不好,真的没做到很好的格物。事情还是那个事情,没有影的事情,与自己的担心粘连在一起,却成了事情。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看清、理解事物的真相,好笑吧。

      《大学》里讲,诚意正心,只有诚其意,才可正其心。一旦诚意正心,就能从根本上看清事物的真相。如果不能诚其意的话,我们必然会自欺欺人,以为自己的观念就是那个真相。以为看到的一切就是真的,其实只是我们观念的投射而已。

      真相本来没有善恶,所谓的善恶是受念动而产生的。当我们诚意到极处时,我们完全看到世界的真相,所有一切都是我们的观念、所有事物的真相都是一个空白的存在。这个时候,是诚意到极处,是至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真正要诚其意、恢复心之本体在格物。格物的入手处,就是要在念上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止于至善,达到心之本体的光明大道。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135――格物
            阳明心学 135――格物           (2020年7月13日9:40)      我一直对“格物”二字心存敬畏,总感觉理解不深、不透。当听读了《大学古本序》之后,才有了一定的理解。 ...

阳明心学137――谓止至善
      从这三个层次来看,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在去人欲上也是一样。我学习阳明心学,就是为了修身养性,让自己的心达到高的层次和境界,坚持把“去人欲,诚其意,致良知,恢复心之本体”作为自己衡量至善的原则。

阳明心学133――背觉合诈
          阳明心学133――背觉合诈           (2020年7月10日9:31)      读《答欧阳崇一书》一文,有一个词:“背觉合诈”。当我读到这个词时,百思不解,但又难以释怀,一直想清楚明了地...

阳明心学140――诚意(家书)
      阳明先生在文中把诚意作为《大学》的宗旨,而诚意的根本在致良知、诚意的功夫在格物、诚意的至极处则为至善,最后归结为心之本体。阳明先生伏读精思、精心对比新旧文本,也体现了老先生的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

阳明心学105――人生修炼“四部曲”
    阳明心学105――人生修炼“四部曲”        (2020年5月25日15:11)      在听读《与杨仕鸣》一文时,博仁导师讲到致良知路上的四个阶段,让我感触颇深,久久难以释怀。      第一个阶段,无意识无...

阳明心学163――规切
          阳明心学163――规切       (2020年8月17日11:16)      读《与黄宗贤》一文,开篇就提出了要真正的致良知,首要的要学会“规切”。      阳明先生起文就提出了环境对于学习致...

阳明心学165――“古之大臣”
        阳明心学165――“古之大臣”          (2020年8月19日8:32)      阳明先生在《与黄宗贤》一文中写到,希望弟子们都做个“古之大臣”。什么样的才是“古之大臣”?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就产生...

阳明心学131――良知之思
          阳明心学131――良知之思           (2020年7月7日10:55)      读《答欧阳崇一书》一文,对于良知之思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欧阳崇一说:“学者之敝,...

阳明心学132――为学终身只是一事
    阳明心学132――为学终身只是一事           (2020年7月8日10:47)      读《答欧阳崇一书》一文,对于欧阳崇一对“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也是产生同样的疑惑。当深入理解阳明先生的意思以后,才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阳明心学103――“行”中“知”
        阳明心学103――“行”中“知”        (2020年5月21日14:46)      读阳明先生的《答友人问书》一文,我感觉到“行”中有“知”。      文中指出:“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

竹山县17385572195: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
葛董妇炎: 意思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 节选自儒学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竹山县17385572195: 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葛董妇炎:[答案] 答案:解析: 异: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位的,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客观唯心主义.王明阳反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

竹山县17385572195: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怎么理解? -
葛董妇炎: 我对心学,还没有完整的看完过一本著作,不过,倒是常常思考这“心学四句教”,所以有点理解,但可能很主观.正好写出来交流一下. 前两句: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心学概念里的心,跟天理、客观规律是一体两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竹山县17385572195: 何为"心即理""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 -
葛董妇炎: 宋代陆九渊,明代王守仁 心学派的哲学命题.心即理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肤浅的“心”就是“理”的意思.心即理的理论基础是物我一体论,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

竹山县17385572195: 明朝王阳明开创的心学 -
葛董妇炎: 是王守仁﹏ 王守仁主张的心学与朱熹的有不同. 朱熹主张【格物穷理】,而王守仁却认为是【知行合一】看似都是心学,却大不相同.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的观点.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

竹山县17385572195: 王阳明的心学与格物致知 -
葛董妇炎: 南宋陆九渊是心学创始人,王是心学集大成者.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中的程颐,程颢提出来的.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本质都是追求理.

竹山县17385572195: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最后的理解是怎样的? -
葛董妇炎: 他们对宋明理学或“道学”(Neo-Confucianism) 的理论发展有重大的贡献.罗整庵早年笃信禅学, 但晚年又决定放弃禅学, 潜心研究儒学.他接受和继承了张载的气本体论, 走气学的路线, 结果成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对陆王心学进行批判...

竹山县17385572195: 请问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葛董妇炎: 简而言之,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致良知”的学问,由此引申出了“知行合一”、“心外无理”等主张.这里的“致”是推致的意思,推致于物就是“格物”,推致于心就是“正心”,推致于意就是“诚意”.《<大学>问》是研习心学的入门读物,然后是《传习录》.个人以为,领悟阳明先生的心学要义,只读一本《传习录》足矣,当然一定要反复地读,需要去在格物的过程中反复地验证、琢磨,这是一个克己修身的过程,此中的滋味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竹山县17385572195: 如何理解宋代文人社会的格物精神 -
葛董妇炎: 王阳明在龙场之悟前曾依朱子之学进行格物,在事物上探求道理,即物穷理.但是他始终被一个重要的问题所困扰,也就是"物理吾心,终判为二"的问题. 在宋儒那里,特别是对朱子来说,"理"这个概念始终存在复义问题,它一方面指客观...

竹山县17385572195: 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四句话 -
葛董妇炎: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内容如下: 1、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一位心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他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认识.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所谓的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