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原文及翻译三

作者&投稿:马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令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以间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帝不答。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乃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译文:

  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着兄弟三人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件呢? ”曾公亮说:“王安石确实是辅相之才,肯定不会欺骗皇帝您的。”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有人说韩琦专权。曾公亮于是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韩琦。韩琦更加大力请求离开朝廷,皇帝不得已听从了韩琦,让他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入朝答对,皇帝哭泣说:“您一定要离去,今日已经下诏书同意了。然而您离去后,谁可接替您呢?王安石怎么样? ”韩琦回答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绰绰有余,处在宰相的位置则不可以。”皇帝没有答复。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朝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 ”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通晓,因此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讨论。司马光说:“赈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畚箕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




宋徽宗评价苏轼
章惇曾强烈反对赵佶继位,章惇罢相并被赶出了京城,与此同时,蔡京等人也受到牵连。原来备受打击的苏东坡等人被恢复名誉,还朝为官。年轻的宋徽宗此时对党争还算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元祐绍圣均有所失, 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遂改元为建中靖国。”(《宋史纪事本末》)然而,这种认识并没有维持...

宋宰辅编年录内容
卷十四建炎元年五月癸丑的“耿南仲罢门下侍郎”条,书中列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线索。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叙述,比《通鉴纪事本末》更为详尽,体现了其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记录。《宋宰辅编年录》的体例独特,融合了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种叙事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宰辅任免...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材料三 范纯仁(苑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续费话通鉴纪事本末》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

司马光日记内容
另外,《手录》的三卷虽已遗失内容,但目录尚存,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记录范围广泛,包括仁宗朝事;二是编排非按时间顺序;三是《续资治通鉴》和《长编纪事本末》的部分内容可能是遗失部分的线索。要深入理解司马光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动态,这些日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王安石的“三不足”出自哪里?可否将一段话传上来?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迹(上)》---全文:翰林学士院这时正要对于谋求“馆职”的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做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就在他所拟定的一道“策问”中,把这三句话作为奇谈怪论而向与试者质询道: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明?
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书籍目录
吕诲劾王安石卷第五十九王安石事迹上卷第六十王安石事迹下卷第六十一吕惠卿奸邪李定奸恶卷第六十二苏轼...修两朝国史奉太皇太后(二王附)圣德政迹卷第八十二审官西院大理寺狱孔子庙庭配飨景灵宫绘像修太一...变新法卷第九十五用旧臣上卷第九十六用旧臣下卷第九十七逐小人上卷第九十八逐小人下汰监司卷第九十九...

《夜直·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李焘《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嘉祐四年(1059)五月载: “度支判官、祠部员外郎王安石累除馆职,并辞不受,中书门下具以闻,诏令直集贤院,安石犹累辞乃拜。”这首诗可能是次年春天某夜值班时所作。题目《夜直》的“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3)认识: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改革必然要触及某些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因此改革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③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须用人得当,实施得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

北宋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详细)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

灌阳县13967869062: 王安石变法古文原文王安石变法内容古文原文石怎样的?
暴信太之: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见《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灌阳县13967869062: 王安石变法 翻译 -
暴信太之: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

灌阳县13967869062: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是什么意思?
暴信太之: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灌阳县13967869062: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 -
暴信太之: 王安石拿出《青苗法》让苏澈熟悉并发表评论,王安石说: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不要犹豫直接说出来.”苏澈说:把钱贷给农民,让农民拿出两分的利息,本意是拯救百姓,不是为了利息.但这一出一进之间,官员小吏狼狈为奸,即时有法令的限制也不能禁止(这种行为)贷款的钱即时是良民也免不了胡乱使用,即时是富裕的农民也有可能逾期,像这样,就怕法令苛刻,州县将会不堪忍受这些烦恼.王安石说:您说的很有道理,值得认真思考.从此几个月不再谈论《青苗法》 全手打,望采纳

灌阳县13967869062: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
暴信太之: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灌阳县13967869062: 解释几篇文言文 -
暴信太之: 1. 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

灌阳县13967869062: 王安石改字翻译 -
暴信太之: 意思: 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中这样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作品期间还有一段典故. 在苏州一户进士家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本来事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作者不满意圈掉换...

灌阳县13967869062: 《宋史 王安石传》其中一段的翻译 -
暴信太之: 王安石性格固执(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可不可,对不对,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发动改革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使众人无言以对.他更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