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改写作文

作者&投稿:本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用一句论语扩写成作文 500

《论语》从这里读起 《论语》开篇第一段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

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

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

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

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朋”现在常常被解释为朋友,其实是不合适的。

古人的朋和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说的友有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是亲人之外的情感关系的人,可以说是亚亲人或者准亲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类之人,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没有必然的关系。

所以对于朋需要以礼相待,对于远方来朋当然更得这样,也就应当有乐了。但是友是接近亲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礼相待,否则倒反而外道了。

后边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两人见面不讲究任何礼节,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动手动脚,但是谁也不会计较。当然了,朋很多最终都发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发现有朋,因此我们最终就将朋友混为一谈了。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

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

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已经达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着力于培养君子的,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君子。继续把《论语》读下去,你就会感觉到这一点。

2. 用一句论语扩写成作文 500

《论语》从这里读起

《论语》开篇第一段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朋”现在常常被解释为朋友,其实是不合适的。古人的朋和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说的友有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是亲人之外的情感关系的人,可以说是亚亲人或者准亲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类之人,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对于朋需要以礼相待,对于远方来朋当然更得这样,也就应当有乐了。但是友是接近亲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礼相待,否则倒反而外道了。后边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两人见面不讲究任何礼节,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动手动脚,但是谁也不会计较。当然了,朋很多最终都发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发现有朋,因此我们最终就将朋友混为一谈了。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已经达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着力于培养君子的,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君子。继续把《论语》读下去,你就会感觉到这一点。

3. 以“论语”为论点写一篇论文800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4. 论语十二章选一篇改编小故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7.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8.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9.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曾子说:“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5. 关于《论语》的作文怎么写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子路》中有一段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的记载,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另外《论语》常常是通过事物的两相对比来说明问题,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显,《论语》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论。但是,将两者作对比,并不等于将两者相对立,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

6. 围绕论语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

孔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君子和小人,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们成为君子,不要去做小人呢?从上述两者的不同范畴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无法比及的。其实我们看看《论语》就知道了,《论语》是孔子同的一些主要弟子的言行记录。这些言行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并流传至今,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论语》据估计是曾参和其弟子编辑的,但是当时没有纸张,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等体积很大却承载量很小的载体上的,完成一部《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曾参和他的一些弟子,而没有孔子那些居于上层地位成为社会管理者的学生们,也就是曾参的师兄弟们的推动和支持,《论语》即使能够勉强编辑出来,也很难推广开来和流传下去。孔子的弟子们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依靠的是他们的力量。

正是因为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孔子非常高明,他的教育着力于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君子,竭力避免让学生成为小人。而咱们今天教育的重点却是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对道德培养可以说达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检讨。如果孔子不是着力这样去做,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批成为社会管理者并影响当时和后来的学生,而如果没有这批学生,孔子的学生们都是些平民百姓,他就不可能青史留名。而如果这批学生的道德存在问题,即使他们让孔子在历史上留名了,留下的恐怕只能是骂名了。

7. 谈谈论语十二章作文500字

浅谈论语十二章这里说一说孔子晚年的自我总结,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应当是孔子晚年说的,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总结,不是对别人的要求。我们现在经常是对这句话进行掐头去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

特别是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将其理解实在偏颇,有的人认为三十岁的时候要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能够在社会上自立;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开始自己的事业;有的人又认为三十岁要离开父母而自己谋生。凡此种种,类似的说法还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义。

孔子是从十五岁开始总结自己的一生的,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点。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自己在这个时候开始立志学习,并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

孔子刚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母亲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早已在社会上立足了,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确定要进行学习的。

《史记》记载鲁国大夫孟厘子去世前夸孔子是年少好学的达者,嘱咐继承人孟懿子要以孔子为师。这个时候孔子只有十七岁,能够得到执政大夫这样的肯定,说明他已经立足于社会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了。

所以接下来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岁的时候开始立足社会或者取得成就。这句话是说自己三十岁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以这个目标开创了自己今后的事业。

有了目标,不等于事业发展就一帆风顺,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事业开创的初期,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会出现各种诱惑他放弃既定目标的所谓机会,说不定孔子也曾经动摇过。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孔子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不会再因为困难和诱惑而动摇了,所以“而不惑”。

五十岁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历史、人生的命运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其中的很多规律,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实是个很感性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偏激。

作为圣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点的,并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岁,经历的东西多了,雄性荷尔蒙的分泌也下降了,心态变得平和,自然开始“而耳顺”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了,还有什么看不透的,所以就从心所欲了,但还得注意遵纪守法,即不逾矩。对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我还有一点特别的理解,这里也同大家分享一下。

曾经流行一个词叫“潇洒”,当时人们都力求潇洒,自以为潇洒。后来这个词渐渐从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淡出,现在基本没人提了。

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更多地感觉不幸福,所以幸福成了我们现在的流行词。但什么是潇洒、什么是幸福,一直没有谁说清楚过。

我认为孔子在无意间就对潇洒和幸福作了最好的注释,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8. 论语十二章任选一章写作文 30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他认为自己的学习、修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直到七十岁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孔子的自述反映了他学而不倦的精神,实际上也是教导弟子们致力于学习和修养,不可懈怠。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十五岁有志于学术。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家境

贫寒,所以十五岁才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学问。孔子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说“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他曾经为人放牧过牛羊,也为富人管理过帐簿,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

最后竟成了中国最博学的大学者和思想家,这中间有多少屈折辛酸的经历,后人未必知悉呢。

他追求的是人格而不是事业,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孩提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实。但梦想慢慢会褪色,追求不久会止步。

一般来说,二十岁之前进步是最快的,二十岁到三十岁很多人也还会有发展和突破。四十岁之后还有长足进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现在大学校园里面,好多年轻人终日里闲逛、

网聊、游戏甚至玩偷菜这种无聊东西,二十岁的年纪就如此空虚无聊。难道他们没有

了追求,不准备有任何进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太可悲了。二十岁都不进步,

难道三十岁、四十岁会发生令人期待的奇迹吗?不会的,二十岁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

深的空虚甚至屈辱。孔子常告诫弟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一个人不重视修养,

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被人厌弃的人,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结了。




论语中一句话写作文
5. 用自己喜欢的论语十二章里的一句话结合自己写一篇小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用论语改写作文
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用一句论语写作文300字
1. 以一句论语,写道德修养的作文,200~300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孔子过着清苦的日子,认为乐趣就在中间,不正当的手段夺来的财富,孔子觉得它就像天上飘过的浮云一样。 虽然日子过得请苦,但清苦的日子里也有欢乐,不一定说只有非常多的财富,才能得到...

用论语的一句话写作文200字
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7. 用论语十则中的一句写作文 读了《论语十则》后,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

从论语中选句子写作文
7. 引用论语写一篇作文字数在700字左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

论语用名句写作文300字
1.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名言写一片400字的作文 这里说一说孔子晚年的自我总结,即“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这句话应当是孔子晚年说的,是孔子对自 己一生经历的概括总结,不是对别人的要 求。我们现在经常是对这句话进行掐头...

用论语名句写作文800字论孝
7. 求有关论语的作文,关于孝的 急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孝的意思。夫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到服么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
关于论语作文1 中华 文化 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关注当代文化是当今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孔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儒派的创始人了,《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适合我们这些学生阅读。

用论语写一篇400字作文!加急!星期三用!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中(国 教 育文;摘〃第一则讲的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多次复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

论语以仁为主题写作文
4. 关于,论语中的“仁”或者“友爱”的作文,要有一个实例,400字 第一篇 说起君子,我似乎听到了李白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笑声,那潇洒豪放正是为人君子 的品格,不虚伪,不掩饰。 说起君子,我似乎看到了李密【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侍奉祖母的情 形,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仪, 知恩...

成县15043597083: 用一句论语扩写成作文 500 -
掌仪康妇: 《论语》从这里读起《论语》开篇第一段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成县15043597083: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改成作文 -
掌仪康妇: 圣人赞叹颜回: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慨,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成县15043597083: 德不孤 必有邻 怎么写成作文 -
掌仪康妇: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表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必有同类的人和他亲近,绝不会孤独无助.与“得道多助”意同.

成县15043597083: 关于《论语》的作文怎么写 -
掌仪康妇: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成县15043597083: 从论语八则中选一句写一篇300字的文章 -
掌仪康妇: 这里就说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话吧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当然,其实这句话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所谓知识,自己不去思考,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之中,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正确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而只有思考,不去不断进行学习,也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所以孔子在《卫灵公》一篇中有说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成县15043597083: 将文章《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改为一则200字左右的作文素材,并标明适用角度, -
掌仪康妇: 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没有一个不经过努力.――――题记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论语》中说孔子的一句话.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用一生去领悟.孔子用执著阐释他以...

成县15043597083: 急急急!!!将下面文言文的细节改写为一段记叙文 -
掌仪康妇: 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成县15043597083: 找作文范文:扩写论语十则中孔子与曾点的对话那段 -
掌仪康妇: 当孔子问曾点有什么志向时,曾点说:“我的志向很简单.那就是在每年三月,正值轻寒薄暖暮春天,我穿上春天的衣服,轻装简从,再约几个好朋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沂水边沐浴,春光融融,水波粼粼,洗净身上沾染的尘俗,那种感觉是何等的轻松啊!沐浴后,就到高坡上去吹风,边欣赏着“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的景色,边交流些诗词文章.那种感觉是何等的快意啊!直到一群朋友尽兴了,才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听完,感叹地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高洁而又脱俗啊!”

成县1504359708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写一篇作文 -
掌仪康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给我们知识,改正我们的错误,开发我们的优点.可是老师仅仅在课堂上吗? 在家中父母是我的老师,以前看爸爸洗衣服,十分有趣,脏衣服一进水中,搓两下,便成了干净的衣服.我便想学习洗衣服.那天,爸爸去...

成县15043597083: 选择论语中的一则进行阐述,1000 -
掌仪康妇: 你再扩写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