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儒家教育思想继承了哪些,创造性地发挥了哪些,这对中国教育的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盛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董仲舒对儒家教育思想继承了哪些,创造性地发挥了哪些~

1、早期儒家思想主要强调克己复礼,恢复西周之初社会秩序,要求君主爱惜民力,以仁治国,但并不禁止其他流派的发展。
2、西汉时期的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以仁治国的社会理念,并根据当时汉武帝急于增强君权的社会需要,创造性的发扬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家独尊等思想,使儒学最终演变成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思想的国家工具。

一、天人关系
  孔子的“天”具有神性意义。他关于天的概念,上承于西周以来的正统天命观。《诗》、《书》中的“天”是神义性的,如“天命靡常”、“天将其乱”、“天佑下民”等。孔子的“天”,基本上依照这一线索发展。《论语》中的“天”字十六见,或属意志之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或属运命之天(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皆属神义性之天。基本上,孔子对天的观念继承了《诗》、《书》及春秋时神义性的正统观点,他与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不否认天的神性本质。
  董仲舒的“天”与孔子不完全相同,它不单是“至上神”,而且还具有封建伦常意义和自然物质性,它是三者的合一物。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所谓“祖”无疑就是最早,最古老的根源,没有比天更早、更高的本原了。除此之外,董仲舒还赋予它以封建社会人类学的普泛化或叫泛封建社会人类学,其意主要是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孔子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
  二、名实关系
  名实关系,也就是概念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反复讨论的重要命题之一。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诸侯侵伐兼并“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认为之所以会发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局面,是由名实相违造成的。因而只有通过正名才能正实,只有恢复了周礼的“名正”,社会才能转危为安,转乱为治。他强调“言”赖于“名”,“正名”是“立言”的前提和基础。要施行一种政治制度,要提倡一种伦理规范,要建立明确的刑功赏罚,离不开“正名”。即是说,“正名”不但是思维(立言)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实现政治秩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董仲舒说:“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著,其几通于天地矣。”在此,名也就成为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依据和标准了。事物只是名的体现,一旦掌握了名,则事物的是非,逆顺就可以随之判断了。这种以名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好是对孔子“正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伦理关系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很明显是源于孔孟儒家学说,也借鉴了法家特别是韩非子的思想。孔子提倡忠孝,如《论语八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颜渊》也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韩非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常道”,无疑为董仲舒的“纲”、“常”所仿效。
  董仲舒的“三纲”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疑“生”字误,似应为“主”字——引者注)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在这里把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看作为“王道之三纲”,这在中国历史上还属首次。
  另外,他把王道“三纲”之源归于“天”。董仲舒先把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移到了神秘的自然之天的身上,然后又反转来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把从社会移到天地、阴阳、四时之间的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关系,说成是人间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的根据。这样他就把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的根源归结到了自然及神秘的“天”,将“三纲”神秘化、神圣化、永恒化和普遍化了。
  董仲舒把神学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运用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中,并将其作为调整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提倡的君臣父子伦理纲常关系。
  四、知行关系
  对于知识的来源这一根本问题,孔子是承认有圣人的,他们可以不实践、不学习,生来就具有正确的知识。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样,孔子就按照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明确地把人们分为若干等级,以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尊卑贵贱。
  另外,孔子有“性相近,习相远”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说法。他所谓的“圣人之性”就相当于孔子的“上智”,“斗筲之性”就相当于孔子的“下愚”,“中民之性”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他还说“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
  董仲舒除了讲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又把人分为圣人、仁人、君子、贤人、善人、正人、庶人、小人,不仅有既定的称谓,而且可以有相应的职务。他指出圣人、仁人可以当三公;君子,贤人可以为卿;善人可以为大夫;正人可以为士。
  董仲舒关于圣人之性的规定,是当时皇权绝对化在人性论上的反映。他把圣人之性说成是超人的绝对善性,这同太一神的至高无上性是一致的,也同他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与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相适应的。董仲舒同孔子一样对斗筲之人十分轻蔑,说他们“弗系人数而已”。在三性中,上下两性是对立的两极,董仲舒把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规定为纯粹的仁义和完全的为生为利,这无疑是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发挥。
  董仲舒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深得春秋公羊学大义,融会儒家各流派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求。董仲舒的思想,不仅只是哲学思想,还有政治法律思想,社会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历史思想,这些都为当时的社会和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董仲舒
(前179~前104)

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
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
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
化、伦理化。同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
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
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

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有两个要点: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
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
(《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
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人性论

人性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人,人的性情禀受于
天。他比附说:“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他还指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
善。董仲舒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
“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

伦理学说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
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他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
为阳,妻为阴”。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于天”的资质,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他认为,性表现于外
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因此,必须以“性”控制“情”,“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人性虽然体现了天,可以产生善的品
质,但这只是就其可能性而言,只有接受“圣人”的道德教育,然后才可以为善。所以必须以道德教化的“堤防”,阻止“奸邪并出”。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
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
习俗、文义尽如故”,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
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
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
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
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理论家。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
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才可以统一;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时,下令郡国举贤良,所举贤良要对策。董仲舒被举荐后,三次上书对策,系统阐明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我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董仲舒是西汉公孙学派的,他个人为一显宏图大志实现个人抱负,刻苦研究儒家思想并加以改进。
对中国教育的历史意义就是他教导大家要多读书,读死书,然后才能做大官,光宗耀祖。

罢啜百家,独尊儒术


蕫仲舒是谁,他有哪些学术思想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对儒家的发展有何贡献?
具体分析如下: (一)立学之基:春秋公羊学的儒家义理体系 (二)实质: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仁政礼治)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春秋繁露·楚庄王》)。 "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王充言)。 (...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对儒家的发展有何贡献?
回答: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立学之基:春秋公羊学的儒家义理体系 (二)实质: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仁政礼治)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春秋繁露·楚庄王》)。 "仲舒之言道德...

关于孟子,荀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拥有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定于一尊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教学思想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在《劝学...

2100多年前,把儒家思想推上神坛的董仲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以儒家宗法思想为...

董仲舒,为后世的封建统治做出了奠基作用,对此你如何理解?
他的教育思想和 "大一统"、"天人感应 "等理论,以儒家的宗法宗族思想为中心,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将神权、君权、父权和阳刚之气结合起来,形成了帝国的神学体系,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理论基础。汉武帝登基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公元前134年,...

中国的儒教思想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

关于董仲舒的古诗
关于董仲舒的古诗,有《读史十首·董仲舒》。以下是全诗内容:早奏文章直殿庐,茂陵还复访遗书。寂寥犹抱《春秋传》,谁问江都老仲舒。拓展知识: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是儒家“天人感应”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浅析墨家思想对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影(2)
浅析墨家思想对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影 其次,在仁爱的关爱对象上,董子厚远,墨子贵兼,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宗法关系的外在超越与突破的相似性。董仲舒评价“ 巂 之战”时说:“所恤,远也。” [2] (《春秋繁露·仁义法》)《仁义法》提到:“是以知明先,以仁厚...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
儒学是在汉武帝初期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的。传统至今,学界一直流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说,该说有四层意思:一、西汉“黄老之治”的结束是采纳董仲舒建议的结果;二、汉武帝和汉代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历代王朝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反思的基点。对此,笔者...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家的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扬 -
沈发洁维: 成功的把儒家学说变成了汉朝唯一的思想学术,并影响了后世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儒学中有哪些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继承 -
沈发洁维: 董仲舒新儒学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主要体现在 仁、仁政和礼 发展主要体现在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沈发洁维: 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不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 一、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年),广川(今...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有哪些?
沈发洁维: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主张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思 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人阴阳五行理论,构建“大一统”和“天人感应” 的新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蕋础上,选择出适合中国历史的 官方哲学,对巩固汉代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封建统 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
沈发洁维: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图式. 利用...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
沈发洁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一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律制度才可以统一;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高三课本原文) 实质:把君权神话,唯心主义. 影响加强统治集权,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缉梗光妓叱幻癸潍含璃老师的讲解)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有什么贡献?(简单的说一下)
沈发洁维: 就是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并不单单是儒家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实际上已经掺进了封建神学,儒学成为儒教,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另外,独尊儒术表面上否定法家,事实上仍然采用了法家的许多原则,即所谓“外儒内法”.但是,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过程来看,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因为在它之后,还有魏晋、隋唐盛极一时的佛教思想与之抗衡,并由此创造了六朝文化的繁荣和唐宋的全面辉煌.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 -
沈发洁维:[答案] 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 还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 进一步发展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儒家文化有何影响
沈发洁维: 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

东宁县17840529576: 董仲舒对我国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
沈发洁维:[答案] 其“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思想,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