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作者&投稿:箕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

  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程老师应对了这个挑战。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谭健文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相信程老师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议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 “愚、圣、学” 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作者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

  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请大家思

  考,后文哪些段落围绕或暗含“愚”字来抨击“师道不传”的流俗呢?

  生:在第二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一句表明父亲帮

  儿子选择老师,但他自己耻师,这是愚行。还有第三段,“士大夫之族则群居而笑之”也是相同的愚行,他们的观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句愚言。

  师:你觉得这些言行体现了“愚”。大家再看看这三段还

  有哪些字眼直接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谴责?

  生1:第一段后半部直接就写了一个“愚”字,谴责的是

  今之众人耻师的愚行。

  生2:第二段最后一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暗指对方为

  愚人。第三段最后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实一个“愚”字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明白第一段的后半部至第三自然段在“说愚”。请大家思考:这三段写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请择其一或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愚之所在,关键是说清你认为“愚”的理由,要有观点有分析。

  生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不从师,其智会越来越愚。

  生2: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写出了家长的愚行。

  师:上文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这个家长已经择师了,这不是恰恰体现了他的明智吗?为何你还认为他愚?

  生:从第一段我们已经知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首先要传道,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明这是个愚师,他只解决了学习的表层,而没有传道。

  师:你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个愚师是自己找上门要给人家家长的孩子当老师的?大家关注“择”这个动词,是谁择谁?

  生:家长给孩子择师。

  师:所以过错方主要应该算到家长一方。当然,老师也要补充一点,在唐代,这种章句之师、句读之师很盛行,而传道的老师很少。这个家长自己不从师,而且给孩子也择错了老师,不仅愚己,还愚子,较今之众人,愚的程度更深了一层。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第三段提到士大夫之族对“曰师曰弟子云者”都“群聚而笑之”,而且他们的理由居然是求师者“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其实我们向别人学习,只要对方有道就可以以之为师,但他们却以地位为标准,这是不对的。

  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的话题词语是……?

  生:位、官。

  师:我们讨论的是“尊师重道”,为何士大夫的言谈转移了话题?

  生:说明在士大夫心里,择师的标准不在于对方能否传道,而在于对方的官职和地位。

  师:说得很好,一语中的!谁来补充一下士大夫从师的相关背景知识。

  生:在魏朝,自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都一直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的这些贵族子弟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品德高低,凭借着高贵的门第就有官可做,他们生来就是统治者。所以这些贵族子弟的门第观念非常深,直到中唐,情形依旧。

  师:关键是门第观念在作祟。士大夫不从师的关键是不从师还是不重道呢?大家看“愚”字的字形,领悟到了什么?

  生:“愚”字的下面是一个“心”字,说明“愚”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智愚尚不可怕,关键是心愚,问题就严重了。士大夫们还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我认为士大夫这样说,简直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完全没有心智去理解何谓师道,严重贬低了自己的智商。

  师:你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但观点还没有分析清楚,能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吗?

  生:他和他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翻译得很准确,但句子还不够通顺,能否用一组关联词衔接这两个分句?

  生:他和他(因为)年龄相似,(所以)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你为什么选择因果关联词?

  生:他们觉得因为年龄相近,所以他们懂得的道理也应该差不多,所以我认为是因果论断。

  师:这样吧,我们来扮演一下角色。你是一个士大夫,我和你年龄相当,但我的道远胜于你,现在你要对我说这句话,你认为要采用怎样的口吻?

  生:轻浮、自大。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以我为言谈对象。

  (生诵读,同学们鼓掌。)

  师:有没有同学想和他PK一下?林婉君举手了,你不服气是吧,那你来试试。

  (生绘声绘色地诵读,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看来这位同学把自大的口吻读得更加精彩。士大夫不从师,仅仅只是愚己愚子吗?还有怎样的影响力?

  生:士大夫之族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有人效法的,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他们这样的做法是错的,会影响社会风气,导致学风不正。

  师:确实是这样,士大夫作为“高管”,封杀了师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词叫上行下效,致使社会处处皆愚。那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

  生:对比论证,把古代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做了对比,耻从师害己,不善师害子,嘲相师害人。

  师:从愚己、愚己与子到愚己与人,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社会层次愈来愈高,可见以上三层愚之论的关系是……

  生:逐层深入。

  师:我们来给这三层愚之论列一个小标题,你认为“轻师必愚”和“轻道必愚”哪一个更合适?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生1:我认为拟“轻师必愚”更好,因为人们要从师才能学道,从师是学道的基础。

  师:也就是说从师是学道的必经途径,你说得挺好的,要自信。

  生2:我认为是“轻道必愚”,因为文章中有个观点是以道为师,师不一定都是传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为师。

  师:你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有的人看上去从师了,但不一定能学到道,万一择错了老师就麻烦了。还有谁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3:我觉得是“轻道必愚”。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择师的标准是“道”,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指“先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灵魂和根本,可见“道”非常重要。而且纵观全文,出现了很多“道”字,最后一段作者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说“余嘉其能从师”,可见作者偏向于论道,这篇文章是以“道”为出发点的。

  师:言之有理,但她关于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谁抓到了?

  生4: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学于余”,所以叶馨同学用这个来论证她的观点还有欠考虑。

  生5:我觉得用“轻师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从师是因为心中有惑,从师就能解惑。

  生6:我赞同他的观点,文章标题就是“师说”,而且开篇第一句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不从师就不能学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欢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师:你扣住标题和开篇观点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老师也补充一点,古人也喜欢把几个观点安插在文中分说。

  (生笑。)

  师:大家都争执不休,其实选哪一个做标题,我们不必达成共识,关键是把握“从师”与“重道”的关系,前者为形,后者为质。我个人倾向于选“轻道必愚”为标题,因为文学创作有个讲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观点都不要和盘托出,要蕴含在文章中,交由读者去领悟。能把文本内核挖掘出来作为小标题,似乎更为妥当,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师:南宋文人黄震写了一段文字来评论这三层愚之论。他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你是否完全同意这其中的观点?

  生:这段话对文中的对比论证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认为这三段前面确有起句,即“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后面并没有总结句。

  师:既然大家认为此三段前起后无收,可否通观愚之论,仿照以下参照句的句式,给这三段写一个结论句。参照句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写的总结句,讨论并评价优劣,再推荐一位同学把他所写的句子写到黑板上。

  (三位学生上讲台板书。)

  师:我还想听听下面同学的见解。

  生:是故无圣无愚,无小无大,无卑无盛,小能学而大不遗,师道可复,则道可传矣。

  (生鼓掌。)

  师:扣住了一个“道”字,而且照应了三层对比,写得真棒!

  生:是故无圣无众,无长无少,无官无民,不耻相师,而学道者皆贤也。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精品造句。

  生1:是故无愚无圣,无小无大,无羞无蔑,不耻而师,则道可传也。

  生2:是故无圣无众,无师无童,无卑无盛,师之不从,道之不重,智之不得也。

  (生热烈鼓掌。)

  师:掌声意味着你们很欣赏这一句,理由是什么?

  生1:要点突出,排比句式显得很工整。

  生2:是故无圣无愚,无长无少,无卑无盛,从师而学,道所传也。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看来思维以全面取胜,既要注意内涵,又要注意文辞。老师也写了一句,和大家所写的差不多:“是故无圣无众,无子无身,无贵无贱,以道为师,师道传矣。”同学们注意,我们都能想到的总结句,韩愈为何不写呢?或者说参照句和仿写句同时出现在愚之论的首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重复了。参照句是道理论证,后者是作者结合现实对前句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恰恰体现了段落关联紧密。

  师:韩愈若直接说“轻道必愚”,不写这三段对比论证,会对文章产生怎样的影响?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翻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

《师说》一文多处一词多义,你能解释一下吗?
文言文《师说》中的一词多义包括但不限于: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师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高一语文必修4《师说》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

师说的三处对比 [《师说》两处用语辨惑]
学习《师说》,我们要从正面学习其用语,诸如句式、论证上的对比等富于表现力的个性化表达,同时也不妨分析这两处“反面”语言材料,还可以由此拓展开去,顺势结合相关的歧义表达、离群语句作纵深分析、学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专题授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路开阔了,针对性就增强了,有利于通过对比、在系统讲解中掌握...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要点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要点 提前预习功课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要点,欢迎大家来阅读! 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

《师说》韩愈,课文具体剖析
最后一小段,简要地说明本文写作的原因是:十七岁的李蟠,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都已学过,他没有被时下的不良风尚所束缚,现在又来我这里求学,我赞赏他的能行古道,所以作这篇《师说》送给他。 总起来看,《师说》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

文言文怎么上课
为此,我针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变过去的教师讲深讲透为学生的学深学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结合《师说》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作法和体会。 一、准备阶段: 在预习...

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及答案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之不知。 (2)或师焉,或不焉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word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师说》【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

《师说》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那些?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

清远市15228709587: 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
弭莲环利: 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前后呼应的关系

清远市15228709587: 高一语文必修1《劝学》《师说》《赤壁赋》中重要的名句,考试经常考的句子,急求! -
弭莲环利: 《劝学》节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清远市15228709587: 上海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要背诵的文言文要内容 -
弭莲环利:[答案] 我概括了一下你自己挑吧. 一下都选自“知道” (1)新教材与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段: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

清远市15228709587: 师说而字的翻译: 1.惑而不从师 2.有且从师而问焉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弭莲环利: 我记得师说初高中都要学,不管你是哪个,都要掌握好. “而”是高中语文掌握的要点.同时还有“以”、“其”等虚实词都是考查重点,不要死学,要记住梗概,这是前言. 我从高中角度给你讲吧: 1惑而不从师 字面意思:但是.但高中要考查句中关系,就要知道它是表“转折”.2犹且从师而问焉 这个其实有点复杂,高中不会特别计较,只要别错得离谱就行,这个你可以理解为”修饰“或者”顺承“,因为”从师“即可理解为瞬间动宾,也可理解为意义上的拜师(赋予长久意义).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顺承或修饰,自己体会吧.我不敢说我的都是对的,但高中的学习就是这样= =苦逼的高二党

清远市15228709587: 高一语文下册古文 -
弭莲环利: 过秦论(贾谊 著),这个是节选的,只是过秦论(上) 鸿门宴(司马迁 著),是全文..摘自《项羽本纪》.书上的原文是从“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到“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结束. 兰亭集序(王羲之 著),是全文.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著),是全文~ 师说(韩俞 著),也是全文~ 阿旁宫赋(杜牧 著),全文~ 柬太宗十思疏(魏征 著),全文~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著)全文.. 最后的一篇不太重要,貌似是选学..大概就是这样了..我已经高中毕业很多年了~现在看见这个问题好亲切哦~想起了高中的时候,教材应该是没变吧.要是变了我也无能为力了..

清远市15228709587: 一篇关于《师说》的感悟 -
弭莲环利: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我在上《师说》这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师说》中互相学习的精神...

清远市15228709587: 求高一语文《过秦论》和《师说》通假字,重点句、字词及其翻译! -
弭莲环利: 《过秦论》 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连横 2.孝公既没.没——殁.意思:死. 3.合从缔交.从——纵.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意思:困乏,疲惫. 5.因利乘便.乘——趁. 6.振长策而御宇内.振——震.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乃——而.意思:然后. 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呵. 9.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 10.赢粮而景从.景——影. 11.百有余年.有——又. 重点句子翻译: 略 《师说》看书

清远市15228709587: 高一语文《师说》“其可怪也欤”中的“其”的意思~~ -
弭莲环利: 亲,这里的其是表示反问,“难道”的意思O(∩_∩)O哈哈~亲,满意请采纳

清远市15228709587: 山东烟台 开发区高级中学高一新生 -
弭莲环利: 高一上学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5 荆轲刺秦王6 鸿门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氓采薇5 离骚6 孔雀东南飞 并序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