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后汉书三国志的一段话是什么?

作者&投稿:孟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

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2、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简介: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智可经天纬地,却生逢乱世;以非常之才,却侍奉了一个昏庸之主。但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显示出了他的非凡品德:忠诚敬业。愚忠当然不好,抛开这一层不说,忠比奸好,勤比懒好,忠诚敬业是一种普世价值。

放眼古今政坛,懒于公事,钻营投机,以售其奸者比比皆是。所以,诸葛亮的这种品德才难能可贵,这篇文章才得以代代相传,长读不衰。《出师表》苦口婆心,讲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之理。

扩展资料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 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参考资料:出师表-百度百科




出自后汉书三国志的一段话是什么?
1、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

三国志精讲(1)魏书 武帝纪(1)
《魏书一》《三国志》作者陈寿,原本是蜀汉巴西郡(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后来跟随刘禅降晋。因为晋是承袭曹魏的天下,所以《三国志》里曹魏居于正统。可是陈寿将书命名为《三国志》而不是《魏书》,实际上是变相承认蜀汉和孙吴的合法地方,可谓用心良苦。《武帝纪》按照《史记》和《汉书》的惯例,记录...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中,《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写。

诸葛恪以智得驴文言文及翻译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全部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出自:西晋 陈寿《三国志·吴书十九》

有志者事竟成出于哪首古诗
出自东汉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原文: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
《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对此大家了解多 ...
三国志》之前。所以前四史正确地观看顺序应该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编修的《史记》,到公元440年范晔编纂的《后汉书》,经过500多年间历史学者们孜孜不倦地整理归纳,两汉三国近500余年的历史(公元前202年-公元280年)才终于有一个完整的脉络。

三国时期一位极具慧眼的智士,何颙最后为何自尽而死?
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这位极具慧眼的三国智士,便是南阳人何颙。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何颙对曹操的评价。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何颙传》中,对此事有着如此记载:“初,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由此可见,何颙一见曹操,便认定曹操是日后...

《后汉书》和《三国志》有多少事件重复或时间重叠的内容?
由于后汉书和三国志,他们的成书年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重叠的内容主要在于三国时期的这段时间有一定的记录,比如说各个人物的列传和本纪是有一定的重合内容的,其他还有就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比如说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在两部书当中都有记载。

后汉书——华佗传
《华佗传》译文——《三国志》陈寿(三国、西晋)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敷.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

柳北区17220132744: 用关于《三国》成语和俗语写一段话
封项珍香: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柳北区17220132744: ''糠糠之妻不可弃也''是三国时期谁说的话 -
封项珍香: 不是三国!是东汉宋弘说的!出自《后汉书》!东汉初年大司空宋弘,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直言敢谏.曾先后为汉室推荐和选拔贤能之士三十多人,有的官至相位.光武帝刘秀对他甚为信任和器重,封他为宣平侯.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

柳北区17220132744: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
封项珍香: 1.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2.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3.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4.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5.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6.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柳北区17220132744: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旧唐书》里有哪些名句吗? -
封项珍香: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充国传》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 高帝纪上》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 《汉书·刘向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书·高帝纪下》.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渊羡鱼,不...

柳北区17220132744: 吕布最后快死的一句话是什么 -
封项珍香: 《后汉书·吕布传》: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 意思就是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

柳北区17220132744: 求四大名著中的精彩语段或语句 -
封项珍香: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

柳北区17220132744: 帮忙翻译一下,急用《后汉书·杜密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 -
封项珍香:[答案] 第一段:刘胜居大夫之位,受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举荐,听闻恶行不加以批判,隐瞒真实情况,只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蝉一般不出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啊! PS:其实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尸位素餐~ 第二段:最好结合...

柳北区17220132744: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句话出自哪里
封项珍香: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列传》;(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武帝纪》 不知曹操是如何理解许劭的评论的,竟然“大笑”、“大悦而去”,他的态度也真有点“奸雄识见”了. 小说家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时,参阅了相关的正史、野史,又参考了国史《后汉书》与《三国志》许劭对曹操的评论,鲜明地塑造了曹操“乱世奸雄”的艺术形象;也因正统观念的影响,后人的三国戏和三国故事中,曹操成了千篇一律的乱世奸雄.

柳北区17220132744: 有志者事竟成,是什么时候(朝代)写的句子 -
封项珍香: 出处一南朝《后汉书·耿弇传》中《临淄劳耿弇》(刘秀):"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出处二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撰 自勉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