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作者&投稿:度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该如何理解?~

在《老子》一书的四十七章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就字面含义理解,道家老子这是在说“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事;不望向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变化。在外奔走的人走得越远,反而知道得越少。”
初读老子这段话,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合逻辑?这是道家思想的难懂之处,也是巧妙之处,更是值得品味的地方。

将老子的这番话抽象来看,不出户知天下者,无“知天下”的刻意追求,这其实是在“知”上的“无为”,而能够“无为”而无所不知的,在老子理论体系中,这样的人当属把握“道”的圣人。
在外奔走的人,行为太过“刻意”,刻意中的私欲太过浓烈,于此反而与“道”背道而驰。即便奔走再远,眼睛早已被上了一层纱,庸碌一生而不“得道”。这便是老子只“奔走越远越无知”的逻辑关系,大家细细体会一下。
也就是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实则是老子在描述“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特质,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则是老子用正言若反的形式,告诉世人,“刻意强求下的有为,再努力,也是可悲的徒劳”。由此,道家老子思想可谓高明。

1、何谓得道:“不出户,知天下”里有“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为了深刻理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段话中的逻辑的合理性,我们先来理解一下道家的“道”。
在道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不同层面的“道”表现不同,但许多时候,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规律。老子曾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里的“徳”指的是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的“徳”性。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比如太阳东升西落,草木繁茂枯荣,都有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依据,也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
老子指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徳”,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在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只有顺应道,圆满自己的“徳”性,人生才能上达最适宜的状态,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惩罚”,其实早已在人类身上印证。比如人类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行为,实则便是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因私心而做出的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于此,泥石流、山洪等“惩罚”,便随之而来。
此处万事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甚至是违背“规律”受到的“惩罚”,合起来,其实便是“道”在发生作用。
而老子所谓的“不出户,知天下”,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得道”的状态,大抵指的是“接近道”、“了解道”、“对道有一定把握”的人,因为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大方向。于此,我们便能体会“道”表现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特性了。

同时,个人不建议各位将“不出户,知天下”简单理解为我们真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子这里不出户的,是人的“私欲”。人心不动,即便游走天下,也如一直呆在一屋一般,清静、安定。也就是说,老子这“不出户”背后,不动的不是客观意义上的“脚”,而是主观意义上的“私心”。
2、关于“失道”:为何“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私欲蒙住了眼睛有一种东西,越是带有强烈愿望刻意索求,便越是“得不到”、“看不清”、“弄不明白”。在行为举止上的追求之意表达得越是明显,便说明离它越远。这个“东西”是什么?是道家的“道”。
道家之“道”虽然不可言说,而且“玄之又玄”,但是它的多种表现形式,已经被老子感知,且被老子“强行”表达了出来。而道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带有“自然特色”的“规律”。
这里的“自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界,将其理解为与人的刻意而为,即“人为而伪”对立的存在会比较好。

了解了自然之道与人为而伪的对立,那么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就相对简单了。
远行之人,是有目的的,走得越远,那么心中对某物的渴求就越强烈。因为这种强烈的欲望,人会刻意去做一些事情。这种刻意,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
纯粹些来讨论,走得越远,渴望欲求就越强烈,渴望欲求越强烈,人为而伪的成分就“越多”,于是,离道家老子的“自然之道”就越远。这才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以此对于“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原因,我们接地气点回答,便可以说,是因为私欲蒙住了眼睛,此时对人来说,双脚是欲望的“车轮”,人虽然走得远,但心却在欲望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于双眼“浑浊”,越来越看不清“所求”,这是人“失道”的体现。

这里,还是要多说一句,老子所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反对的并不是客观上的“远行”,而是借着“求远”抽象出人的“欲”,继而批判强作妄为之下的“人为”。这一点还是需要大家细品的。
3、总结写到最后,这里来个小总结会更清晰些。要理解道家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这句话的内涵,就要脱离字面含义,深究其精神内核,才能获得更多启发。老子这里指出的“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指的是人把握自然之道,顺遂自然之道的“得道”状态。“不出户”的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步子”,而是我们主观意义上的内在欲望。

同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实则是老子借着与“不出户,知天下”相对应的关系告诫世人,人若带着强烈的私欲“远行求道”,最后只会因“强作妄为”,离道越来越远,也就是所谓的“失道”。
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实是老子在暗示世人,摒弃私欲的“自然而为”,才能让自己“不求而得”,上达身心和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意思是:不出家门口、就能了解天下的国家大事。不窥视牖的一切行为、就能替天行道。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其实《道德经》通篇讲的就是“相对性”,用古人的话就是“阴阳”,看通了相对性,就会放下执著心,放下了执著心,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什么是“知”?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的一些事物的归纳,总结出来的宇宙法则或人性法则、自然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自然法则可生出无限的表象,而人类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归纳有限的事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总结出的法则就一定会有局限性,一定会是残缺而偏驳于自然/人性法则的。

人接受这些偏驳于自然/人性法则的知识,就会产生偏驳于自然/人性法则的意念。再加上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变幻出“利我” 和 “不利我” 的相对性。于是这些知识,最终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成了偏驳于自然/人性法则的、利我的观念。人接受了这种观念,就容易排斥其他的观念。

古人把人因为有了知识(偏驳而不完整),在人性法则和变幻相对性的作用下产生更加偏驳的观念而导致人难以接受其他的观念的现象,叫做知见障。

心灵鸡汤里的段子,空杯心态,说的就是放下执著心,克服知见障: 清空你的茶杯,才能倒进新的水,就是叫人抛开自己的知见障,尝试接受其他类别的见解和知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我觉得其实就是让民众放下知见障。这两句其实都是第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的运用。即通过去掉事物的相对性,从而发现事物更上一层次的法则。凭此就能跳出“以有限的表象去解释无限种表象”的框框,从而能“以不变的法则对付万变的表象”。

一个人他出行的越远,见识到的事物越多,他知识见解的偏见就越大,它的认知集合反而越小了。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见识到的事物所约束其认知,因而可以拥有全盘适用的知识见解;

能不被有限的视角所约束,因而可以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以“含相对性”的行为去对天下施加作用,所以可以使得天下回复自然平衡。



《道德经》第47章中有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意思是,不出门外,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所了解的事情大致有几类,首先就是哪儿发生了新鲜事,也就是新闻,有身边的也有远方刚发生的事。尤其是当今社会,每天能了解到的新鲜事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每天打开电脑或手机,各种新闻杂七杂八的,比如谁谁谁落马被处理、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哪里发生了灾害、什么食品查出安全隐患、哪家公司破产倒闭、谁与谁陷入感情纠纷、哪个明星闹绯闻等等,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人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了类似这样的新闻里,看过的新闻资讯何其多,但对我们的人生似乎没什么实质性改变,没有变得比以前好多少,有的反而是焦虑不安,而且看完过后差不多全忘了。 试着回想了一下,好像昨天看过什么资讯都想不起来了,所以,很多的信息对我们来说实则没多大用。
每天上网浏览的那些花边新闻,都是为我们精心推送的,投人所好准备的,我们喜欢看什么,平台就给我们提供什么,因为它有阅读量、转化率,这都是与利益分不开的。
其实,人世间这些事全是按照“道”的法则和规律运作的,不信就翻开新闻看一看,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古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如此人生必然难以如愿。比如谁谁谁落马,多是贪得无厌导致的后果,须知“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利万物”,为官者为百姓谋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争”,不要好处都让自己占了,这就“失道”了。其实,无论新闻资讯如何纷繁复杂,都有它背后的法则和规律所在,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不用出门就能知道,这叫“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是不用往窗外看就知道“天道”了,因为“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领导者依道而行,“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带着大家走向成功,但领导从不自以为有功,功劳反而归附于他,这是百姓心中的好官。
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发展,如果按“道”去指引,我们就会豁然贯通,不用往外走多远,就了然于胸了,而不至于有诸多的困惑。如果不懂“道”,你会觉得每一个事情都新鲜,但其实都在重复,只是表象不同罢了。人若偏离了“道”,了解的信息和知识越多,人越容易迷惘,反而可能成为我们洞察事物真情实况的障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段话应该是有前提的,否则犹如井底之蛙,见到的天下也不过是井口大小,知晓的道也不过是偏门左道。
此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就老子而言,他的前半生已经经历过很多,遍游各地又饱览群书,既有阅历又有底蕴,如此才能做到坐家中而知天下。
个人理解是:只有经过不断地积累、探索、总结,才能预知一些大势走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洞无味。

意思是不出家门口、就能了解天下的国家大事。不窥视牖的一切行为、就能替天行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七章 译文: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以明白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理 「不出户,知天下」,意即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这点在今天不是难事,打开报纸、电视就知道。但...

老子是怎么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众所周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努力读书,学有所成,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外出研学或旅行,是人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机会。但老子为何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这是在我们今天网络发达的时代才可以实现的,古代没有...

足不出户知天下,是什么意思。
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 摘自《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解释: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探头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怎么理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回答:这句话其实是说的一种得道高人的能力,就好像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得道我们并非得道高人,很难做到东西天下的能力,其实是没有必要去强加揣测的。这种能力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占卜,也无法从很科学的角度去描述,那都是不准确的。 见天道所谓见天道,这个其实是事件的演变规律,...

很多人都会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

不行而知涵义解释
老子的观点强调了对事物理解的内在路径,而非依赖于对外界的实践探索。他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户,见天道”(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这意味着,要想真正理解世界和其运作规律,不一定需要亲身涉猎或亲眼所见。反而,深入现实世界可能反而会遮蔽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为越接近事物,我们...

2.1节 不出户庭知通塞,知节能止无咎言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六书精薀》云:“凡室之口曰户,堂之口曰门。内曰户,外曰门。一扉曰户,两扉曰门。”庭,厅堂,艮也。《玉篇》云:“庭,堂阶前也。”户庭,户外之庭也。从象看,初九阳刚,当位,处节之初,上应六四,但是为二所滞(三和六四,九五在上互卦艮100中,艮...

选择: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扁,以知天 ...
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意思中没用提到直接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也属于无中生有。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这里知识的获得与思维加工之间的关系,不是本文中心,属于概括不全吧。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圣人不出行而知情,不眼见而明白,不作为而成功”“...

为什么“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考取了秀才的读书人,不用出门便已经知晓天下事。其实也是潜在意思说口口交流的信息也是很快捷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 ,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牖:音: yǒu 基本字义:窗户

玉门市15155122781: 老子所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窥牖而知天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布置的
独孤莫吲哚: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

玉门市15155122781: 静心思考 -
独孤莫吲哚:[答案] 静心思考 老子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走出家门,而能了解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而能知晓天道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静心思考”.即通...

玉门市15155122781: 不出户,知天下的介绍 -
独孤莫吲哚: 不出户,知天下,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玉门市15155122781: 老子所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窥牖而知天道,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窥牖而知天道, -
独孤莫吲哚:[答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

玉门市15155122781: 不出户,知天下的解释 -
独孤莫吲哚: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玉门市15155122781: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镛,见天道 -
独孤莫吲哚: 材料1的观点:万事万物的道,是原始就有的.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发生和存在.人不要做.甚至人不要学习太多.学习得太多了,就迷失方向,离经叛道. 无为的观点. 材料2的观点:世界是靠智慧创造的,是靠辛勤的劳动改变的.有为的观点.

玉门市15155122781: 《道德经》中不出户知天下;不阏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
独孤莫吲哚: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看着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其实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 因此,圣人不出行却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见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如此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 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 “道”,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

玉门市15155122781: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 -
独孤莫吲哚: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玉门市15155122781: 老子是怎么学习的?有什么方法么?是老子个人 -
独孤莫吲哚: 老子是在教习人知道、得道和道德,而这样的教习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当事人的“弃智”. 《老子》中有关教育人们要“弃智”的一些基本方法言论:比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十九章》);“绝学无忧”(20章...

玉门市15155122781: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什么哲学原理 -
独孤莫吲哚: 这两句乃《道德经》的真要所在,不是修道之人、不明其理.我看各位复制、粘贴来的答案离道家思想越来越远. 不过、一本《道德经》,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层面.权当如此吧~!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