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危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秀才”本是明清两代生员(经过考试而被取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泛指读书人。
在过去,在交通和信息业不发达的时代,凭读书看报所能了解到的天下事是很有限的。到了交通和信息业很发达的今天,凭着多媒体计算机和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拼音为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复句式结构成语,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
语出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扩展资料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最早出处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白话文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感知自己不足就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老子认为,单纯凭借经验认识事物,是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群体的,还会扰乱人的心灵,想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释义∶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现在一般是有知识的人,在家中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因为他在网上学习阅读世界发生的新闻。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能够不用出门就可以知天下事,是有参悟了道的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处,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实智慧的成就。

一个按照“道”的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如果有真智慧修养的人,用不着到外面实际经验,就可以了解事实的究竟。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

本章阐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两种境界:一种是彼岸的智慧,一种是世俗的知识。一般人所用的是后者,属于后天的能力;而圣人所用的是前者,先天的能。这两种境界的方向是相反的,即佛说的“彼岸智慧”和此岸世间智的差异。

不出门户,就能知天下;不视窗外,就能知晓天道。这就是彼岸的智慧,是一种往内走的方向,进入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状态,不断深入,直至回归到道的境界、如来境界。此时肉眼自然上升到天眼,那么肯定能知晓天道,不需要开窗户看,就是“不窥牖,见天道”。

而“不出户,知天下”,就是慧眼的境界,那么不断向内深入,乃至法眼、佛眼,都会出现。实际上五眼六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都是修行的副产品,是在往内走的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那么如果反过来,往外走的方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越往外走,知道的越少。因为只有一个肉眼凡胎,只知道用眼、耳、鼻、舌、身、意去追求外面的物质,这样一种探索的方式只可能越知越少,而且肉眼所看到的多数只是幻觉,真相是超越有形世界的。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有道之人,根本不用世俗的知识,所以“不行”“不见”“不为”,他是进入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状态,以彼岸的智慧,洞见一切,即佛陀说的“般若波罗蜜”。

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中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

老子认为人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老子是一位博学多识之人,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他认为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理性认识,间接知识。“不出户”、“不窥牖”这类极而言之的强调手法,从古到今都是普遍应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是句古话,意思是说,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然而,在过去,在交通和信息业不发达的时代,凭读书看报所能了解到的天下事是很有限的。只有到了交通和信息业很发达的今天,凭着多媒体计算机和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秀才”,本是明清两代生员(经过考试而被取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泛指读书人。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是句古话,意思是说,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意思
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书信几乎是一切信息的来源,在此秀才泛指文人,因此读书的人了解的信息也就多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骂读书人的时候,为什么要骂穷秀才?
首先来说说一句大家在古装剧中耳熟能详的话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反之而来,还有这样一句话: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穷书生、酸秀才?这么说显然是不对的,首先来说,对于古代人读书是一条很好的门路,在古代考上了秀才,差不多就在十里八乡算得上是有学问的人了,能够出席一些地方性的...

为什么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夸父追日万世流芳”,曹三的解释我不大明白...
第一,文人书生所学的圣贤之道是为了治国,决非为了开国,圣贤之道教人修身养性,决不教人造反。第二,文人书生所代表的道德理想永远走在社会现实的前面,只能永远站在现实的前面去召唤、叹惋、慨叹身后的社会现实,而不会去首倡造反,去在白骨堆上建起新的王朝宫殿。第三,书生文人长于书斋,两耳尽...

许多人对「秀才」类账号被中老年追捧不屑一顾,这是否是一种偏见?是年轻...
比如,某个游戏火了,成了主流,也会有人去黑他,以此类推。说实话,有时候要不是看网上一些恶搞和鬼畜,我压根不知道谁谁谁又火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主流文化受益者多多少少还得感谢这群叛逆者的“傲慢”。2.都是追星,谁比谁高贵多少啊?还真别不信,长辈喜欢秀才、一笑倾城,和大家喜欢...

都说穷秀才,为什么没有穷举人的说法?
说到古代的秀才大家也都知道,他们的故事还是挺多的,而且大都是以穷苦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古代是有举人的,那么这个举人我们就知道的不多了,那么这些个举人都十分的神秘,那么就有人问了,为什么都是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这个说法呢,难道这个举人要厉害很多?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

古人骂读书人的时候,为什么总要骂穷酸秀才?
而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一场考试,从县试开始,往往需要通过一层层的选拔,才有最后在殿试上一展雄才的机会。这样得到前列名次的人,才能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官员,达到自己多年寒窗苦读的目的。那我们都知道,学子在通过乡试之后就可以被称为像秀才。那么为什么古代有些人在骂读书人的时候,要称他们为穷酸秀才...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放到如今普通本科可以算是秀才吗?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清朝年两百年间,清朝一共出了460万名秀才,而当时清朝的人口最多的时候才4亿,而清朝的200年间才中了46万个秀才,所以按比例来换算的话,这个秀才中的概率是10分的困难的,如果换算到现在来说的话,相当于是我们考上了博士生。并且当时古代的时候,不是所有人他们都能读书的,...

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怎么刘秀只用了三年就成为了帝王?
刘秀也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虽说到他爹这儿的时候官位已经很小,但是耐不住刘秀自己有个不安于现状的心。于是,刘秀合理利用自己的身份,拉起了一支反抗朝廷的队伍,作为一个有智慧的领队人,刘秀能够合理分配人员,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所以,不得不说刘秀是个有大能力的领导人。后来刘秀...

大家都知道“穷秀才”,为何没有“穷举人”的说法?
其一,秀才和举人虽然同为读书人,但是在根本上还是不同的。秀才的称号是通过最低的考试得来的,而且这个考试的通过率是挺高的。但是,读书的费用对当时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只有有钱的家庭,才有能力去读完书。所以,古代一般读书人都是只到了秀才这一步就无法在继续后来的书生路了,这也就有了...

大家都知道“穷秀才”,为何没有“穷举人”的说法?
其一,秀才和举人虽然同为读书人,但是在根本上还是不同的。秀才的称号是通过最低的考试得来的,而且这个考试的通过率是挺高的。但是,读书的费用对当时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只有有钱的家庭,才有能力去读完书。所以,古代一般读书人都是只到了秀才这一步就无法在继续后来的书生路了,这也就有了...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
艾逄板蓝: 意思是说,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还是能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 尽知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
艾逄板蓝:[答案] 意思是说,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还是能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简要意思 -
艾逄板蓝: 意思是说,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还是能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事情.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
艾逄板蓝:[答案] 秀才不出门并不是真的不出门 只是身体没有出门 但是他是通过别的渠道获取了信息,以及凭着知识,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放到今天可以往网络上去扯` 古时候嘛 肯定也有渠道的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艾逄板蓝: “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读 书人凭着书本知识,就可以通晓天下的大 事.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后泛指读 书人.出处: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 “谚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以 天下为己任,自应日新其德,知能并进…… 必也杜门不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 -
艾逄板蓝: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大兴区13116334141: 为什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
艾逄板蓝: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句老话,是指有文化的人,知识渊博的人而言.因为他们书读多了,各国的风土人情都略知一二了.但是每时每刻整个世界的变化,整个地球的变迁和人类的状况,他们照样不知道. 今天的SOHO是指在家里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E-mail,电脑网络,来取得信息和工作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哲学原理 -
艾逄板蓝:[答案]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的是有定科学知识的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某些事件,也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原委.这个结论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但生活中又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耕田,便知将...

大兴区13116334141: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什么意思 -
艾逄板蓝: 整日在家看书,亦能知道天下的大小事宜.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要亲历亲为,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