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手工轧面

作者&投稿:官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关中手工轧面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品种。大体上按地域特点分关中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片区,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风格特点。东部以包子和烩面为主,中部西部虽然都以面食一口香为主,制作工艺流程大致相同,但中部如泾阳、三原、礼泉、兴平、武功、扶风、乾县诸县与岐山、凤翔、宝鸡、千阳、陇县等地的味道却差异较大,中部以咸中带酸为主,西部以酸辣为主。 

        岐山面是宝鸡的传统名吃,驰名陕西,享誉全国。作为关中的西部地区,岐山面应该与关中手工面的制作工艺相同。然而,岐山面的叫法却有好几个,有的甚至有明显的讹传痕迹。我经常思考:到底是“铡面”,还是“扎面”,抑或是“轧面”?是“哨子面”,还是“臊子面”?也许这些不同的叫法都是各自按照各自相沿已久的称呼就这么叫下来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对当地人来说,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名称怎样叫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对于初到宝鸡的外地人来说,这五花八门的名称就会多多少少让人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在我看来,岐山面的正确叫法应该是“岐山轧面”。“轧”读作“yà”;不读“zā”,也不 读“zhá”。这跟关中手工轧面一样是由其制作的工序特点决定的。所有的地方著名小吃的名称都是根据其制作特点起名的,如“擀面皮”、“糖醋鱼”、“水汆肉片”等,这没有什么神秘感,普通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就是如此。查《辞海》可知,“轧”在读“yà”时,释义有三条:①“用车轮或圆轴辗压。”②“排挤;倾轧。”③“古代一种压碎人骨节的酷刑。”也注明读“zhá”,释义只有“把钢坯压成一定形状钢材的过程,如轧钢”一条,可见读“zhá”是特定读音,特定释义。 

        手工轧面是关中农村小麦主产区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面食制作技术。我的父亲就是切面能手,我们家里一直保存着一把切面大刀。小时候在农村曾经跟大人们看见过手工轧面的制作过程。所以,我对关中手工轧面的技术和工序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我想我所熟知的家乡手工轧面制作工序也许应该与歧山面的制作工序相同。所以,我就以我所亲见的手工轧面制作工序来说说关中手工轧面。   

      关中手工轧面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和面,轧面,擀面,切面。其中轧面、擀面和切面是三道特别关键的工序。在机器尚未发明的时代,替代人力的制作工序常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而对该产品而言也具有标志性特征。比如,和面是关中手工轧面的第一道工序,一般要放入碱面或草木灰水,在我的印象里和好的面很硬,颜色略微发黄。接下来的工序就是轧面。

        轧面,是关中手工轧面的第二道工序。一般是过年和大型待客活动时才会制作轧面,所以面一般都和得都比平常家里擀面用的面要硬。俗话说,好面都是揉出来的。一句落后的俗语是“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强调的是揉面的重要性。可是,又多又硬的面怎么揉啊?聪明的关中人发明了轧面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机械揉面工艺。轧面的机械系统是,在房屋柱子上距地面不到一米的地方凿一个约六七公分大、不到两公分深浅的圆孔,在圆孔下方用两个条凳支起一个架子,架子上放一块厚约两三公分的干净木板,木板上放一根粗细约十公分的木头杠子,这样,一个轧面的床子就搭起来了。轧面时用那根木头杠子的一端插进柱子上的圆孔里,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木板上,轧面的人一只手握住杠子的另一端,一条腿跨在木头杠子上,另一只手摆弄着面团,让木杠子反复挤压面团,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反反复复。我们村的人还把这种轧面的过程叫做“订”(具体是什么样的“ding”字我也说不清,我只听大人们当时都这么说),似乎说“订”的时间越长,轧的面越筋道越柔软,口感越好。反复挤压好的面团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工序擀面了。

        擀面,跟平常家里的擀面方法不一样。平常家里人擀面因为面团小一般都擀成圆形,擀面杖也是一根粗短,一根细长----轧扁的面厚而小的时候用粗短擀面杖,薄而大的时候用细长擀面杖。而关中手工轧面进入工序的擀面却因为面团大而多一般不能擀成圆形,而且需要专门的大案板和场地,我记得擀好的面是长方形,犹如一匹布。擀面杖也只有一根,是粗短的那一根。擀面是一个既要技术又要力气的活,在我的印象里,村队里能擀面的人都十分能干而健壮有力气。他们擀面时一会儿滚动着擀,一会儿抽出擀面杖横着挤压,有时候竟然抡起擀面杖在卷着的面页上抽打。一场下来经常是热汗淋漓。

        最后是切面工序。因为面多,切面用的刀也是专用的,说是“大刀铡面”有点意思,但绝对观察不细。我父亲是切面能手,基本上整个村子人家里的面都要他切,每到年跟儿他就不会有歇息的时候。我们家一直保存着一把切面刀,说它像铡刀,只是手把儿、刀背、刀的形状像,其实它们是根本不同的。铡刀的一端扁而有眼孔,铡草时要把有眼儿的那一头插进口槽里,再用一根铁栓插进铡背与铡刀对齐的眼孔里闩好,就可以握紧铡刀把儿一上一下地利用杠杆原理铡草了。而切面刀与铡刀的不同处就在于切面刀与手把儿相对的那一端不是扁而凿着眼孔,而是专门铆接了一个约半公分厚的梯形铁块,为的是切面时移动起来平滑利落。切面是在一个方形八仙桌上进行的。为了防止切面刀与桌面直接接触,父亲在桌面上铺涂了一层小米面和成的垫子,垫子靠人的这一边厚一些,相对的那一边薄一些,构成斜面状态。一厚沓擀好的面折叠了平铺在小米面垫子上,父亲就可以一手按住面引导着刀,一手握着切面刀把儿,抬起来送下去,一下一下反复着做,专注而熟练地切出细长均匀的面条了。 

        距我家隔了一户的邻居是个上中农,门庭房很大,关中富裕户特有的那种大庭房,房里安装着一个石磨子。平常我们一街两坊的人都到他家去磨面,过年的时候他家就变成了轧面坊。因为手工轧面既需要技术,又需要力气,而且必须是全村队的人联合起来一起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平常是不容易吃上的,只有大型待客活动和过大年的时候才肯大家联合起来花气力去做去吃。因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吃上一顿手工轧面那都是十分稀奇而幸福美好的生活。切好的面一般具有薄、筋、饟三个特点。薄、筋容易理解,“饟”是什么意思呢?还记得陕西有个叫“饟皮”的东西吗?这里“饟”字是陕西方言,是柔软而劲道的意思。

        岐山面应该跟我们家乡的轧面一样,也有薄、筋、饟这三个特点,可惜当地人说成了“薄、筋、光”三个字。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不太合适。试想想擀成的面哪有不光滑的道理?用“光”字概括面条的特点,实在是错把平常普通当成了特点,始作俑者大概是写不出这个“饟”字而胡乱应付了一下而已,只是多少人因此而被误导进而对岐山轧面的特点认识不够准确。世间许多事情都是如此,由于某种讹传而将错就错、众口相沿的情况也很普遍,只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约定成俗,当然也就没有人去研究纠正它。这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失之粗略或者偏颇。切面完成后,主人将切好的面端回家就可以享用关中有名的汤汤面“一口香”了。   

        关中人喜欢吃这样的“一口香”,经常都顾不上吃菜。这与关中人对调制浇面汤的重视程度有关。一般口味随家人习惯而家家不同。有的喜欢酸汤,有的偏好咸汤;有的用韭菜作漂菜,有的用葱花作漂菜;有的家庭备有臊子,肯定是臊子汤;有的家庭没有臊子,就摊个鸡蛋饼切成小菱形给汤里漂个黄色的小旗花:实在没有什么菜的时候,就切开一个卷心白菜,用白菜芯切成碎花,摊个鸡蛋饼切成菱形旗花片儿拌在碎花菜里,再泼点油辣子淋在汤里,那也是一顿纯素辣子汤“一口香”面。

        从一家一户的口味到一个地方的风味,需要有一种大家都认可的特色倾向,比如岐山臊子,关中人都炒臊子而只有岐山人炒的臊子味道特殊----有辣子,有醋。由此,构成了岐山臊子酸辣香的地方风味。顺便说说这个“臊”字。不少人把“岐山臊子”说成“岐山哨子”,这纯粹是不懂饮食文化,也缺少文字常识的以讹传讹。《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了。鲁达为了替卖唱的父女俩报仇,有意给镇关西找茬,就要求镇关西剁出两种臊子,一种是肥肉臊子不准有半点儿瘦肉,一种是瘦肉臊子不准有半点儿肥肉,由此才演绎出了鲁提辖为穷人报仇而拳打镇关西的痛快淋漓故事。小说用的就是这个“臊”字。查字典,“臊子”,方言,肉末或肉丁,如“羊肉臊子面”。有一天看陕西电视台节目,居然也有播音员把“臊子”错读成了“哨子”,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用岐山臊子调制成的浇面汤,味道自然就带有岐山臊子的风味,具有酸辣香的特点。岐山以东的扶风、武功、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一带的浇汤面就没有“酸辣香”这个特点了,口味有咸有酸,而且陪菜也变成了以漂浮在汤表面的韭菜段儿、葱花、鸡蛋旗花片为主的菜品了,没有像岐山臊子面那样一定要有黄花菜、胡萝卜、木耳、豆腐一类的沉底陪菜。因为关中人吃汤汤面的往往是大型待客中敬过酒抄过凉碟酒足肉饱之后,此时吃面并不是为了吃饱,品味讲究的是汤的味道,所以对菜的多少往往不太在乎。说关中人不擅长吃菜,实在有些偏见。而且面里边还漂着陪菜和黄色的油花花,如此色香美味可口的汤汤面,有谁还会要求再吃菜的呢!

      由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过去人们吃汤汤面都不容易。加上物质基础薄弱,用于浇面的汤平常一般都比较简单,菜品也不丰富,只是到了重大活动和年节期间才专门准备,厚礼相待亲戚邻里,此时浇面的汤也显得浓香醇厚。所以,关中面的汤又有一个描述,叫做“煎、稀、汪”。这不是岐山面的专有特点。

        “煎”,是说汤的热度。汤汤面因为汤里漂浮着油花花,经常是猪油,所以不适合凉吃,一般要趁热吃,而且要能够烫嘴。吃的人拿筷子挑出几根面条,斜着脖子朝面条一吹,然后用力一吸,热乎乎香喷喷的面就到肚子里了。“稀”,是说面的稠度。关中人吃面讲究汤宽(宽,宽裕,多),面少,一般一口吃完。所谓“一口香”就是一口吸溜完得来的。“汪”,是漂在汤表面的油花花浓度。“汪”的意思是多、厚、浓度高。关中方言有“汪汤汪水”一说,意思汤多水多。汤汤面里的“汪”是油花儿很浓厚,汤的表面漂满了一层浓厚黄亮的油花花,这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是非常富裕而隆重的日子才能享受到的美餐。

            ——起草于1991年春,整理于2014年夏。


重庆水面那个面条是怎么做的
你好,重庆水面就是鲜面条,分为机器轧面条和手工擀面条。手擀面条配方:高筋面粉10斤、盐15-25克、筋力源F(鲜面专用)10-20克、食用纯碱10-25克、水3.5-4斤。工艺:将盐、碱、筋力源F用温水溶解后加入和面水中,然后搅拌加入面粉中,将和好的絮状面团静止醒发30-50分钟,然后即可擀轧面条。

手工面条怎么和面才能不断?
不用加碱,做手工面条只要多擀几遍,次数越多,韧度就越好,就越不容易断,因为面条的韧度和擀的次数有关。做法如下:手工面条的做法 用料:面粉300克、水140克、盐4克、玉米淀粉适量 1、将除玉米淀粉之外的食料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醒20分钟。2、然后用擀面杖把面团压扁,多擀几遍(注意手卫生...

如何用机器压出光滑劲道的面条?
调整机器:根据机器的说明书,调整轧面滚轴的厚度。初次压面,应将滚轴调到较厚的档位,以便面团能够顺利通过。随着反复轧制,逐渐调薄,直至达到所需的面条厚度。压制面条:将松弛好的面团分割成小块,逐块通过面条机压制。在压制过程中,可以用干面粉或玉米淀粉来防止面条粘连。压制时要均匀施力,避免...

手工面条之绿豆面条怎么做
绿豆面条的做法 把普通面粉和绿豆粉混合,加水后揉成团 将面团从碗中取出,慢慢往里面揣面粉 这种柔软度比较适合手擀面,但是如果用轧面机就要多加一点面粉了 就像这样,往里面揣面粉,然后继续揉 感觉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轧了,先轧片,可以先调得厚一点 不断调节松紧度,往薄里擀 这个就是...

面条的做法
1、面粉+水和蛋稍微一揉至没有干粉的状态(我用了面和水的比例为5:2,手揉几下觉得非常硬,甚至还有些很干的粉和碎屑,没关系,尽量的把碎屑都包在大块的里面,用手尽量压扁一点就行了)2、面条机调轧面1档,把按扁的面团一手往里塞,下面接着往外拉即可。滚过一圈后,会发现非常不均匀,...

自制劲道爽滑面条怎么做
接着再揉面20分钟,醒面30分钟 最后再揉20分钟,醒面20分钟,这时面条起筋,已经很软乎了 把面团拿出来擀成饼,放面条机1~2逐档轧,多轧几次面条才会劲道。面皮上撒手粉防粘,手粉一定一定要用玉米淀粉,这样出来的面条又Q又滑~最后用3档轧面几次,放宽面或圆面档刀头走一遍,漂亮的手工面条就...

为什么手工做的面条比机器做的面条好吃?
当水掺入面粉中以后,完全依靠机械上下碾轧而成面饼。手工擀制的面条所用面团的含水量高,不论是面筋网络的形成,还是黏性的产生,都优于含水量低的机制面条所用面团。手工面用力均匀。机械轧面片的用力方法只是上下挤压,并没有通过各种角度来受力,所以不利于面团中面筋网络的形成。

手摇轧面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将压面机靠面案(桌子椅子都可以)边缘卡牢;2.使用前应先检查工作表面,清除表面污物,在面刀轴套及齿轮处加些润滑油;3.轧面:先拆下切面刀,调节压面辊二头的调节器,将两面辊间隙调为2.5-3mm,将插头插ty 220V电源的插座内,按下机器上的开关,把和好的面片放入面斗上,引入压面辊之间...

鲜面条配方怎样把面条压劲到
滚过一圈后,会发现非常不均匀,没关系,折叠一下继续滚几遍就会越来越光滑了。3. 每次滚过后,沾些干粉,折叠一下,再继续滚一遍。等到足够光滑了,轧面调到3档,再压出面片就可以了。4. 面条机换到切面这一端。放入用3档压好的面片,压成面条即可。图中分别是3档宽面,和3档窄面。

怎样压面条好吃有筋道
问题四:怎样和压面条的面筋道 你好,不知道你是机器轧面,还是手工擀面。机器轧鲜面条配方:高筋面粉95斤、淀粉5斤、盐0.3-0.5斤、筋力源F(鲜面专用)0.3-0.5斤、水30-35斤。工艺:将面粉、淀粉干拌均匀,将盐、筋力源F用温水溶解后加入和面水中,然后搅拌加入混合好的面粉中,将和好的絮状面团静止醒发20-30分钟,然...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传统手工挂面是怎么做成的?实拍陕西时下挂面制作流程 -
化研甘海: 时下村因位于兴平北邙山寺之南而得名(古称畤下村),却因传统手工挂面而出名.时下的挂面可谓面中一绝,村民们用最传统的工艺,做出的挂面独具特色,是远近有名的地方特产.时下村祖祖辈辈以挂面为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到农闲...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陕西荞面荞面压制饸饹怎么制作? -
化研甘海: 制作方法:饸饹的制作方法既不是用手擀,也非用刀切,而是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压制而成的.把和好的荞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然后双手用力压杠杆把荞麦面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熟后,捞到碗里,加如肉汤,牛肉或羊肉等配好的调料即成. 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手工面条怎么和面才能不断 -
化研甘海: 自己擀面条做法1.面粉中加入适量盐和一个鸡蛋2.用清水和成面团,面团要比饺子面硬些,盖盖饧10分钟3.将饧好的面揉光滑,用擀面杖擀薄4.面皮上均匀撒些干面粉,擀面杖放在面皮的一端卷起擀面5.继续擀,再打开,撒干面粉从另一端卷起再擀,就这样重复数次直至面皮擀到1毫米左右6.面擀到合适的厚度,撒些干面粉7.一层一层的折叠起来8.用刀切成自己喜欢的宽度9.用手将切好的面条抖开.10.平铺在案板上11.锅中坐水烧开12.放入面条煮熟13.捞出装入碗内即可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谜语,一点一横长二字口廊廊,两边丝柳柳 -
化研甘海: 陕西关中有一种独特的面条叫“biang-biang面” 此字就是biang,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写法见参考资料 字典上当然没有,这是陕西人自创的 下面是字的连接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biangbiang面 - 西安小吃biangbiang面怎么写
化研甘海: BIANG字不存在于字典中,拟声(面撞击案板的声音). 梆梆面是汉中市的风味食品... “biangbia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陕西凉皮的制作方法? -
化研甘海: 陕西凉皮的制作方法 (冠" 香 \兴 \小 吃)jiao您原料:面粉 做法: 1、取适量面粉加水,和成光滑面团,醒三十分钟; 2、盆里放清水,用手揉搓面团; 3、洗出白色的粉浆,把粉浆倒出备用,再在盆里加入清水多洗几次; 4、直至洗不出白色的粉浆,剩下的面团即为面筋; 5、把所有洗出的粉浆倒入一个盆中,沉淀六个小时,缓缓倒出上面的清水,将余下的面浆混合均匀; 6、将粉浆倒入一个平底的盘中,放入烧开的锅中蒸五六分钟;(为了防粘可以在盘子上涂一层油,不过我没有涂也很容易揭下来,盘子很光滑.) 7、将凉皮放凉切条; 8、面筋上锅蒸熟切丁.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biangbiang面介绍 -
化研甘海: 此字是由“辶”、“穴”、“月”、“刂”、“幺”、“长”、“言”、“马”、“心”洋洋洒洒十一部组成.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4-28 16:12 这个字是打不出来的,共42画.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四川biangbiang面的biang怎么写biang -
化研甘海:[答案] “biang”字是中国笔画最多的字,达52画.此字出于咸阳的一种小吃“biangbia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宽厚的面条). 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饸烙面怎么做哪里教做饸烙面的技术拉面的制作技术 -
化研甘海: 河南郏县饸饹面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的汉族风味面食,简称郏县饸饹.饸烙面是西北常见的一种面食,利用"杠杆原理"压制出来的.饸烙面要做好,分两步走.一是和面,二是调汤.1."和面".和面的时候一定...

都江堰市13065744371: 陕西民俗工艺品作文200字 -
化研甘海: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