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 的句读之师为什么不是作者要的师?

作者&投稿:锻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师说 韩愈所说的师道的内涵是什么 作者为何要在文末表彰李蟠~

(二)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所以“或不”意思为:有的不。

1.出处:
韩愈《师说》
2.原文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释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赏析:
《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5.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传甚么道呢?是传处事之道、为人之道。除了有形的道理之外,广泛地也代表传无形的价值观、好恶、批判事物的角度、乃至于情绪的起伏、遇到事情的情绪反应。白话一点的来说,就是言教与身教。言教就是口说道理,照本宣科,再另外加以阐释;身教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学生看在眼里,自然领略。比如说,一个老师上课活泼生动,也能够跟学生开玩笑,这群学生给老师带久了,自然也变得活泼开朗。反之,一个老师上课认真严肃,不苟言笑,另外一群学生给这样的老师带久了,对「学习」这件事情就会严肃以对。一个表情写在脸上的老师,学生自然学会看脸色、同时也学会用表情传达情绪;一个凡事处变不惊的老师,学生学到的自然也就是沉着冷静、谋定而后动。所以「传道」传的就是这些。

「授业」这件事反而单纯的多,主要就是教学。专任老师只教单科,着重在课程内容。相对来说,导师在授业的部分,责任也是跟专任老师相同。所以导师格外辛苦的地方,在于「传道」跟「解惑」。而其中最困难的,在于「解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解惑难道不就是「回答问题」而已吗?

学生的「惑」是甚么呢?惑是指「困扰」、「烦恼」、「怀疑」、「犹豫」等等未明的状态,而不单单是指学科上的问题。所谓「解惑」,应该是向学生表达「我会引导你去寻找答案」的气度。老师不可能知道所有疑惑的解答,但可用老师的身分,像向导一般引领学生。


襄城县17154173114: 《师说》里面的“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着,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为什么说非吾所谓?知道的请回答 -
捷筠易贴:[答案]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授大道理、解决人生疑惑的人.所以说非吾所谓.

襄城县17154173114: 《师说》中“之、其、于”的用法? -
捷筠易贴: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 一、作助词,可译为“的” 例如: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襄城县17154173114: 有关韩愈的《师说》 -
捷筠易贴: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也就是说只做简单启蒙工作的老师不是韩愈认为的传道解惑的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并没有一丝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

襄城县17154173114: 《师说》中的古汉语知识 -
捷筠易贴: <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

襄城县1715417311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捷筠易贴: 选自韩愈的《师说》 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断句,读书不知如何断句,有疑问想不明白,要么去问老师,要么就永远不明白.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句读(断句的意思)不会的时候,“或师焉”,就是遇到这个句读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请教.“惑之不解”,有疑惑的时候,“或不焉”,这个“不”就是没有去问,不去请教.就是面对这些小的知识技能,都很主动的赶紧去问这个句读怎么下,但是反而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个是只学到小的知识,“小学而大遗”,把最重要的道德学问给忽略掉了.这个“大遗”就是,师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人不向老师学习什么是大道,什么是经营人生的家业、事业,怎么样解决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了.

襄城县17154173114: 师说中的通假字 详细 -
捷筠易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不:通“否”,表否定 作者:唐代韩愈 扩展资料: 《师说...

襄城县17154173114: 师说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
捷筠易贴:[答案]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襄城县17154173114: 语文:《师说》中的句式判别 -
捷筠易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 宾语前置(4)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5)学于余. 同上(6)而耻学于师. 同上(7)不拘于时. 被动句(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状语后置(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状语后置 -------------------------------------------------------基本上写到了,考点一般是1、3、7题.该文中没有定语后置句打字打得很累,不给分就说不过去了

襄城县17154173114: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句话解释 -
捷筠易贴: 译文: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却不向老师学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