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该如何去理解

作者&投稿:西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该如何去理解~

高中以下的永远不会理解,以上的只是可能理解,所以高中以下的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还是先学好现代知识文化,长大以后再研究这个也不迟。。。下面说我的看法:

至人、神人、圣人都是神仙,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姜子牙、如来佛、上帝的区别,但是对我们凡人来说它们都是一样的,都是神仙。

《道德经》:“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知己者明”。。能够知道别人想什么是因为你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是因为你有势力,但是能够知道自己怎么事的才是神仙。。只有达到忘我的人才能回光返照,才能知道自己,所以至人无己。。
《道德经》:“功成身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是万物之一,是有生出来的,有有形,所以人有形体,但是有是无生出来的,所以人归根结底也是无生出来的。无就是无形。修成正果的人无形,就是功成身遂,是无功,所以神人无功。
《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修成正果的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所以无名,所以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 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四、 有用无用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藉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麼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参、结论我们试著从庄子的思想来探讨追究,知道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无限生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所以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遥游列为其中的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显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遥游的叙述中,我们如果以鲲来作为人的影射,水来代表现实世界,那麼鲲的形成,就如同是一个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灵境界的雄伟,而不沈浮於世俗尘埃。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那麼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因为他已有所蓄养,成其与自然相近之体,另一个则是他因为能够待时而动,随著自然规律,自然能与万物融合一体。
大鹏最后能够在天池中逍遥,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同样,我们想要逍遥而游,绝不是想那些小鸠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便自认为是逍遥。逍遥的境界,其最终固然是无待的,无待的真义,不是流於虚无,而是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功夫,仍然必须从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后才能把有待化为无待。而「无己、无功、无名」的功夫,也是必须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可以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可以得实名。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即是在於体认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关於篇中叙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们不可将境界误以为就是方法,而不知庄子逍遥境界的背后,有切实的修练功夫。但这些切实的功夫,在逍遥游一文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散见於其他篇章中,逍遥游只是总纲,想要对庄子思想有全面的了解,仍然要研读体会庄子全书。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 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四、 有用无用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藉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麼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参、结论

我们试著从庄子的思想来探讨追究,知道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无限生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所以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遥游列为其中的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显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遥游的叙述中,我们如果以鲲来作为人的影射,水来代表现实世界,那麼鲲的形成,就如同是一个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灵境界的雄伟,而不沈浮於世俗尘埃。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那麼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因为他已有所蓄养,成其与自然相近之体,另一个则是他因为能够待时而动,随著自然规律,自然能与万物融合一体。

大鹏最后能够在天池中逍遥,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同样,我们想要逍遥而游,绝不是想那些小鸠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便自认为是逍遥。逍遥的境界,其最终固然是无待的,无待的真义,不是流於虚无,而是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功夫,仍然必须从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后才能把有待化为无待。而「无己、无功、无名」的功夫,也是必须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可以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可以得实名。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即是在於体认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关於篇中叙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们不可将境界误以为就是方法,而不知庄子逍遥境界的背后,有切实的修练功夫。但这些切实的功夫,在逍遥游一文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散见於其他篇章中,逍遥游只是总纲,想要对庄子思想有全面的了解,仍然要研读体会庄子全书。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庄子提出了人的绝对自由的深刻问题,然而在他看来,要达到这个绝对自由,唯有取消生命本身,归于虚无,因为肉体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对生命自由的限制。庄子的这种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天人合一”的源头之一。

这是庄子思想的精髓,
如果简单一点理解的话:
庄子追求的是逍遥,他认为能达到忘我的人就可以称为至人,不再受世俗功禄连累的人就能称为神人,不再为声名所束缚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谁都会对其中恢弘大气的想象和绮丽繁复的意象油然生出一些感染和感动。庄子的意出尘外、不凝滞于物的心性溢出字里行间。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是何等大彻大悟的人生经验总结和智慧光芒。

“至人”、“神人”、“圣人”有说“一人三名”的,有说“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见,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样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还有必要分三层吗?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是一个人,且称之为“天人”。就本篇来说,“天人”就是这句前面的“游无穷者”,也就是这句后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无己”,宋荣子算是个“至人”,“定乎内外之分”虽说是宋荣子的优点,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点,所以宋荣子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至人”。“至人无己”是宋荣子的努力方向,至诖锏玫酱锊坏剑鞘橇硪换厥铝恕?br/> “神人无功”,列子算是个“神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神人”。“神人无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圣人无名”,许由算是个“圣人”,“名者实之宾也,吾愿为宾乎”,虽知道“实”为主、“名”为客,可死抱着“名”不放,又入了执着,所以许由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圣人无名”是许由的努力方向。
这句话中“至人”、“神人”、“圣人”的次序一点不乱,分别对应的是先出现的宋荣子,接着的列子,与后面的许由。另外老版本的庄子,从开头的“北冥有鱼”到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个大自然段。照此看来,这句总结性的评语该出现在段末才是,为什么会夹在当中呢?因为作者在写“神人”的时候,已带出了“游无穷者”,所以就顺势先把这个结论写了。至于圣人在哪儿?不急,紧接着补上就成。一人藏万人找,但也不至于乱成现在这个模样啊。之所以会乱成这个模样,我看问题是出在对“天人”的认识上。
庄子笔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问题是有没有这样一个人?认为有,所以《庄子》成了《南华经》,庄子本人也与老子一样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而我认为没有,那为什么庄子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
从“逍遥游”的全文来看,庄子从“鲲鹏”入手,极写其大。再通过“蜩”“(安鸟)”,以尽小大之辩。“小”已给庄子彻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还不够庄子的眼界,所以庄子以大块笔墨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写“天人”写的只是庄子的“眼界”,怎么能把“天人”当成一个实际存在呢?二千多年过去了,“天人”到现在也没出现。由此可见《庄子》不是春秋时能用的,也不是现在能用的,可能万世后也用不到。但“准至人”、“准神人”、“准圣人”的出现以及这三者与不存在的“天人”之间的空间却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逍遥游”现在一般分为五章,第一章“鹏飞南徙”,第二章“尧让天下于许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与第五章“樗与狸(犭生)”。在我看来分两章更合适点,因为第二章“尧让天下于许由”不能单独列出,它正接着在写“圣人无名”。这第二章的单独列出,无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的难度。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阐述“天人”,所以一、二、三章可合而为一章,称作“大小之辩”。第四章“大瓠之用”与第五章“樗与狸(犭生)”,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从两章的对话来看是明显有承接关系的,故合为一章更合适。合并之后的这一章,点出了“逍遥”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遥”是只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没有“逍遥”可言的,故可称为“逍遥之道”。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的眼界!庄子的胸襟!庄子的霸气!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什么意思?
最简单的, 至人忘却自我,神人忘却功利,圣人忘却名利,即修养最高的人物我不分,神圣的人不在乎功利,非凡的人不刻意留名不非凡的人没有知己,神仙没有功绩,圣人没有高人一等的名声。这个随便看看啊,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

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该如何去理解
《道德经》:“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知己者明”。。能够知道别人想什么是因为你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是因为你有势力,但是能够知道自己怎么事的才是神仙。。只有达到忘我的人才能回光返照,才能知道自己,所以至人无己。。《道德经》:“功成身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是万物之一,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哪里?
出自:《庄子》意思是: 至人、神人、圣人没有私我、不露功绩、不显名誉。

庄子为何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该如何理解?
庄子说过:有说“何以人灭天,何以故灭命,何以得殉名,不违而勿失,是谓友其真。”一般烂人可以达到的最高级便是圣贤和贤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平常人没法仰及,升仙的层级。那两千五百年后,庄子的认知能否抵达他老祖先等级呢?庄子把功力的入世与出世分成:至人、奇人和圣贤。所谓至人无己...

《庄子》最后对至人神人圣人的结论是什么?有何意思?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庄子《逍遥游》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中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因为庄子崇尚清净无为,所以把至人摆在了最高位置,其特点是“无我”,去除了“我执”,已经进入了解脱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个位阶当然很高;神人排第二,是因为立德、立言、立功,三者不缺,但没有进入解脱位,所以与至人有质的差距;圣人排第三,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圣人所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庄子为何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奇人无功功率,圣人无名"语出充符《逍遥游》,他们没有教人平凡的意思,刚好说得是非凡的问题。充符追求完美精神实质的肯定随意,他觉得解决物的拘束,不依靠、凭着外物就可以变成真谛的人,就可以遨游于万事万物中间,乃至可以远超时间之外,抵达一种肯定的任意情况。至人、奇人、圣贤实际上...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什么意思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生境界,出自《庄子逍遥游》。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无名:圣人不追求名声和名利,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是出于内在的道德和智慧,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赞誉或利益。神人无功:神人不追求功业和成就,他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翻译
出处:《逍遥游》选段: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文: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

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该如何去理解
自我;本我;超我。道家倡导的无为无我的境界。个人觉得除了道家代表人物老庄,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现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更难有

道孚县19312041348: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中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游祝脑得:[答案] 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 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无名:不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

道孚县19312041348: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什么意思? -
游祝脑得:[答案] 至人”、“神人”、“圣人”有说“一人三名”的,有说“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见,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样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还有必要分三层吗?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是一个人,且称之为“天人”.就本篇来说,“天人...

道孚县19312041348: 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啥意思 -
游祝脑得:[答案] 就是说,人做到了至高至上的境界,就没有自己了,也就说会失去自由,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了. 也是人做到了一定的境界,成了圣人,自然就淡泊名利了,不会在乎尘世间的名声. 神人,就是具有超能力的人.即使你做了什么大事好事,也是没有功劳的...

道孚县19312041348: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到底是何含义? -
游祝脑得:[答案]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

道孚县19312041348: 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解释 -
游祝脑得: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本篇《bai逍遥游》的中心.只du有达到了“无已,无功,无名”,才得“逍遥”.庄子的意思呢.是人作到极至,就能与外物合而为一了,进zhi入一种“忘我”,或者“吾丧我”的状态,这个叫“至人无已”.“神dao人”呢,他讲究的是法自然之道,神人修自然,所以不立功.意思呢,专就是不居功,不以功为念.这个叫“神人无功”.“圣人”呢属,圣人不以名望为念,所以不立名.这个叫“圣人无名”.

道孚县19312041348: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中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游祝脑得:[答案] 至人 神人都是圣人的变文 物与我皆源于道 则无物我对待 即无己 圣人自外于众人如同道之自外于万物 有功而不恃 有名而不局 圣人若与人争功名 则亦一人尔 若与物争功名则道亦一物尔

道孚县19312041348: 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
游祝脑得:[答案] 故曰:至人无己,是说有最高修养的人.能够顺其自然,不凭自己的意志行事;神人无功,是说能够顺应自然神异变化的人,无意有求于人类;圣人无名是说,深识万物的人,不羡求任何名位.

道孚县19312041348: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什么意思~~!不多说!就意思! -
游祝脑得: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道孚县19312041348: 《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何解? -
游祝脑得: 一般理解这是三个层次或境界.这句的提出是有相当的时代背景的.战国诸子百家有一“名家”以正名为主,刘向似乎有记述,可参看.儒家是讲究“正名”的.《论语·子路十三》(节录)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我理解庄子这句话是针对儒家“入世”观念说的.道家的理想追求显然与儒家不同,他们追求的超脱,自由飘逸与儒家是有很大差别的

道孚县19312041348: 翻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游祝脑得:[答案]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忘我,精神超然物外的神人能放弃功名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神人不追求名位. 只能意译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