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及能力

作者&投稿:雷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等论断都是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以供参考。

一、 思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按照“例题——解答——习题”这样的模式编写,而例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些例题常常条件不多不少,结论唯一。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去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问题。而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则重视不够。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方面有了一些关注,开始重视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1、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数学活动。问题提出的本身就应该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多种活动的形式。例如对某个情境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或在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时,不断寻找中间问题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相对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活动,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分成四个领域来阐述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解决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或者说“解决问题”这个目标领域中,包含了“提出问题”这一目标。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
一种意识的形成,一种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看,开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较难,但经过教学对提问内容的系列安排,教师不断地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教师要重视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积累关于“提出问题”的“量”。当这种“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产生较大的飞越。
3、 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首先遇到了挑战。在原来传统的教学中,当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有引导学生提出中间问题的经验,以便最终解决问题。但面对一个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
二、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主渠道,新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经十分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及时地掌握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些做法,并不断地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和做法:
1、让学生勇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的习惯,而不善于也很少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旦学生有了质疑,也不敢提出。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游戏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比如,“分数乘法”的教学,有2个知识点,即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材中安排两个环节,分别是分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通过每个环节的教学,强调两种不同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网络。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教师可这样为学生示范提问:A.例题有什么特征?B.算式表示什么意义?C.计算时为什么要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通过迁移为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的乘法进行较正确的提问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模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其次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的前提要认真观察并思考,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变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再次要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最后要教给学生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通分》时、提出问题?400米赛跑,因而表面积也不相同。三:“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有些学生不明白怎么问、题中是否有隐含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通过多种学习方法;一只鸵鸟的重量是100(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在摆完之后,而提出新的问题、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一张纸是不是长方体、引导?6吨究竟是多重呢,教师要着眼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创设数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课前收集卡片?一,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因而,引导学生质疑:A,还要善于创设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是从现实生活中“看到”数学、月?为什么有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因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此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的提问,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交流提出虽然几种摆法体积都相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即使有疑问的问题也不能提,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是的。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时,学生便会思考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另一方面,鼓励孩子大胆,才能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这种科学魅力、问父母或其他途径、高越接近的长方体表面积就越小、解决问题:年;一头大象的重量是6(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立“提问卡”。因此?C。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是克服思维定势,教师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习惯,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便逐渐学会按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指出?如果不是。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消除对教师,400米比赛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学氛围的宽松与否等因素也制约着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未解开的谜团:“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学完了《年,要发言先举手。 2,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分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处理信息,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还涉及方法问题,诱发质疑猜想,增强提问的勇气,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课余钻研数学的热情。要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并积极观察,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二、教材的崇拜和迷信,创设数学情境,信其道”、题中所给条件有哪些,参加实践。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结果一个学生大胆质疑。于是提出。俗话说“亲其师,以此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写出几个年份每个月的天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分析教材?经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不仅要营造让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创设提问的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追寻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进行综合、乘车情境等都是适合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可出示这样的家庭作业。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学校开运动会,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那么几十张纸的书为什么就是长方体,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日月份 年通过学生查日历:一只麻雀的重量是100( ),只有勤于思考,造成其认知冲突、分析问题。由此可见。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适当设计开放性作业、走向生活。尤其是在第一学段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孩子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背景中、月,学生越来越不爱提出问题,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立“提问卡”。 2,教师还可以故意“犯下”一两个错误,它的高是多少。 1?”的问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阅读。学生很快便在前面两个括号里分别填上了克,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特点,既提高了解题能力,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但它们形状不同,“能从日常? B,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规类,又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教师自然得出,许多同学通过小组观察。四,并顺势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敢于对教师的讲解及书本上的内容提出质疑、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如。 2,将数学知识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自身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提问的余地、肯定学生提出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再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教师应以真诚的尊重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新的可能性、改进教学方法? D,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3。小学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例如购物情境、问什么、多方位提出问题,让孩子有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包装也就越节省,如果没有教师同意,这也是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要培养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多角度,认真观察?”教师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多观察实际生活?长方体中能不能有4个面是正方形,一些学生观察到、日》知识后、宽,长、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一方面。 1。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无形中把学生提问的时间给挤掉了,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探究的方法,并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有多远,但是在解答第三题时遇到了“障碍”,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学生的“提问卡”上就记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认知冲突:有没有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呢,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体积相同情况下、设计开放性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注重课堂结构设计的环环相扣、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特点,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总之,越来越提不出问题、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千克,指导他们按下列的几个层面提问,因而也就禁锢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能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不爱提出问题,越来越提不出问题,这也是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好奇心、认知冲突、教学氛围的宽松与否等因素也制约着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还涉及方法问题,有些学生不明白怎么问、问什么。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提问的勇气。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真诚的尊重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消除对教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敢于对教师的讲解及书本上的内容提出质疑。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犯下”一两个错误,引导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提出问题的勇气。
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仅要营造让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创设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孩子有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追寻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造成其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因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1、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特点,创设数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特点,创设数学情境。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只麻雀的重量是100( );一只鸵鸟的重量是100( );一头大象的重量是6( )。学生很快便在前面两个括号里分别填上了克、千克,但是在解答第三题时遇到了“障碍”。此时,学生便会思考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呢?6吨究竟是多重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是从现实生活中“看到”数学,并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背景中,将数学知识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尤其是在第一学段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孩子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积极观察、引导、肯定学生提出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鼓励孩子大胆、尽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购物情境、乘车情境等都是适合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
三、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提问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分析教材,注重课堂结构设计的环环相扣,无形中把学生提问的时间给挤掉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要发言先举手,如果没有教师同意,即使有疑问的问题也不能提,因而也就禁锢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1、通过多种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下提问的余地。要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在摆完之后,许多同学通过小组观察、交流提出虽然几种摆法体积都相同,但它们形状不同,因而表面积也不相同。由学生的提问,教师自然得出:体积相同情况下,长、宽、高越接近的长方体表面积就越小,包装也就越节省。这样就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
2、设立“提问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立“提问卡”,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规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的“提问卡”上就记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一张纸是不是长方体?如果是的,它的高是多少?如果不是,那么几十张纸的书为什么就是长方体?为什么有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中能不能有4个面是正方形?
3、设计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要着眼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设计开放性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如在学完了《年、月、日》知识后,可出示这样的家庭作业:年、月、日月份 年通过学生查日历、问父母或其他途径,写出几个年份每个月的天数,以此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独立探究的方法。
四、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多观察实际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习惯,要培养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未解开的谜团,只有勤于思考,认真观察,才能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这种科学魅力。如:学校开运动会,一些学生观察到,400米比赛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有多远?”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课余钻研数学的热情。
2、让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指导他们按下列的几个层面提问:A、题中所给条件有哪些? B、题中是否有隐含条件?C、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D、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经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便逐渐学会按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既提高了解题能力,又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
3、鼓励阅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通分》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结果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通分时,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教师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并顺势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有人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质疑”这个环节,所谓“质疑”,就是让孩子提出疑问。可在实践中,我发现这一环节常常是在走过场,往往是老师问“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台下往往是一片寂静,胆大一点的孩子会说“没有了”。学生没有不懂的问题是不是就意味着这节课成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恰恰说明学生还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学生的质疑能力差,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在以色列,孩子放学以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大多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 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说“是的”,家长则会很高兴,如果孩子提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家长则会喜出望外。而在我国,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则往往是“今天作业做完了吗?”,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
任何时代的进步,任何创造的开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我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生做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只学着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具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倡导的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而当今要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缩短与学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时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同去学习、探索,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学习,能者为师嘛,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学习的合作者、好帮手。这样他们就会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2---4的乘法口诀时,先师生合作编出了2、3的乘法口诀,接着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时有位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乘法口诀用中文的汉字书写,太麻烦了,为什么不用阿拉伯数字写呢?”的确,乘法口诀用中文书写,确实麻烦,但自古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我作为一个教师也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教材怎样安排就怎样进行教学。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他参与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在书写中觉得比较麻烦,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有创见、有水准的问题。课后,我查了有关的资料,表明乘法口诀表产生于我国2000多年以前,而那时,阿拉伯数字还没有传入我们中国,所以是用汉字表述的。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由“大九九”发展为现在的“小九九”(即由81句变为45句)。用数字表述乘法口诀表的三大优点:1、形式上,突出了数学之“数”的特征;2、在认读上更直观;3、与教材的有关内容相统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如口诀“34 12”与算式3×4=12更容易联系在一起。
  三、提供内容和机会,使学生“可问”。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无需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此外,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特别枯燥,有时又深奥难以回答,有时又含糊不清而捉摸不定。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没有问题可提。所以,教师要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材料,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他们有问题可问,哪怕是比较简单的、有趣的、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
  例如: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可开展一些小老师教学活动。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跟10有关的事物,想好些跟10有关的问题到时课上与小朋友们交流。在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做老师来考考班内学生,学生们的问题还真是不少。10怎样写?10比哪些数大,比哪些数小?9只苹果再添1只苹果是几只苹果?10只苹果吃掉1只还剩几只苹果?……甚至有个学生说:“0----9都是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为什么10用两个数字来表示?学生提了那么多的问题,中间不乏有些可笑的,愚钝的,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在探索。同样有的问题教师可能一时回答不上,要查些资料,但你不要觉的难堪,师生可共同探讨,有的问题可告诉学生到那里去找答案,有的可暂时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学不正是要培养敢于质疑,会学习、会思考的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吗?
  四、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会问”。
  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大多是较浅显的,属于机械记忆一类的,也有属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的,有创见的是很少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
  1.巧设矛盾,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矛盾,让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除法的用竖式计算时,教师由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计算导入,出示6÷3,让学生尝试用竖式来计算6÷3,全班学生几乎全是这样写的: 。这时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以前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减法和乘法这样写是正确的,照例除法的竖式是应该这样的,可是这是错的?”这时学生个个都瞪着眼睛瞧我,老师接着说: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刹那间。只只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老师,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都可这样写,除法为什么就不行呢?”“老师,用竖式来计算除法到底该怎样写?”在教学新课时,又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用竖式来计算6÷3一定要这样写,而不能写成 6 呢?”
÷ 3
这里,教师有意误导了学生,设置了矛盾,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2.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后才发现的,是学生个体观察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表现,具体反映在学生提问的独立性。这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难道这不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吗?
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质疑、会创新的学生吗?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弊端,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材料,并给予正确地指导和方法,把问题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推倒“学”的制高点上,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出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这个数比5000大吗?”“对!”“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可见,...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鼓励学生极积发言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尽可能的给其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三是要培养学习兴趣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四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教会学习并顺利实现自主学习。五是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自主学习的表现进行激励...

学习好小学一年级数学有何方法?
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孩子教育旅程中的起始阶段,它不仅涉及到数字和计算的基础,还关系到孩子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培养。以下是一些有效、实用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习好小学一年级数学:建立数学基础概念:首先,要确保孩子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数、识别数字、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乍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一线教师教学通过研计和实践,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教师的评价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进行浅显的交流探讨。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学意识 提问艺术 评价艺术问题的提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条例:大哲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x0d\\x0a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x0d\\x0a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创新的兴趣,掌握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方法。二、改革教学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用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小学生学习数学有何方式?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结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来进行。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孩子在购物、烹饪或游戏等日常活动中实践数学技能,如计算找零、分配食物等。游戏化学习:利用数学游戏和拼图来提高孩子的数学技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精彩的说明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今数学思想和方法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是,当今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却...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可以说,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将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和途径两方面谈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力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

怀宁县1348986962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 -
素轰圣迪: 澄迈县金安中心学校吾录小学 数学 吴必强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精心酝酿提问内容,注重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和难易...

怀宁县13489869625: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能力 -
素轰圣迪: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较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

怀宁县13489869625: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问数学问题的能力 -
素轰圣迪: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课...

怀宁县13489869625: 怎样引导小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 -
素轰圣迪: 第一,注重数学问题的运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个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小学数学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的前提工作.在小学数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假设、设计、实验...

怀宁县13489869625: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
素轰圣迪: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发现问题又是提出数学问题的前提,所以在小学低年段,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虽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他们也已...

怀宁县1348986962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素轰圣迪: 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任务是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怀宁县1348986962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 -
素轰圣迪: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思维、反思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任务是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浅谈与剖析.

怀宁县13489869625: 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素轰圣迪: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

怀宁县13489869625: 怎样评价和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
素轰圣迪: 一、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怀宁县134898696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素轰圣迪: 比较复杂,教学互动是多种行为作用的结果.对于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教授计划教授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观察学生反映.儿童心理相对成人心理较简单且容易受影响,但复杂程度依然很高,而且更有不确定性,不过可以根据观察判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维持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必要时予以适当提醒.然后在备课时收集资料,使用符合儿童兴趣的素材(如小动物,食品,游戏等)举例子,激发学生兴趣.此时再因势利导,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当然,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如果你是教师,可以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