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投稿:唱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x0d\x0a《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x0d\x0a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x0d\x0a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x0d\x0a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x0d\x0a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x0d\x0a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x0d\x0a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x0d\x0a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x0d\x0a3、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x0d\x0a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x0d\x0a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x0d\x0a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x0d\x0a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x0d\x0a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x0d\x0a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x0d\x0a《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x0d\x0a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x0d\x0a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x0d\x0a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x0d\x0a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x0d\x0a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x0d\x0a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x0d\x0a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x0d\x0a3、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x0d\x0a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x0d\x0a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x0d\x0a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x0d\x0a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x0d\x0a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x0d\x0a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答案抄错的,结果算错的,题抄错的,看错的,加减乘除符号看错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许可能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表达自我情绪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改变少数尖子生唱主角的局面,我总是在教学的关键处、重点处,设计小组合作、自由发表的环节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读书.比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理解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分散的现象。注意力一分散,或不集中,课堂学习的质量也就随之下滑。为此,课堂上,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控制好学生的注意,使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如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和意义。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素质教育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真诚团结,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如《捞铁牛》,和尚用自己的智慧捞起了铁牛。但铁牛不是他一个人捞起来的。于是我引导学生懂得他虽然聪明,但光凭他一个人是很难捞到这起笨重的铁牛的,还得靠众人的力量。在不知不觉的讲解的课文中,让学生学到了要真诚团结,勇于合作的好...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

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线条是什么样的,锻炼就久了孩子就具备了一定的三维立体思维能力。不要觉得孩子天生就会这些,仅仅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很难让孩子具备这些知识,但是这些三维能力知识,对于日后解答数学题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家长进行监督,并辅助孩子具备在脑海中想象出模拟的三维图像。孩子三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深挖教材,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抽象思维;学具;语言;发展;个体差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当中明确规定:...

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作用如下:一、直观教学并不是万能的。直观教学用在教学上的时间是非常多的,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直观教学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教学1+1=几,为了让学生明确1是多少,老师往往会拿出直观的教具来跟学生解释,如老师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一个苹果。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创建核心素养体系,提升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是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诉求.因此,初中各门学科都需要聚焦于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 -
仝淑抗肿: 小学数学课堂是传授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其日后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 -
仝淑抗肿: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来实现数学素养教育呢?了解数学素养的概念是第一步,之后才能进一步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同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

汉川市17212083852: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1.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数学核心素养是现代人们适应社会、迎接挑战的必备素养.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数学能力,不能简单地描述.我们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解读.在国际上,从2011年美国21世纪...

汉川市17212083852: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1、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仝淑抗肿: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的价值的弊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明确了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

汉川市17212083852: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落地 -
仝淑抗肿: 一、立足“内容素养”,夯实基础 就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体现学科本质,二是具有普适性,三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思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