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筠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调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政事治事理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们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曾巩筠州学记原文及翻译
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

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翻译
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翻译为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出自曾巩的《筠州学记》,原文如下: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

曾巩 筠州学记 翻译
筠州学记翻译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恃德行崇高远大隐逸山林不被任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总是浅近低贱又不效法古代。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

文言文《虔州学记》答案
王仝大怒,等到诏书降下,州官劝王仝回答说,不知道当时受牵连的余希古现在何处。 王仝不听劝告,回答说余希古即是余靖。余靖于是被贬为将军分司。 7. 麻烦帮忙翻译文言文《筠州学记》 作者曾巩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 筠州学记翻译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 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

谁知道苏辙《东轩记》的翻译文,详细的
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

曾巩的资料
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

养成[yǎng chéng]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令 汉 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养成]百科解释 一般意义上用作动词,指养成习惯等。也可用作名词,特指一个人的素质体...

南康直节堂记 原文翻译
苏澈作《南康直节堂记》时,遭贬谪筠州已有五年,因筠州与南康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为此,我特意为大家献上文章的翻译,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康直节堂记》原文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

东轩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

养成系是什么意思
养成系并不是词语,故没有实际意思。宋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宋曾巩 《筠州学记》:“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曾巩 筠州学记翻译全段翻译 -
无咽八正:[答案] 那个,老师应该有答案吧... 我看彭文海手上就有翻译...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曾巩 筠州学记 翻译
无咽八正: 其实讲的简单就是江西高安一个县官在开封遇到了曾巩,当是要建学校,就请曾巩写一个介绍学校的文章,开学就挂在学校,因为他也是江西的,就答应了,然后就发表自己的一些议论等,答案是CBAB.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筠州学记 翻译 -
无咽八正: State study done remember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筠州学记翻译
无咽八正: 1 If this person of his knowledge, this is not the Han people in and. 2 The persons selected for this article, it had learned Benedict on. 3 it is worth book I heard of that in mind, leaving the return engraved Yan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zhai祭组词? -
无咽八正: 斋祭[ zhāi jì ] 斋戒祭祀. 南朝 宋 鲍照《数诗》:“二年从车驾,斋祭 甘泉宫.”唐 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诗:“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宋 曾巩《筠州学记》:“斋祭之室,诵讲之堂,休息之庐,至于庖湢库厩各以序为,经始于其春,而落成於八月之望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宋史 曾巩传翻译 -
无咽八正: 《曾巩传》及其翻译如下: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一 • 出其力___③ 鲜 • 能过也__ - ④遂与 之 • 异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安石轻富贵,何吝也?___(3)曾... -
无咽八正:[答案]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 “之”是代词,代指王安石.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 "焉"的意思 -
无咽八正: 语气助词,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见,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译文:凡是欧阳公与州里的朋友们出游,他们必定到丰乐亭里饮酒.有时喝醉了再加上比较疲劳,他们必定到醒心亭里远眺风景.但见群山环抱,云遮烟绕;无穷旷野,草茂树杂,泉水叮咚,怪石突兀,非常可爱.眼前美景让眼睛欣赏到了前所未有的仙境,让耳朵捕捉到了闻所未闻的天籁,那醉熏熏的凡心猛然惊醒,多想长久地呆着忘了回家啊.

陵水黎族自治县15833149156: 曾巩文言文翻译 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
无咽八正: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