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对孔子为何不肯重用?

作者&投稿:謇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并且向各位国君推荐自己的学说,然而始终没有受到重用。其中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对孔子可以说是以礼相待,态度非常好,但是却始终没有重用孔子,或者可以说,齐景公原本是想要重用他的,但是却被晏子的一句话憋了回去,没有重用孔子。那么究竟晏子说了句什么话,改变了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呢?晏子为何劝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晏子如何看待孔子的

孔子对晏婴的评价比较高。《论语》里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是子姓,晏氏,名婴,字仲,平是他死后的谥号。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晏子这个人和人交往,哪怕是很久了,也会保持恭敬而不失礼节。这个评价与《论语》里说的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是正相反。也就是说,晏子是孔子所认可的君子。和人相处久了还能保持分寸,以礼相待,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但是要从《晏子春秋》来看,显然晏婴对于孔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友好。

齐景公说自己已年老,没有精力再任用孔子来齐国实施他的主张,那是《论语》里的说法。如果从《晏子春秋》来看,可能另有隐情。孔子到齐国来,齐景公想封赏孔子,把孔子留在齐国,晏婴明确表示不同意。

晏婴认为孔子为人倨傲,又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学生。放纵百姓,不能让他治民。追求服饰仪容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从内心的道义去引导和教诲民众,鼓吹的礼乐让世风奢靡而百姓的行为更轻薄。晏婴认为孔子虽然博学却不能为世之表率,自己劳心费神而无益于百姓。人们两辈子都学不尽他的学说,半辈子都搞不清他的所谓礼,攒多少钱也供不起他主张的那些礼乐。所以,孔子只是以繁文缛节粉饰邪说迷惑国君,这当然不能安定齐国的百姓,改变齐国的世风。

2、为何齐景公不重用孔子

景公认为晏婴说得很好,所以对孔子是以厚礼相待而不封赏,也不听孔子的治国之道。这样孔子在齐国肯定呆不下去,于是不得不离开了。

晏子应该是非常反感儒家的理论观点以及行为,完全对儒家的孝悌礼义持反对态度。有一次齐景公在路寝听到外面有哭声。路寝相当于正殿,专门办理公务的地宫室。哭的人是孔子的弟子鞫语,因为自己的母亲死了而哭。有知道的人就告诉齐景公,鞫语作为儒家弟子很精通礼乐典章、丧服制度。他母亲死时厚葬,然后守丧三年,他哭得很悲伤。齐景公听了非常赞赏鞫语的行为。晏子却极不以为然。

晏婴觉得,上古圣人不是不知道这些规矩仪节,但并没有以此来教导民众,因为觉得这些繁琐的礼节对于活着的人来是非常烦扰又浪费时间的事,可是死去的人却并不知道。儒家的礼仪对死者无益,严重危害生者,这是败世之政,应该被禁止,而不应该倡导。

《晏子春秋》里这一段听起来不像是真的。如果鞫语哭母的哭声能让齐景公在宫室里听到,那除非距离特别近。如果距离很近,近到哭声都能被听到,孔子是否会不禁止鞫语?孔子非常注意在什么场合都要分寸得当,对什么身份的人用什么态度,怎么可能任凭鞫语在公之路寝外嚎啕大哭而不管?

再说,鞫语的母亲都死了三年了,鞫语会这么撕心裂肺地大哭吗?儒家的丧礼并不是让人发了狂似地使劲表达哀痛,之所以是礼就是要有所约束。亲人刚逝,无时之哭,不择时间。百日之后举行卒哭之祭,变为有时之哭,就是一天可以哭奠两次,朝夕各一次。三年之后整个丧礼已结束,更不能随时想起来就随时嚎啕大哭。

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究的礼是合宜,在乎的是内心,并不是只重仪式,也不是越繁琐越好。儒家也不注重厚葬,只是讲究丧葬符合自己的身份就好。

3、孔子在齐国的遭遇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国家治理之事,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儿子也都要有各自的样子,上下各守秩序,国家就可以走上正轨了。

乍一听,孔子说的很对呀,大家各守阶层,各尽其责,自然安然无事。可是,当利益出现冲突之时,怎么解决呢?有人会仁爱,礼让,可是还有人不会呀。只靠儒家,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把孔子叫来讨论国政。孔子说:政在节财。这意思就是说要节俭。齐景公一听,很有道理呀,就准备给孔子封地,重用孔子。

当时,齐国上大夫晏婴听说了,赶紧跑去向齐景公进言。

晏婴当时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即儒家能言善辩,说的很好,可是没有相应的法度进行规范。换成现代的话就是,儒家只会画大饼,定理想,却没有实际的方法可执行,等于是空中楼阁。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用不,当然有用,但是,只用儒家思想,是没有用的。

晏婴接着又说,儒家之人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很难作为下臣使用。而且,儒家重视丧礼,为了隆重不惜倾家荡产,这种做法是不能形成风气的。晏婴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真相,孔子一边提倡节俭,另外一边却提倡奢侈的葬礼,非常善于伪装。说直白一点,就是虚伪。

晏婴最后又说,孔子他们四处游说,祈求官禄,是不能任用的。而且,自从文王、周公等大贤去世之后,周王朝也随之衰微,礼崩乐坏已经好长时间了。孔子重新讲究仪容服饰,繁琐的上下朝礼节,刻意于步伐这些繁文缛节。这些东西几代人也学不完,根本就搞不清楚。所以,想要用儒家的东西改变齐国风俗,恐怕不是个好办法。

这一点,西汉末年的王莽给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王莽借用儒家的虚伪,成功伪装了自己,换取了巨大声望,成功篡位。之后,王莽又希望全面恢复周朝时的礼法、制度。结果,搞得天下大乱,新朝才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晏子的话,应该代表了当时大部分诸侯国贵族的想法。齐景公并非昏君,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就没有再重用孔子,直到孔子自行离开。




孔子见齐景公,取舍不苟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翻译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把廪丘邑赠给他,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

7.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一方面孔子是较为淡薄名利的学者,一方面他要各地传播他的理论思想,所以不想通过得到供养之地来过早固定自身,这是一种对自身和思想的限制.孔子追求更多自身思想和精神的提高,所以他拒绝了景公的赏赐,去追求更远的理想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孔子见齐景公 翻译
田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弃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原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

晏子为何要排挤孔子?晏子身上都有哪些故事?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还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连孔圣人都认为晏子是个优秀的人,他不仅善于与他人打交道,还在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对人以谦恭的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既然孔子这么尊重和欣赏晏子,晏子为何又不让齐景公聘用孔子到齐国来任职呢?当初孔子...

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平民,官职不过是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

文言文孔子不受景公之赐的翻译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的翻译
这是三篇不同的文章:1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辞别景公离去。2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

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于是令弟子驾车,辞别景公离去。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 辞:(2)今说景公 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答案:1.(1)推辞,拒绝 (2)游说,说服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

南湖区18953829331: 孔子为何没受到欣赏他的齐景公的重用?
西昨阿米: 孔子35岁那年,因为鲁国大乱,他到齐国去当了高昭子的家臣,以此做跳板来与齐景公交往.齐景公召见孔子,两次向孔子请教施政治国的大道理. 第一次,孔子只是概...

南湖区18953829331: 孔子见齐景公(一)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只齐景公赐 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
西昨阿米: 有一种说法是: 一方面孔子是较为淡薄名利的学者,一方面他要各地传播他的理论思想,所以不想通过得到供养之地来过早固定自身,这是一种对自身和思想的限制.孔子追求更多自身思想和精神的提高,所以他拒绝了景公的赏赐,去追求更远的理想

南湖区18953829331: 孔子为什么不接受齐景公的供养之地 -
西昨阿米: 孔子说,我跟齐景公谈论治国的事,劝他不要奢侈,赏赐无度.结果他只是听了我的话,却没有按着去做,我怎么能接受他的赏赐.何况我刚劝他不要赐赏无度,他又违背我的话,给我食邑呢!

南湖区18953829331: 思想家孔子的经历 -
西昨阿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

南湖区18953829331: 就孔子的一生看来,他30/40岁时真正达到而立/不惑了吗?
西昨阿米: 个人观点认为,孔子30岁时显然做到“而立”,但40岁“不惑”则见仁见智,看怎么解释“不惑”这个词了.一、我们先看看孔子说的“而立”和“不惑”是什么意思?...

南湖区18953829331: 孔子的简介及他的著作 -
西昨阿米:[答案]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

南湖区18953829331: 有关孔子的故事 帮助 设置 -
西昨阿米: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

南湖区18953829331: 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形象 -
西昨阿米: 孔子生平1、 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2、三十而立.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

南湖区18953829331: 齐国相国晏婴为什么阻止齐景公任用孔子 -
西昨阿米: 齐相晏婴阻止说:“儒者奸诈狡猾,能说会道,不敢相信;高傲任性,自以为是,难于领导;对丧事特别看重,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敢令这种风气成为风俗.他们四处油嘴滑舌的跑官要官,抱着这样的目的,根本不可能为国家考虑.自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衰微以来,繁复的周礼已经被淘汰多年,今天孔子又主张恢复这些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都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