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悟道

作者&投稿:伯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龙场悟道的介绍~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阳明就随父移居北京。

他的所悟,简而言之是“心即理”。其实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的雏形也是在龙场悟出来的。所谓心即理,便是理在心中,心外无理。若是不习惯理的含义,可以变为“道”。也就是说,心即理是指天道(世间万物的法则)与我心(没有尘埃覆盖的纯净心灵,类似于童心)是合一的。两者并没有向朱熹那样割裂开的必要。这其实也可以跟致良知联系起来。举个例子,“公道自在人心”这句千年俗语,就是真实的反应。世间的法则与答案就在自己心中,相信人与自然是有联系的(从生物学角度上讲,人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见“天人合一”并非古人创造的迷信)。通过内省,排除蒙蔽心灵的浮尘,是可以找到最后的答案与公道的。
因此,王学最终形成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大核心命题。其中,心即理是整个阳明心学体系的基础,致良知是心学的灵魂与核心(儒学的关键在于善恶论,程朱主要是性恶论,而王学时性善的),知行合一则是心学脱圣入凡、运用于实践的最佳手段。这些关系,主要出处在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心的本体如同初生的婴童,没有善恶概念之分,这才是心灵本体(我一直怀疑阳明是不是性善论者,居然会超越宋明理学的善恶论达到心体无善恶的境界),第二句,随着年龄增长会有世间浮尘蒙蔽心灵,会产生各种未经理性思考,不合人本性的欲望(有人总说心里很累其实多是浮尘过多,也就是说,阳明先生认为世间的恶是由这些遮蔽心体的东西造成的),第三句,其实就是洞见良知,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分明,明辨正邪,这就是良知,那么最后一句就是致良知,方法即是知行合一。一个四句教,把心学的核心命题都融于其间了。四句教也是阳明先生对自己的学说由本体到功夫(实践)的最佳说教。

龙门清远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五
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李,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清远禅师少时严正寡言,十四出家受具足戒,并究习毗尼(戒律)之学。一日,清远禅师《法华经》,至“是
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句时,产生了大疑问。他手持经书,请问讲经师,讲经师未能给他满意的回答。清远禅师感叹道:“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于是他便放弃了纯粹的义学研究,卷衣南游,来到舒州太平法演禅师(也就是五祖法演,当时他在太平接众,后移住蕲州五祖)座下。
  一天,清远禅师正在庐州化缘,不巧天正大雨,因为路滑,他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就在他感到非常烦懑之间,忽然听到附近有两个人正在吵架,相互诟骂,旁边有人劝架道:“你犹自烦恼在。”清远禅师一听,言下有省。
  清远禅师化缘完毕,一回到寺院,便向法演禅师请益。令他大惑不解的是,他每有所问,法演禅师总是说:“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或者说:“我不会,我不如你。”
  法演禅师的回答令清远禅师愈发狐疑。于是他便向首座元礼禅师咨决。元礼禅师用手拧着清远禅师的耳朵,绕围着大香炉转了数匝,一边走一边说:“你自会得好。”
  清远禅师很不高兴,说道:“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我本希望能从你这儿得到开示,意想不到你如此戏弄我)?
  元礼禅师道:“你他后悟去,方知今日曲折(善巧开示)耳。”
  后来,法演禅师从太平移住海会。当时海会寺还是一个破庙,有待重建。清远禅师对这种频频迁居创寺的做法不能理解。他感慨道:“吾持钵方归,复参随住一荒院,安能究决己事耶?”于是便呈偈向法演禅师告辞,然后来到蒋山参加坐夏(夏季安居)。
  在蒋山,清远禅师偶然与灵源惟清禅师相会,相谈甚欢,日渐友善。谈话间,清远禅师道:“比(近来)见都下(京城)一尊宿语名,似有缘。”
  灵源禅师道:“演公(法演禅师)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
  [“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这一句话真是一语中的!而今天下学道者,有几个不作这种见解!喜听顺言,不喜逆语。顺则谓有缘,不顺则谓无缘。悲夫!]  
  清远禅师于是听从灵源禅师的劝勉,径直来到海会寺,应法演禅师之命,充当典谒(知客,负责接待宾客)。
  后来,一个冬日的寒夜里,清远禅师拥炉孤坐,就在他拿木棍拨炉灰的时候,见一火如豆,恍然自喜,说道:“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于是便急忙起身,翻阅《传灯录》,当他读至破灶堕这一公案时,忽然大悟,遂作偈曰: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破灶堕之公案是这样的——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山,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
庙,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
“是甚么人?”曰:“我本此庙灶神,受久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少
顷,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晦。灶神得甚么径旨(简捷之法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
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亦在法演禅师座下,看了清远禅师的悟道偈后,他想看一看清远禅师是否真的透彻,于是来到他的寮房,举“青林般土(亦作搬柴)”之公案来勘验他。
  青林搬柴之公案是这样的——
  青林师虔禅师,……众请住青林,后迁洞山。凡有新到,先令般(搬)柴三转,然后参堂。有一僧不肯,问师曰:“三转内即不问,三转外如何?”师曰:“铁轮天子寰中旨。”僧无对。师便打,趁出。
  圆悟禅师举完此公案,便问:“(此公案)古今无人出得,你如何会?”
  清远禅师道:“也有甚难!”
  圆悟禅师便进一步问道:“只如他道,铁轮天子寰中旨,意作么生?”
  清远禅师道:“我帝释宫中放赦书。”
  圆悟禅师这才确信清远禅师已经开悟,于是便从他的寮房中退出,告诉他人说:“且喜远兄便有活人句也。”
 
 清远禅师悟道后,即隐居于四面大中庵。他虽然机辩峻捷,人莫敢当其锋,但是静默内守,韬光养晦,不自以为得。后应舒州太守王公涣之之邀请,开法于崇宁万
寿寺。不久引退,移住龙门山。在龙门山,清远禅师开法十二余年,道望四振,学者云集。此后,清远禅师又迁住和州褒禅山,蒙枢密邓公洵武上奏,得赐紫衣及佛
眼禅师之号。清远禅师晚年退居蒋山东堂,远近求法亲近者不计其数。
  北宋宣和二年(1120)冬至的前一天,清远禅师整衣趺坐,向大众辞行,云:“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往?”说完便合掌,怡然而化。春秋五十四岁。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这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流少年有一段与绝色佳人之间的风流韵事,这只有佳人自己知道的,别人是不能知道的。出自宋代诗人圆悟勤的《悟道诗》。原文如下:金鸭香销锦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译文如下:香炉散发出的香气弥漫整个锦绣帷帐中,在鼓奏不停的声乐中乘兴而归。风流少年有一段...

悟道法师悟道法师-生平
悟道法师,原名韩,出生于1921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浙江省岱山县岱东镇。法师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诲下茹素念佛,展现出深厚的善根。十四岁那年,他在宁波永丰寺拜宏顺法师为师,法名惟茂,取字悟道,随后在宁波七塔寺受戒于溥常法师。进一步求学于天台宗宝静法师门下,与显明、摩尘、兴慈、根慧等大师亲近...

释迦牟尼佛多少岁悟道成佛的,说法有多少年?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

悟道和修行有何区别?
悟道--- 世间万事万物发生的一切你都是知道其因缘和规律 得道---跳出这个规律 把握规律的过程 修行好坏不在念了多少佛,多少经,就看你的执着心放下没有!执着心没有了,罗汉层次!执着心、分别心没有了,菩萨层次!执着心、分别心、妄念没有了,成佛了。

佛法中的三门指的是什么
3、觉门(即禅那)的修持:——一觉(保持一觉,知幻即离,离妄归真,不假方 便,时时觉明)此是真正悟道和明心见性上根之人所修持之门,是彻悟本我自性之人,能够彻悟自性“本 觉、本净、本寂”之深义,能解能入“一觉”无上了义之行法,确实做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

悟道和修行有何区别?
悟道和修行两者的区别如下:1、含义不同,悟道意思是领会道理,佛教指领会佛理;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2、成效不同,修行较悟道更为深层次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3、时间长短不同,悟道一般贸易时间限定;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每个人都...

悟道法师的简历
悟道法师,俗姓韩,一九二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生于浙江省岱山县岱东镇。法师自幼随母茹素念佛,善根深植,十四岁于宁波永丰寺礼宏顺法师剃度,法名惟茂,字悟道。同年于宁波七塔寺依溥常法师受戒。继而就读观宗讲寺,求学于天台宗宝静法师门下,先后亲近显明、摩尘、兴慈、根慧诸大德。三年学满,转...

静以悟道什么意思?
悟道指领会道理,佛教指领会佛理。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形无象,本无名字,人强名为道。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道可以说它是道,但所言的道就不是那个道了,名可以给它命个名,但所说的名就不是这个...

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
奥妙精深的佛家禅语作为一种起鞭策作用的警世箴言,对人生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整理推荐了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希望大家从中能够有所收获!佛家禅语中有关人生悟道的语录摘录 1.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2.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

悟道(道本来就是现成的)
六祖慧能不识一字,未看一经,却能悟道和讲经,是清静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时,你才能进入道。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总在向外求,向知识里面找。被自己所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一直障碍在门外了,这就是所知障。古大德说:“...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王阳明龙场悟道怎么样 -
束尝曲美: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并且是军事奇才,平定了“宁王之乱”,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宁王.他的思想也许真的很有用,但我不太了...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王守仁的龙场悟道和佛教的明心见性有何相同点或异同点还是一样的 -
束尝曲美: 在儒学基础上吸收禅宗心性说的理学、心学,其心性论与禅宗之说从表面上看来更为相近,因而被很多人作为确认儒、佛理无二致的理由.莲池(莲池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禅宗开悟的高僧)在《竹窗随笔·良知》中,对与他同时代的王阳...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小鲤鱼跳龙门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束尝曲美:[答案] 首先,你要知道龙门在哪里.有一个目标.晓得自己最后的目的地. 第二,你要知道跳过龙门之后,你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你要有面对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不是每一条鱼都想跳过龙门,化身成龙的.也许有的鱼只想在泥塘之间嬉戏. 第三,你还需要努力.而...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龙门石窟周围有其他的景点没? -
束尝曲美: 龙门石窟本身包含有: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 另外,附近还有:广化寺 关林 音乐喷泉等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龙门石窟哪个景点值得去 -
束尝曲美: 除了洛阳的牡丹花节,洛阳的龙门石窟也是不可错过的.很多朋友们问龙门石窟好玩吗?其实这不是龙门石窟好不好玩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沉淀.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中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佛教艺术宝库,那么龙门石窟有什么...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洛阳的龙门石窟为什么叫龙门石窟 -
束尝曲美: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郦道元《龙门》的译文 -
束尝曲美: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今年十一想去洛阳玩,两个人,我们住在哪里去龙门那些景点方便一点呢~ -
束尝曲美: 刚去了河南,现先将洛阳三大金牌景点(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的旅游线路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独自一人旅游的,乘坐的火车于07:20抵达洛阳站.出站后立即在火车站东边的长途汽车站购买了第二天07:10第一班到许...

山南地区15651413118: 闵一得怎样在金盖山静坐悟道?
束尝曲美: 闵一得是清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原名菩夷,字补之,一字小 艮,道号懒云子.世为吴兴望族.自幼体弱,后师事天台桐柏山高东 篱律师,习导引术,皈依龙门.康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