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中的格物致知

作者&投稿:侨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

格物致知 [1] 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摘要】
《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有何局限【提问】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回答】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回答】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此处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这道题由我来答,将从以下几点作答:一、原文,二、翻译,三、注释,四、补充,五、个人见解。后三点为适当补充。

一、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四、补充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而位列《四书》之首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五、个人见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儒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浪漫,也是对后世之人的启迪。




如何看待《大学》中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此处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如何用佛道理论看待《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绝对的善,不是跟恶对比出来的善。而这个至善,也是要从自我和众生两方面看,自我修持固然要努力达到最圆满境界,而导化众生,也要令一切众生达到最圆满境界,此正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之三觉境界,何可小觑。开篇十六个字,细细读来真是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越是细思之越是回味无穷...

与黄勉之其二是什么意思
你来信说:《大学》里讲: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所谓恶,就是说,但凡是难闻的气味,无论何时何处,人们都会厌恶它,这种说法本来也没有什么妨碍。可是,如果说对于美色,任何情况下都会喜欢,那么,难道只要目之所及的美色,都去喜欢吗? 《大学》的教导,应当是借世俗好恶的常情,来比喻圣贤好善恶恶的诚意吧。或者说,喜欢美...

如何看待大学中的师生恋?
其实吧,现在的老师很多都是年轻人,所以我还是可以接受师生恋的,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老师讲课讲的好,然后自己产生了钦佩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不断的升温,然后就产生了荷尔蒙的分泌,于是就在一起了。或许有的人不认同这种关系,不过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也左右不了别人,所以说出现了这种...

如何看待在大学的社交?
大学中的社交体现在方方面面,社团等或运动会等活动都是很好的社交场合,社交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了,毕业后到社会后你的人脉基本上都是大学同学。社会进步和自我完善固然重要,但用有效性来衡量社会活动过于功利。因为你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每次你想社交的时候。现在我已经走出校园,你会发现你身边...

你怎么看待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阳明先生说“花不在你的心外”定然是对的,所以心内自有乾坤,花花草草不过是心内之物而已,因为自己念及此花,此花此时方有颜色,自己若不念,此花便与心同归于寂,但是花如何开,花又如何寂灭,并不知晓。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

如何看待大学里的恋爱问题?
看待从挫折与磨难中经受考验而变得更好的恋爱,这样的恋爱同样是好的,健康的。在我看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部电影后,最根本的启发用三个字讲——走出来,从恋爱破灭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去争辩过去的人事的是非对错、命运的好坏,走出来,走下去,走向更好的新生活。

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内卷行为?
大学生对“内卷”的不适应,既正常又不正常。说正常是因为,在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中,这种烦恼和焦虑是迈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说不正常是因为,以往不少高校的学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学生成绩的要求较低,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稍一努力就能实现较大突破,让成功变得极为容易。可以说,...

如何看待大学设立恋爱理论与实践课程
可以说,如今的大学生对婚姻以及恋爱缺乏起码的认识和尊重,更缺乏理性的应对手段。早在2011年,北京市教育部部门就出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鼓励北京的高校在心理科中教导学生们怎样去谈恋爱。可以说,我国性教育以及婚恋教育缺失是社会基本都承认的,是社会的共识,如今学校开设恋爱课,何尝...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清新时报的报道《双培计划:名校里的“中等生”》及相 ...
一开始我觉得文风三观都很有问题,现在我更倾向于是“高端黑”,在“地方领导”的淫威与“圣母婊”的道德绑架下能把事情的背景,规模,走向都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很好。小时候,我自从听说清华是全中国最好的top2大学(还有北大,这里就不和隔壁争了),内心就一直憧憬...

凌源市19712924643: 作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
谭贱西黄:[答案]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其本意是论述“治国平天下”的,但是我想,这同时也是一种最好的作文观.这里,“物”就是某件事或物,“知”就是感慨或生命体悟.好的文章所传达的理应是作者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传达给读...

凌源市19712924643: 朱熹格物致知的深层理解是什么 -
谭贱西黄:[答案] 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

凌源市19712924643: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
谭贱西黄:[答案]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

凌源市1971292464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谭贱西黄:[答案] 《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凌源市19712924643: 现代观念是如何诠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的? -
谭贱西黄:[答案]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

凌源市19712924643: 怎样理解“格物致知” -
谭贱西黄:[答案] 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

凌源市19712924643: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
谭贱西黄: “格物致知”是《大学》一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个阶段中最初始的两个阶段(见《大学》一则),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到了南宋,朱熹将“格物致知”提高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格物”是到达事物的极致,穷尽事物的本然之理.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入浅的过程.穷理就是探究社会普遍永恒的道德法则.“致知”就是把自己已知的加以推广,以此物推及彼物,从有穷推及无穷.朱熹探讨了知行的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凌源市19712924643: 怎样理解“格物致知”这个成语的意思? -
谭贱西黄: 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

凌源市19712924643: 源自<大学>的"格物致知"有何意义?
谭贱西黄: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

凌源市19712924643: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
谭贱西黄:[答案]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